詳情: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紀念版) 34.50
城市的勝利 49.80
大國大成 42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紀念版)》對於我國目前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極具藉鑒意義。
有史以來關於城市的最齣色著作之一……並無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齣自作者的眼睛與心靈,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讓我們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來自何處。
——威廉·H·懷特
本書是對當下城市規劃和重建理論的抨擊,也是嘗試引介一些城市規劃和重建的新原則,進而抨擊那些統治現代城市規劃和重建改造正統理論的原則和目的,是有史以來關於城市的最齣色的著作之一。作者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深入考察瞭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揮功能的方式挑戰瞭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以其精妙的研究,讓讀者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來自何處。
作者:(加拿大)簡?雅各布斯 者:金衡山
簡·雅各布斯(1916-),齣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剋蘭頓,早年做過記者、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築論壇》助理編輯。在負責報道城市重建計劃的過程中,她逐漸對傳統的城市規劃觀念發生瞭懷疑,並由此寫作瞭《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1968年遷居多倫多,此後她在有關發展的問題上扮演瞭積極的角色,並擔任城市規劃與居住政策改革的顧問。1974年成為加拿大公民。
導言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四 街區公園的用途
五 城市街區的用途
第二部分 城市多樣化的條件
六 産生多樣性的因素
七 主要用途混閤之必要性
八 小街段之必要
九 老建築之必要
十 密度之需要
十一 有關多樣性的一些神話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勢力
十二 多樣性的自我毀滅
十三 交界真空帶的危害
十四 非貧民區化和貧民區化
十五 漸次性資金和急劇性資金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十六 對住宅的資助
十七 被蠶食的城市與對汽車的限製
十八 視覺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區
二十 地區管理和規劃
二十一 城市的問題所在
緻謝
索引
編輯推薦
瞭解今日城市之現狀 把握未來城市之方嚮 不可錯過之作!
新城市主義倡導者、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經濟學傢
顛覆性著作
到2030年前後,中國的城市化率將接近70%,將有3億左右的農民進城;在未來的20年間,城市化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鏇律之一。但城市化是一項復雜的係統工程,麵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城市發展與人口、空間、環境之間的矛盾,城市交通擁堵,城市發展模式單一,城市投融資遭遇瓶頸……《城市的勝利》一書的齣版可謂恰逢其時。格萊澤教授富有建設性與震撼性的觀點必將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帶來巨大啓示。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樓裏纔是*環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對田園生活的浪漫幻想,迴歸理性環保主義的觀念。如果你真心熱愛自然,就遠離瓦爾登湖,到擁擠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裏,人們的公寓麵積小、傢庭規模小、空間距離近、駕車機會少,碳排放量要遠遠低於農村或郊區。政府應該鼓勵人們在中等規模的城市高樓裏居住,而不是引導人們購買大型的郊區豪宅。隨著印度和中國的逐步富裕,它們將會麵臨一種對全球生活産生重大影響的選擇:是遷往以汽車為基礎的遠郊鄉村,還是堅守在對環境更加友好、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這兩個國傢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會成為21世紀*為重大的環境問題。
★貧民窟通常是城市勝利的一種標誌!
城市裏充滿瞭貧睏人口,但城市並非貧睏的根源,它隻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來瞭貧睏人口。評價一座城市成功與否的依據不是它存在的貧睏現象,而是它在幫助比較貧睏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方麵所作齣的成績。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著比較貧窮的人口持續地流入、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目送他們離開,然後再吸引新的貧睏移民,恰恰證明這座城市為人們提供瞭更多的經濟機遇、公共服務和生活樂趣。
★建築保護政策會損害城市的發展!
建築保護主義者主張限製新住宅的開發,但過分的建築保護政策會阻礙城市的發展。著名城市規劃專傢簡·雅各布斯對於城市建設提齣瞭很多真知灼見,但她反對高層住宅的觀點是錯誤的。低矮的建築物限製瞭供應空間的發展,造成瞭民宅和辦公房屋價格的增長。建造足夠多的住宅尤其是摩天大樓,可以減輕日益增長的需求對於價格的影響,從而將城市的住宅價格維持在一個人們更能承受的水平上。
★一味地開發建設往往會得不償失!
城市日益衰退的標誌是它擁有相對於其經濟實力來說過多的住宅和基礎設施。如果供應過剩而需求不足,那麼利用公共資金建設新的項目沒有任何意義。以盲目開發建設為中心的城市振興計劃是非常愚蠢的。城市的規劃者必須從實際齣發,追求適度的成功,而非一時的轟動;他們應該尋求小型且實用的項目,而非用昂貴的骰子去賭城市的未來。市政府的職責不是為根本無法彌補其成本的建築或鐵路項目提供資金,而是關愛它們的居民,緻力於讓每一個人都富裕和強大起來。
★打造優秀城市的*好方法是建立能夠吸引與培養人纔的學校!
城市的成功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教育不僅會改變一個地區的經濟前景,還有助於建設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教育可以創造民主,包括一個更加可靠、更少腐敗的政府。因此,學校在城市的成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麵,學生掌握瞭更多的知識,*終將會提高這一地區的生産力;另一方麵,較好的學校也會吸引文化素質較高的父母,他們會馬上提高這一地區的生産力。
★在美國經濟學界與城市研究領域引發熱烈反響!
一經齣版便引起巨大反響,自2011年2月齣版以來,引發《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多傢重量級媒體與權威專業期刊的爭相報道,獲得多位業內學者、教授與評論傢的交口稱贊!
城市是誕生奇跡之所
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綠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熱愛自然,請搬到摩天大樓裏;如果你熱愛地球,請搬到城市裏。
芝加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經濟學傢愛德華·格萊澤自小生長在曼哈頓,長期沉醉於城市研究與寫作的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進行瞭強大的全球城市調研,最終得齣瞭令人毋庸置疑的結論: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來將決定人類的未來!
在《城市的勝利》一書中,格萊澤教授帶領讀者穿越人類曆史、遊曆世界各地,並將經濟與曆史完美對接,展現瞭城市存在的優勢及其為人類提供的福祉。城市讓人類變得親密,讓觀察與學習、溝通與閤作變得輕而易舉,極大地促進瞭思想撞擊、文化交流與科技創新;城市鼓勵創業,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使得社會的機動性和經濟的靈活性得以發揮;城市中密集的高層建築、發達的公共交通、縮短的空間距離大幅度降低瞭人均碳排量,實現瞭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偉大目標;城市清潔的水源、良好的排汙與完善的醫療係統等維護瞭人們的健康與安全,提高瞭人類整體的生活質量……
同時,格萊澤以具體的城市為例,細緻深入地分析瞭城市存在的問題、衰落的原因、復興的道路,並就“貧民窟的優勢”“摩天大樓的好處”“消費城市的崛起”“鄰避主義的詛咒”“教育決定民主”等眾多城市議題進行瞭睿智而精彩的闡述。
最後,格萊澤采用報告文學的獨特形式,依次巡禮瞭“帝國之城”東京、“秩序之城”新加坡與哈博羅內、“智慧之城”波士頓與米蘭、“消費之城”溫哥華、“崛起之城”亞特蘭大與班加羅爾……在令讀者領略城市輝煌成就的同時,也提示瞭若乾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嚮。
盡管書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統計數據,但讀來絕不會讓人感覺晦澀無趣,格萊澤簡潔有力、機智大膽的論述與一定會讓讀者大開眼界、直呼過癮!
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芝加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陶布曼國傢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頓研究所負責人、曼哈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特約編輯。格萊澤側重於從經濟學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種族隔離、肥胖、犯罪、創新等課題,並為《紐約時報》的博客Economix撰寫過大量有關此類主題的文章。
譯者簡介:
劉潤泉,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原總參某部副譯審。
城市勝利瞭嗎?
薛湧
哈佛大學經濟學傢愛德華?格萊澤(EdwardGlaeser)於2011年底齣版瞭一本新書《城市的勝利》,引起瞭從《經濟學人》到《紐約時報》等嚴肅國際媒體的廣泛注意。他在《波士頓環球報》上也發錶瞭文章,題為《如果你熱愛自然,就搬到城裏來》。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把我們心目中的環境主義先知梭羅描繪為一個罪惡昭彰的環境破壞者(梭羅的一次野炊就燒毀瞭300英畝的森林!),解構瞭瓦爾登湖的神話。在他看來,人類是對自然有極大破壞力的物種。如果人類熱愛自然的話,最好的辦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離自然越遠越好。
他和另外一位經濟學傢馬修?卡恩(MatthewKahn)的研究揭示,美國的碳排放有40%來自傢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傢車又是最大的排放源。私傢車的使用和人口密度緊密相關;人口越密集,私傢車的使用越少。在傢庭收入和住房麵積同等的情況下,居住在人口密度大於10,000/平方英裏地區的傢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為687加侖;居住在人口密度小於1000/平方英裏地區的傢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為1,164加侖。以波士頓地區為例,僅就開車這一項而言,都市傢庭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郊區傢庭來就要少6,700磅。如果把傢用能源算進去,差彆就更大瞭。從市區移居到郊區,往往是離開公寓搬進獨門獨戶的大房子,這意味著傢庭用電量將增長88%。標準的郊區傢庭比都市傢庭每年多排放6噸二氧化碳,其中包括4,400磅的取暖排放和1,800磅的電力排放。
所以,格萊澤呼籲,如果你熱愛自然的話,就遠離瓦爾登湖,到擁擠的波士頓市中心定居。住在鋼筋混凝土建築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環保。無巧不成書的是,最近《波士頓環球報》報道,因為梭羅的崇拜者過多,瓦爾登湖人滿為患,自然生態和景觀都麵臨著危機。
在格萊澤看來,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僅有利於保護自然生態,而且還能刺激創新。高密度都市中麵對麵的人際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進步的引擎。但是,戰後美國的都市化,實際上是在否定“城市勝利”說。因為郊區化稀釋瞭城市人口,造成瞭大都市的貧睏和犯罪等諸多社會問題。中産階級厭煩城市的多元性,寜願搬到郊區與自己經濟狀況類似的人生活在一起。錶麵上,美國戰後廢除瞭種族隔離,但郊區化卻創造瞭新的社會隔離,不同種族和階層的人照樣各過各的日子。
看看人口數據就知道,戰後美國的傳統城市普遍處於衰落狀態。最大的城市紐約,1950年時的人口為789萬多,到1990年時降至732萬多;芝加哥1950年時的人口為362萬多,到2010年時不足270萬;費城1950年時的人口超過200萬,如今隻有152萬齣頭;底特律最為明顯,1950年時的人口接近185萬,如今隻剩下71萬;我所在的波士頓屬於中等城市,1950年時的人口為80萬,如今纔61萬多。而從1950年至今,整個美國的人口整整翻瞭一倍。不錯,一些新興城市,如洛杉磯、休斯敦,在這一時期都經曆瞭高速擴張,但它們都屬於鋪張型的汽車城市。洛杉磯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僅為10%,休斯敦纔5%多一點。毫無疑問,增長的人口大多數還是跑到瞭郊區或郊區和市區難分的大都市圈。這還不僅僅是居民。1942年,企業巨頭AT&T-Bell;把電話實驗室從擁擠的曼哈頓遷到新澤西州郊區。戰後,各大企業紛紛效仿,那勢頭頗像今日的“外包”。在一望無際的郊區,企業蓋的遠不隻是一兩棟樓,而是工業園、科技園。這使其工作空間一下子擴大瞭數倍。白領職工從富裕的郊區傢的車房內一路開到辦公室前空曠的停車場上,無處不是夢幻般的田園景色。這種奢侈得超齣前人想象的“田園資本主義”,成為戰後美國的標誌。
然而,美國的城市病、貧富分化等一係列問題也由此而來。“田園資本主義”可以使中高産從自己的車房直接到達辦公室門口,與一路所經過的社會隔絕開來;孩子全在本階層所居住的富裕社區內讀書。美國的公立學校大部分由本地房地産稅支持,高房價的郊區自然教育經費充足。城市的貧民窟和郊區的世外桃源彼此老死不相往來,使富裕和貧睏都世代化。美國原有的高社會流動消失瞭。
到瞭70年代,石油危機使人們意識到“田園資本主義”的能源瓶頸,環保運動的崛起也使人們對汽車社會開始反省。於是,80年代初期,“新都市主義”興起瞭,其要旨是迴歸汽車社會以前城市設計的原則。比如,注重創造步行空間,以公共交通特彆是輪軌通勤設施為核心來設計城市,強調密集型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汽車的運用等。這樣,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市和主要的衛星城,彼此靠輪軌連接。輪軌車站成為都市和衛星城的中心地帶,各種商業和公共設施林立,大部分人口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到達這樣的中心地帶。如今,“新都市主義”已經成為城市理論的主流,其建築和規劃師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區和城市設計工作。
90年代,雖然郊區化愈演愈烈,乃至發展成遠郊化;但“新都市主義”的潛流也越來越強,都市的復興使市區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可以接受。其中比較成功的例子大概當屬紐約市。在90年代,紐約的治安大為改進。從1990年到2010年,人口從732萬猛漲到817萬多。紐約居民通勤使用公交的比例接近55%,在美國大城市中名列第一。近年來,市長布隆伯格大力推行自行車,也取得瞭顯著效果。這次經濟“大衰退”導緻瞭遠郊房市的徹底崩潰,而都市和近郊則率先開始復興。城市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愛德華?格萊澤此時推齣宣告“城市的勝利”的新書,可謂生逢其時。
不過,區區幾年的“大衰退”真的能對半個多世紀的郊區化蓋棺論定嗎?恐怕不會這麼簡單。事實上,對抗“新都市主義”、支持郊區化的新建築和規劃理論——“風景都市主義”正在蓬勃崛起,並在哈佛這樣的學術重鎮安營紮寨。不過,這裏的麯摺也隻能是後話瞭。
愛德華·格萊澤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經濟學傢之一,《城市的勝利》便是其傑齣代錶作。這本文字優美的書將經濟和曆史無縫銜接,清晰地闡釋瞭為何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以及城市生存與繁榮的原因。
——史蒂文·D.列維特(Steven D. Levitt),《魔鬼經濟學》作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終身教授
一本解讀城市緣起與運作方式的*權威著作。該書內涵深遠、引人矚目,強烈推薦閱讀。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臥底經濟學》作者,《金融時報》專欄作傢
博大精深而又生動鮮明……格萊澤喜愛辯論,並深諳此道。《城市的勝利》一書不乏可資辯論的洞見與政策建言。你將會為城市的偉大而目眩神迷、為作者敏銳的思想而深深摺服。
——《紐約時報》
雖然有不少統計數據點綴文間,但《城市的勝利》一書絕不枯燥乏味。格萊澤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淺齣,讀者能夠輕鬆理解他的思路。這是最棒的大眾經濟學。
——《經濟學人》
如果你曾經住在城市裏,或正住在城市裏,或計劃搬到城市裏,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它將為你帶來一份美好的成就感。這確實是一本精彩的書。
——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美國著名節目主持人
《城市的勝利》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廣受好評的力作。透過這本書,你會發現很多令人驚奇的觀念。如果你是一個討厭城市並對鄉村生活充滿嚮往的人,那麼格萊澤一定會讓你改變自己的想法。
——《文學評論》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萊澤異常聰明,其學術研究涉獵廣泛,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喬治·阿剋爾洛夫稱他為“一個天纔”。格萊澤的創造性魅力在於,他能將深奧的宏觀的經濟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他用自己的新作《城市的勝利》熱情洋溢地贊賞瞭城市這一偉大奇跡!
——《展望雜誌》
格萊澤是都市生活的倡導者。在他的著作《城市的勝利》中,格萊澤引經據典地駁斥瞭以往那種認為都市存在疾病、貧窮、犯罪等諸多問題的觀念,並指齣城市纔是最健康、最綠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哈佛大學網站
《城市的勝利》指齣:所有城市都麵臨共同的挑戰與巨大的機會,人們渴望能夠實現全球一係列有關城市問題的對話,這對於推動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尼爾·皮爾斯,《城市的時代》等書作者,《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傢
如果你想改造貧民窟、變貧睏為富足,或者想要把握城郊的情況,那麼就讀一讀這本深思熟慮和發人深省的書吧。
——西濛·約翰遜,美國經濟學傢,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免費在綫讀
城市勝利瞭嗎?
薛湧
哈佛大學經濟學傢愛德華·格萊澤(EdwardGlaeser)於2011年底齣版瞭一本新書《城市的勝利》,引起瞭從《經濟學人》到《紐約時報》等嚴肅國際媒體的廣泛注意。他在《波士頓環球報》上也發錶瞭文章,題為《如果你熱愛自然,就搬到城裏來》。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把我們心目中的環境主義先知梭羅描繪為一個罪惡昭彰的環境破壞者(梭羅的一次野炊就燒毀瞭300英畝的森林!),解構瞭瓦爾登湖的神話。在他看來,人類是對自然有極大破壞力的物種。如果人類熱愛自然的話,最好的辦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離自然越遠越好。
他和另外一位經濟學傢馬修·卡恩(MatthewKahn)的研究揭示,美國的碳排放有40%來自傢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傢車又是最大的排放源。私傢車的使用和人口密度緊密相關;人口越密集,私傢車的使用越少。在傢庭收入和住房麵積同等的情況下,居住在人口密度大於10,000/平方英裏地區的傢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為687加侖;居住在人口密度小於1,000/平方英裏地區的傢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為1,164加侖。以波士頓地區為例,僅就開車這一項而言,都市傢庭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郊區傢庭來就要少6,700磅。如果把傢用能源算進去,差彆就更大瞭。從市區移居到郊區,往往是離開公寓搬進獨門獨戶的大房子,這意味著傢庭用電量將增長88%。標準的郊區傢庭比都市傢庭每年多排放6噸二氧化碳,其中包括4,400磅的取暖排放和1,800磅的電力排放。
所以,格萊澤呼籲,如果你熱愛自然的話,就遠離瓦爾登湖,到擁擠的波士頓市中心定居。住在鋼筋混凝土建築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環保。無巧不成書的是,最近《波士頓環球報》報道,因為梭羅的崇拜者過多,瓦爾登湖人滿為患,自然生態和景觀都麵臨著危機。
在格萊澤看來,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僅有利於保護自然生態,而且還能刺激創新。高密度都市中麵對麵的人際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進步的引擎。但是,戰後美國的都市化,實際上是在否定“城市勝利”說。因為郊區化稀釋瞭城市人口,造成瞭大都市的貧睏和犯罪等諸多社會問題。中産階級厭煩城市的多元性,寜願搬到郊區與自己經濟狀況類似的人生活在一起。錶麵上,美國戰後廢除瞭種族隔離,但郊區化卻創造瞭新的社會隔離,不同種族和階層的人照樣各過各的日子。
看看人口數據就知道,戰後美國的傳統城市普遍處於衰落狀態。最大的城市紐約,1950年時的人口為789萬多,到1990年時降至732萬多;芝加哥1950年時的人口為362萬多,到2010年時不足270萬;費城1950年時的人口超過200萬,如今隻有152萬齣頭;底特律最為明顯,1950年時的人口接近185萬,如今隻剩下71萬;我所在的波士頓屬於中等城市,1950年時的人口為80萬,如今纔61萬多。而從1950年至今,整個美國的人口整整翻瞭一倍。不錯,一些新興城市,如洛杉磯、休斯敦,在這一時期都經曆瞭高速擴張,但它們都屬於鋪張型的汽車城市。洛杉磯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僅為10%,休斯敦纔5%多一點。毫無疑問,增長的人口大多數還是跑到瞭郊區或郊區和市區難分的大都市圈。這還不僅僅是居民。1942年,企業巨頭AT&T-Bell;把電話實驗室從擁擠的曼哈頓遷到新澤西州郊區。戰後,各大企業紛紛效仿,那勢頭頗像今日的“外包”。在一望無際的郊區,企業蓋的遠不隻是一兩棟樓,而是工業園、科技園。這使其工作空間一下子擴大瞭數倍。白領職工從富裕的郊區傢的車房內一路開到辦公室前空曠的停車場上,無處不是夢幻般的田園景色。這種奢侈得超齣前人想象的“田園資本主義”,成為戰後美國的標誌。
然而,美國的城市病、貧富分化等一係列問題也由此而來。“田園資本主義”可以使中高産從自己的車房直接到達辦公室門口,與一路所經過的社會隔絕開來;孩子全在本階層所居住的富裕社區內讀書。美國的公立學校大部分由本地房地産稅支持,高房價的郊區自然教育經費充足。城市的貧民窟和郊區的世外桃源彼此老死不相往來,使富裕和貧睏都世代化。美國原有的高社會流動消失瞭。
到瞭70年代,石油危機使人們意識到“田園資本主義”的能源瓶頸,環保運動的崛起也使人們對汽車社會開始反省。於是,80年代初期,“新都市主義”興起瞭,其要旨是迴歸汽車社會以前城市設計的原則。比如,注重創造步行空間,以公共交通特彆是輪軌通勤設施為核心來設計城市,強調密集型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汽車的運用等。這樣,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市和主要的衛星城,彼此靠輪軌連接。輪軌車站成為都市和衛星城的中心地帶,各種商業和公共設施林立,大部分人口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到達這樣的中心地帶。如今,“新都市主義”已經成為城市理論的主流,其建築和規劃師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區和城市設計工作。
90年代,雖然郊區化愈演愈烈,乃至發展成遠郊化;但“新都市主義”的潛流也越來越強,都市的復興使市區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可以接受。其中比較成功的例子大概當屬紐約市。在90年代,紐約的治安大為改進。從1990年到2010年,人口從732萬猛漲到817萬多。紐約居民通勤使用公交的比例接近55%,在美國大城市中名列第一。近年來,市長布隆伯格大力推行自行車,也取得瞭顯著效果。這次經濟“大衰退”導緻瞭遠郊房市的徹底崩潰,而都市和近郊則率先開始復興。城市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愛德華·格萊澤此時推齣宣告“城市的勝利”的新書,可謂生逢其時。
不過,區區幾年的“大衰退”真的能對半個多世紀的郊區化蓋棺論定嗎?恐怕不會這麼簡單。事實上,對抗“新都市主義”、支持郊區化的新建築和規劃理論——“風景都市主義”正在蓬勃崛起,並在哈佛這樣的學術重鎮安營紮寨。不過,這裏的麯摺也隻能是後話瞭。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