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羅馬:拜占廷時代的埃及基督教史研究
:33.00元
作者:田明
齣版社:天津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201061481
字數:
頁碼:2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在古希臘人留給後世的諸多遺産中,競技體育是其中為璀璨的一筆。如果沒有古希臘人對體育競技的刻意追求,對人體美的酷愛,以及泛希臘賽會的悠久傳統,我們今天的競技體育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會有現代奧林匹剋運動會這樣的國際性體育盛會嗎?會有奧林匹剋運動所宣揚的和平、博愛的理想和高貴的體育精神嗎?
    40餘萬字,500幅珍貴圖片,藉助希臘神話還原曆史,展現古代奧林匹剋運動會等四大“冠冕賽會”的聖火傳遞、競技傳統、奧運精神、女子體育等一直影響今天奧運會的方方麵麵。
內容提要
羅馬-拜占廷帝國統治時期,埃及文化領域中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公元1世紀中期基督教的傳人。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這裏逐漸演變成為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中心之一。特彆是埃及亞曆山大教理學校,代錶瞭當時基督教研究的高水平,基督教早的神學體係也正是誕生於此  而作為基督教修道製度的濫觴之地,埃及在其起源和發展史上更是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修道主義也被視作埃及對基督教世界的貢獻,後來的基督教修道製度都直接或間接地起源於埃及。
    基督教閤法化以來,大量有濃厚宗教情結的土著埃及人開始皈依基督教,使得埃及教會有瞭長足的發展。特彆是亞曆山大主教區,逐漸成為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埃及的代言人,並一度擔任整個東方教會的。遺憾的是,此後的一個多世紀中,埃及成為瞭教義紛爭的策源地。從尼西亞到察爾西頓的四次大公會議,更是見證瞭埃及基督教會由盛轉衰的全過程。
    在政治和文化衝突背景下,埃及教會逐漸脫離瞭大公教會的範疇和帝國的控製,走上瞭獨立發展的道路。獨特的科普特語言、文學和藝術,也是埃及基督教留給現代世界的重要遺産,同時還成為後來人們瞭解埃及基督教的一個重要途徑。
目錄
緒  言
章  羅馬一拜占廷帝國統治時期的埃及
第二章  基督教在埃及的傳播與早期神學體係的創立
第三章  基督教修道製度的濫觴
第四章  極盛而衰的埃及教會——從尼西亞到察爾西頓
第五章  埃及科普特教會的發展及其文化遺産
結  語
參考文獻
後  記
作者介紹
田明,男,1972年生於內濛古和林格爾縣。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95年獲內濛古民族師範學院(現內濛古民族大學)曆史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Liverl)東地中海考古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南開大學拜占廷史博士學位。現為內濛古民族大學副教授,中國世界上古史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世界古代史和基督教史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古代埃及基督教史”課題的研究。
文摘
羅馬-拜占廷帝國統治時期的埃及
    公元前30年,屋大維率軍攻占埃及,正式開始瞭羅馬帝國在埃及的統治。1世紀中葉,基督教傳人埃及。隨著帝國統治中心的東移和東、西羅馬帝國的分立,埃及也順勢轉入拜占廷帝國的統治。公元642年阿拉伯人攻占亞曆山大,取代拜占廷帝國成為埃及新的統治者,標誌著埃及古代史的結束,埃及開始進入伊斯蘭教時代。因為埃及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主要是在羅馬-拜占廷帝國統治時期,所以有必要對這段曆史作一個簡單的迴顧。
    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
    羅馬帝國取代托勒密王朝成為埃及新的統治者,埃及名義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事實上,埃及從來就不是一個典型的羅馬行省,與帝國始終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盡管從提比略(Tiberius)開始,就曾經提醒過一位埃及總督,“他被派去那裏隻是做剪羊毛的工作,而不是要剝它的皮”。但事實並非如此,羅馬帝國政治上的高壓統治和經濟上竭澤而漁的政策,注定要遭到埃及人民的反抗,並終導緻瞭羅馬在埃及統治的崩潰。當然,基督教在埃及的傳播與發展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內容,後麵的章節有專門的論述,這裏不再重復。
    一、羅馬帝國徵服埃及及其統治
    羅馬帝國入主埃及是一個緩慢的權力轉移過程。作為希臘化時代的主要代錶國傢之一,埃及托勒密王朝很早就和當時的羅馬共和國形成瞭密切關係,公元前273年,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就嚮羅馬派駐使節,開闢瞭埃及羅馬親近之路,並與羅馬簽訂瞭友好條約。在希臘化世界的鬥爭中,埃及托勒密王朝越來越靠近羅馬進而完全依賴羅馬的支持。公元前3世紀,為瞭爭奪巴勒斯坦和南敘利亞的領土,托勒密埃及和另一個希臘化國傢塞硫古王國之間先後發生瞭五次敘利亞戰爭,後以塞硫古王國的勝利而告終。攜勝利餘威,公元前170、168年,塞硫古國王安條剋四世又兩度攻占埃及,並加冕為法老。托勒密埃及國王請求羅馬派使節來調停,迫使安條剋四世撤齣埃及。羅馬的威懾拯救瞭埃及,但前門拒狼,後門進虎,托勒密王朝付齣的代價是逐漸喪失自己的獨立,成為羅馬蔭庇下的被保護國。公元前74年,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域外之地昔蘭尼加被羅馬吞並,公元前58年,塞浦路斯也被劃人羅馬的版圖,此時,托勒密埃及的“獨立”地位的終喪失隻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瞭,
    內憂外患的托勒密埃及又深深地捲入瞭羅馬內部的派係鬥爭中,遺憾的是,在支持誰的問題上,幾乎每次都站錯瞭隊。托勒密埃及的君臣們在愷撒和龐培的爭鬥中,先是派軍隊支持龐培,但當龐培在希臘戰敗逃往埃及時又轉而瞭他,導緻愷撤藉機興師問罪。“埃及艷後”剋婁巴特拉憑藉美貌和纔智,徵服瞭愷撤,並做瞭後者的,纔使得托勒密王朝得以苟延殘喘。然而好景不長,愷撒於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公元前41年,因為埃及曾支持過刺殺愷撤的卡西烏斯,“後三頭”中的安敦尼召見剋婁巴特拉詰問,卻再度被“被告”徵服,成瞭剋婁巴特拉的“俘虜”。安敦尼不顧羅馬國內的反對,於公元前37年正式和剋婁巴特拉結為夫妻,兩人還同意死後閤葬。安敦尼不僅把羅馬所得土地贈與埃及,而且把剋婁巴特拉和愷撒的私生於封為“諸王”,封她為“諸王之女王”。作為迴報,埃及也義無反顧地站在安敦尼一邊,支持他和屋大維的權力角逐。
    安敦尼在埃及的發展引起瞭羅馬另一統治者屋大維的不安,他以安敦尼把羅馬的利益給瞭彆人為藉口,開始嚮東方用兵攻擊安敦尼。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剋興海戰中擊敗安敦尼和剋婁巴特拉韻聯軍。次年,羅馬軍隊攻入埃及,安敦尼自殺,剋婁巴特拉被俘後不久也自殺,從此埃及完全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對此,屋大維也一直引以為榮,他在加冕為奧古斯都後,在傳記中這樣記載自己的功績,“我把埃及納入瞭羅馬人的帝國”。
    新的主人對待埃及的態度,足以說明羅馬帝國極為重視這個新的省份。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埃及的地理環境比較封閉,一條生命之水——尼羅河貫穿於上下埃及,尼羅河峽榖兩側延伸齣荒涼的沙漠阻礙丁東西的交往,努比亞沙漠和南方的幾大瀑布幾乎割斷瞭通往南方的道路,隻有在北部的地中海地區纔使埃及顯露齣來,形成一個易守難攻相對獨立的地區;其次,埃及是地中海世界富裕的糧倉,羅馬依賴埃及的榖物供應,一旦有人在這裏獨自為政,則可輕易切斷羅馬的糧食供應,並堵塞瞭歐洲和東方聯係的一條重要通道,對於羅馬帝國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奧古斯都在埃及境內駐紮瞭3個軍團,近15000人,並配有一定數量的步兵輔助部隊駐紮在亞曆山大城和沿尼羅河的許多據點,其職責就是恢復對埃及的控製。
序言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似乎很擅長構建一種沉浸式的曆史氛圍,而不是單純地羅列事實和年代。他的筆觸在宏大敘事和個體命運之間遊走自如,時而描繪帝國層麵的宗教政策更迭,時而聚焦於某個偏遠綠洲中一位默默無聞的修士的日常修行與內心掙紮。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教義辯論和教會法庭的裁決,都變得鮮活而富有戲劇性。舉例來說,當描述到異端審判對當地社群造成的影響時,他並非直接批判,而是通過引用當時的私人信件和地方詩歌,側麵反映齣信仰被政治化後,普通民眾在忠誠與恐懼間搖擺的復雜心境。這種文學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學術門檻,讓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外行人,也能被故事本身所吸引,並逐步理解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曆史意義。
評分初翻開內頁,我立刻被作者那近乎於癡迷的求證精神所摺服。他似乎總是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地理區域之間進行著嚴謹的跨學科對話,尤其是在論述早期教義衝突與地方習俗融閤的過程中,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並不滿足於引用二手資料,他似乎在每一個關鍵論點後都留下瞭清晰的綫索,引導讀者去追溯那些塵封在教父文集、地方行政檔案乃至考古報告中的原始數據。特彆是關於亞曆山大教會在公元三到五世紀間的權力結構演變,作者提供瞭一個極其細膩的微觀視角,他沒有將“埃及”視為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巧妙地劃分齣不同的教區和修道院群體,揭示瞭它們之間微妙的權力製衡與意識形態差異。這種避免過度概括、追求細節真實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可信度與深度,讓讀者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那段紛繁復雜的曆史現場,感受著每一位神職人員和信徒在信仰與世俗壓力下的掙紮與抉擇。
評分讀完閤上書本後,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是極為清晰且富有層次感的。它不像一些通史類著作那樣提供一個平麵化的、時間軸式的知識點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充滿內在張力的精神世界模型。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埃及”在早期基督教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中的戰略地位和文化能動性。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填補瞭某個細分領域的空白,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演變的方法論——即在宏大的帝國敘事下,永遠不能忽略那些地方性的、亞文化的、往往在正典敘述中被邊緣化的聲音和實踐。它是一部既能滿足資深研究者對細節的苛求,又能為嚴肅的曆史愛好者打開新視野的典範之作,讀完後對後世的宗教傳播與帝國整閤的理解都會上一個颱階。
評分這本書對於理解“拜占廷化”這一復雜過程的地域性差異,提供瞭極其重要的實證支持。許多關於拜占廷曆史的研究往往聚焦於君士坦丁堡的宮廷政治或地中海貿易網絡,但這本書卻有效地將視角拉迴到帝國南部的生命綫——尼羅河榖。作者清晰地論證瞭埃及獨特的文化基因,如其深厚的希臘化遺産與本土的科普特身份認同,如何與東羅馬的中央權力以及新生的基督教教義産生持續的張力與創造性的結閤。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本土化”聖徒崇拜興起的研究部分,它揭示瞭地方性的精神需求如何塑造瞭普世宗教的埃及版本。這種深入到文化和心理層麵的分析,超越瞭單純的政治史或神學史範疇,觸及瞭信仰如何在特定地理和民族背景下“落地生根”的本質問題,為理解晚期古典世界嚮中世紀的過渡提供瞭非常重要的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硬殼的質感透著一股厚重的曆史氣息,米黃色的主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既典雅又不失莊嚴,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住。封麵上的圖案似乎是從某件古老的文物拓片上直接取下的,綫條繁復而神秘,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湮沒在時間長河裏的金色神廟和斑駁的壁畫。我把它抱迴傢後,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也確實符閤它內容深度的預期——它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力作。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觸感細膩,油墨的印製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包含復雜希臘文或科普特文引文的部分,也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從排版上看,作者顯然在信息呈現的邏輯性上下瞭很大功夫,字體的大小和行距都經過精心調整,即便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易疲勞。這種對書籍實體本身的重視,為即將開始的閱讀旅程奠定瞭一個非常積極的基調,讓人感覺到這是一份對曆史和知識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