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飘——读名著学英语
:25.00元
作者:米切尔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ISBN:9787553437156
字数:200千字
页码:222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二部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部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四部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部
章
第二章
……
内容介绍
《飘》以一个女孩——斯嘉丽16岁到28岁的成长历程和爱情为主线,上承美国建国时代移民创业史,描绘出战前以大庄园主为代表的南方上流社会的文化,全景般地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以及战后社会重建中的种种冲突与和解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Mitchell,M.),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获文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亚特兰大新闻报》记者。
米切尔于1926年开始创作小说《飘》,直至1936年,作品才问世。然而,《飘》一经出版,年销量便达200余万册。随后,小说获得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5万美元的高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
1949年,米切尔不幸死于车祸。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仅一部《飘》就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也是世界文学史上销量的作品。
坦白说,初接触这类经典名著,我有点担心会因为语言风格的年代感而感到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时而如急流般奔腾向前,推动情节发展;时而又放缓步调,如同夏日午后的微风,让读者有时间去沉淀和消化那些沉重的情感。 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情节错综复杂,读者也能始终跟随着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迷失。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几乎是活灵活现。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光鲜,底层人民的挣扎与淳朴,被作者用近乎纪录片的冷静和洞察力展现出来,既不美化,也不过度批判,只是客观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态。 这种平衡感,使得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它不是为特定时代而写的,而是为所有经历过选择与代价的人而写。每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获取了关于世界运行的一些不易察觉的规律。
评分这部让我魂牵梦绕的作品,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简直像是被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又充满温情与挣扎的年代。 每次翻开书页,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纠葛,尤其是那些关于爱情、荣誉与生存的抉择,让人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是我,会怎么做?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他描绘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背景,更是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努力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光亮。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次宴会上灯光的晃动、某件旧物上残留的气味,这些微小的描写,却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触手可及的世界。 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生命力的赞颂,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洞察,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它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醇厚复杂,但回味时却愈发觉得韵味无穷,值得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涌上心头。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让人在为历史的残酷唏嘘的同时,也被人物的坚韧所深深打动。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深入挖掘人类情感深处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小说恰恰做到了极致。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只交代事件的流水账,而是像一台精密的心理分析仪器,将角色们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恐惧、欲望和不安全感一一剖开。我常常停下来,盯着某一句对白看了很久,因为它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最复杂的人性真相。那些激烈的冲突场面,与其说是肢体上的对抗,不如说是价值观和生存哲学的正面交锋。 比如,书中对于“失去”这一主题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回避痛苦,而是直面痛苦,展示了角色们是如何在支离破碎中寻找新的意义和支撑。 这种深度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探索自我的过程。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虽然疲惫,但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和洗礼。 这种阅读体验的厚重感,是很多当代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对“人性悖论”的探讨。书中塑造的许多角色,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蛋”,他们都在善与恶、责任与欲望之间挣扎摇摆,他们的选择往往充满了无奈和悲剧性。 这种灰色地带的描绘,让我感到无比真实,因为现实世界本就如此复杂,并非非黑即白。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道德评判标准,而是将道德困境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迫使我们去直面那些令人不适却又无法回避的人性弱点。 读完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来消化这些复杂的情感和道德冲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矛盾和软弱。这种直击灵魂深处的阅读体验,是任何浮光掠影的娱乐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对“人”这个物种的理解边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充满了文学上的“巧合”和“必然”。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伏笔,或者让看似无关的线索在不经意间汇合,最终形成一个宏大而又严密的逻辑闭环。 这种“布局”的能力,让我由衷地敬佩作者的才华。我甚至一度暂停阅读,回头去翻阅前面的章节,试图解析那些精妙的铺垫——原来,早在那样的对话中,就已经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子。 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让阅读体验充满了“解谜”的乐趣。它不仅要求读者被动接受故事,更鼓励读者主动思考和预测。 这种互动性,远比那些故事线索过于直白的读物来得更有吸引力。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给读者的,是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对文学构造艺术的赞叹。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拆解”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读完”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