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03691546
条码:9787503691546
图书名称:物权法研究(修订版)
定价:55
作者:陈华彬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09-02-01
内容:
本书是作者关于物权法研究的第三部重要著作,为《物权法原理》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研究》的姊妹书,它们共同构成作者关于物权法研究的“三部曲”。本书主要以外国物权法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大陆法系各国如德国、瑞士、日本等民法典上的各项物权制度,包括:物权契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不动产相邻关系,用益物权,债权担保权,德国不动产担保权由保全抵押权而流通抵押权的发展历程,不动产登记制度,所有人抵押权与占有制度等。
目录:
第一章 德国物权法的沿革与形成
第一节 日耳曼法中的物权制度与物权观念(公元5-9世纪)
一、日耳曼法概述
二、古日耳曼的土地制度素描
三、土地总有权制度
四、日耳曼法的占有(Gewere)
五、日耳曼法的所有权观念
第二节 中世纪(Mittelaher)时期的物权制度与物权观念
第三节 中世纪以降至1896年德国民法典成立前的物权制度与物权观念
一、1794年普鲁士普通邦法和1811年奥地利民法典
二、德意志同盟时代
三、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帝国的立法和民法典的制定——德国形式意义的物权法的形成
第四节 德国民法典物权法编的体系构造及其特色
一、德国民法典物权法编的体系构造叫
二、物权限定主义(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类型体系
三、德国民法典物权法编体系构造上的特色
第五节 德国物权法的性质
一、资本主义的性质
二、物权法的封建色彩
三、非个人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倾向
第二章 151本与德国民法典上的物权总则
第一节 日本民法典上的物权总则
一、概要
二、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采意思主义
三、物权变动的公示(对抗要件)
第二节 德国民法典上的物权总则(一)
一、概说
二、关于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三、物权的推定
第三节 德国民法典上的物权总则(二)
一、物权的善意取得
二、物权的顺位
三、物权的混同
第三章 十九世纪德国普通法学围绕所有权的移转而对尤里安和乌尔比安的法言的解读
第一节 关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的罗马法的法言的解释论
一、格鲁克的解读
二、萨维尼的解读
三、普希塔的解读
第二节 围绕所有权的移转而对尤里安的法言的无因性解读
一、格鲁克的解读
二、萨维尼的解读
三、普希塔的解读
第三节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移转的无因性
第四节 围绕所有权的移转而对尤里安的法言的有因性解读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物权契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萨维尼《现代罗马法体系》与《债权法》问世以前的物权契约思想
第二节 《现代罗马法体系》、《债权法》与物权契约理论
一、《现代罗马法体系》、《债权法》与物权契约理论的公开发表
二、萨维尼的物权契约理论与17、18世纪启蒙时代自然法学者的物权契约思想
三、萨维尼物权契约理论的影响
第五章 罗马的traditio、stipulatio与特权契约的无因性和无因债务
第六章 德国与瑞士登记制度
第七章 瑞士与德国的相邻关系法
第八章 日本与德国民法典上的用益特权制度
第九章 德国的担保特权与人的担保制度
第十章 德国不动产的担保权的演进史:从保全抵押到投资抵押权
第十一章 所有人抵押权
第十二章 瑞士的不动产担保权法
第十三章 债权的消灭时效与担保物权的效力
第十四章 日本、德国及瑞士民法典上的占有制度
附录一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史
附录二 潘德克吞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附录三 瑞士民法典的制定与特色
附录四 论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物权行为与无因性理论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视角来理解财产的法律规制。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作者通过对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逻辑和价值判断。例如,在讨论占有与所有权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和法律上的区别,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相互作用。这种深入的理论挖掘,对于理解物权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经济交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许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财产纠纷,都有了更清晰的法律认知。它教会我如何用法律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如何运用物权法的原理去分析和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装帧,都透露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字体的大小,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读起来非常舒适。在内容上,作者对物权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物权法定、善意取得等关键概念的讲解,清晰易懂,并且辅以大量的法条和判例。这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之中,展现出广阔的学术视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每次阅读,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物权法理论的热情和钻研精神。这本书为我学习物权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深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在我桌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偶尔翻阅,总能从中感受到一丝理论的深度与体系的严谨。它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小说,更像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揣摩的书籍。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对某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豁然开朗,或者因为作者对某些争议性问题的剖析而引发新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表达,充满了法条引用、学理解释以及案例分析。对于初涉物权法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它如同一个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书中对物权变动的原因、客体、效力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通过梳理历年来的司法实践和学界观点,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物权法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导读者如何从法律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财产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与启发。它不像市面上许多通俗的法律读物那样,用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简单的语言来吸引读者,而是直接切入物权法的核心理论。每一次翻开,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探险。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法律问题时,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仿佛在为我们搭建一座知识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理解的鸿沟。书中对一些疑难案例的分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案件背后的法律逻辑和价值取向。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不回避争议、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态度。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物权法这一领域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许多曾经模糊不清的概念,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法学著作的严谨和凝练。它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来装饰,而是力求用最精准的语言来表达最复杂的概念。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一旦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逻辑美和思想深度。作者在阐述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做到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再到相关的司法实践,都进行了周密的介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重要法条的解读,不仅仅是字面的解释,更是对其立法精神和价值意义的挖掘。这使得我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灵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物权法的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