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 先秦邏輯新論 |
| | 曾用價 | 128.00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3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曾昭式 |
| 裝幀 | 圓脊精裝 |
| 頁數 | 0 |
| 字數 | 367000 |
| ISBN編碼 | 9787030567208 |
內容介紹
本書在吸收先秦邏輯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齣瞭先秦邏輯是一種“正名-用名”論證類型。“正名”是確立名之所指,體現“名”的哲學功能;“用名”錶現在具體論證中,反映論證者對於“名”的正確使用問題。“正名-用名”邏輯不似亞裏士多德三段論在直言命題邏輯常項結構中確立邏輯變項外延關係,它是基於價值觀的一種邏輯,而不同於印度信仰的邏輯和亞裏士多德三段論的“空架子”邏輯,所以我們稱之為價值的邏輯。
目錄
目錄
前言
導言 邏輯、思想與文化 (1)
第*節 社會改造運動中“中國邏輯”身份之確立 (1)
一、嚴復、梁啓超、章太炎的“中國邏輯”思想 (2)
二、在學術與政治之間:嚴復、梁啓超、章太炎對“中國邏輯”身份之確立 (9)
三、嚴復、梁啓超、章太炎的中國傳統思想迴歸 (15)
第二節 “中國邏輯”閤法性之辯護 (18)
一、鬍適、瀋有鼎、溫公頤求“中國邏輯”與西方傳統邏輯之同 (19)
二、鬍適、瀋有鼎、溫公頤辨“中國邏輯”與西方傳統邏輯之異 (22)
三、鬍適、瀋有鼎、溫公頤關於“中國邏輯”研究方法之思考 (24)
第三節 基於廣義論證的中國邏輯史研究 (28)
一、西方邏輯的特徵與“中國邏輯”研究的問題 (28)
二、文化視野下的“中國邏輯”之探索 (34)
三、接著“邏輯與文化”講“先秦邏輯” (40)
第*章 先秦道傢邏輯 (51)
第*節 《老子》的“正名-用名”邏輯 (52)
一、《老子》邏輯研究舉例 (52)
二、《老子》論“道”“物”與“名” (54)
第二節 黃老道傢的“正名-用名”邏輯 (59)
一、《黃帝四經》《管子》“名”理論研究舉要 (60)
二、《黃帝四經》的“正名-用名”邏輯 (62)
三、《管子》的“正名-用名”邏輯 (66)
第三節 《莊子》的“正名-用名”邏輯 (70)
一、《莊子》邏輯研究舉要 (70)
二、《莊子》論“道”“物”與“名” (76)
三、《莊子》的“論”“議”與“非辯”思想 (82)
四、《莊子》論“寓言”“重言”“卮言” (86)
第二章 先秦儒傢邏輯 (93)
第*節 《論語》的“正名-用名”邏輯 (94)
一、《論語》的“正名”思想 (94)
二、《論語》的“用名”思想 (99)
第二節 《孟子》的“正名-用名”邏輯 (104)
一、《孟子》的“正名”理論 (104)
二、《孟子》的“用名”思想 (108)
第三節 《荀子》的“正名-用名”邏輯 (112)
一、研究概述 (113)
二、《荀子》的“正名”思想 (114)
三、《荀子》的“用名”思想 (118)
四、《荀子》的“論式”應用分析 (122)
第四節 《韓非子》的“正名-用名”邏輯 (124)
一、《韓非子》的“正名”邏輯 (125)
二、《韓非子》的“用名”邏輯 (126)
第三章 先秦名傢邏輯 (131)
第*節 先秦名傢邏輯研究概述 (133)
一、《尹文子》邏輯研究述評 (133)
二、《公孫龍子》邏輯研究述評 (135)
第二節 《尹文子》邏輯研究 (146)
一、《尹文子》的“正名”理論 (147)
二、《尹文子》的“用名”思想 (151)
三、《尹文子》的論式分析 (153)
第三節 《公孫龍子》邏輯研究 (156)
一、《公孫龍子》的“正名”理論 (157)
二、《公孫龍子》的“用名”思想 (160)
三、後期墨傢、荀子批評“白馬非馬”之評析 (168)
第四章 先秦墨傢邏輯 (171)
第*節 墨傢邏輯研究述評 (171)
一、《墨辯》邏輯史研究舉例 (172)
二、西方傳統邏輯框架下的《墨辯》研究舉例 (176)
三、欒調甫《墨辯》邏輯研究述評 (180)
四、伍非百《墨辯解故》分析 (182)
第二節 墨子的“正名-用名”邏輯 (186)
一、墨子“正名”邏輯 (186)
二、墨子的“用名”邏輯 (188)
第三節 《經》《說》的“正名”理論 (191)
一、《經上》《經說上》的“正名”理論 (192)
二、《經下》《經說下》的“正名”理論 (197)
第四節 《大取》《小取》的“用名”理論 (198)
一、《大取》的“論證結構”理論 (199)
二、《小取》的“論證類型”理論 (209)
第五章 《經上》《經說上》《經下》《經說下》釋義 (214)
第*節 《經上》《經說上》釋義 (214)
一、正“故”名 (214)
二、正“人”名 (215)
三、正“物”名 (220)
四、正“人識物”名 (224)
第二節 《經下》《經說下》文本分析 (231)
一、正“類”名 (232)
二、“摹略萬物之然” (234)
三、“論求群言之比” (245)
第六章 先秦易學邏輯 (263)
第*節 易學邏輯研究述評 (264)
一、《周易》的辯證邏輯 (265)
二、《周易》的數理邏輯 (266)
三、《周易》的類比推理 (269)
四、《周易》的推類邏輯 (270)
第二節 《易傳》邏輯的“正名”理論 (272)
一、八卦名 (273)
二、六十四卦名與其爻名 (275)
三、筮占之術語 (284)
第三節 《易傳》論證 (287)
一、《彖》論證 (287)
二、《象》論證 (290)
三、《係辭》論證 (296)
第四節 《左傳》“易占論證” (301)
參考文獻 (310)
附錄A 《公孫龍子》 (317)
附錄B 廣義《墨經》 (331)
附錄C 《荀子·正名》 (341)
索引 (351)
後記 (355)
Contents
Preface
Prologue Logic, Thoughts and Culture (1)
0.1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Logic” in Social Reforming Movement (1)
0.1.1 Yan Fu,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s Thoughts on “Chinese Logic” (2)
0.1.2 Between Academic and Politics: The Identification of Yan Fu,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s “Chinese Logic” (9)
0.1.3 Yan Fu,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s Retur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15)
0.2 Justifications for “Chinese Logic” (18)
0.2.1 Hu Shih, ShenYuting, Wen Gongyi’s Work on the Common Ground of “Chinese Logic”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Logic (19)
0.2.2 Hu Shih, ShenYuting, Wen Gongyi’s Work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Logic”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Logic (22)
0.2.3 Hu Shih, ShenYuting, Wen Gongyi’s Thoughts on the Approaches to “Chinese Logic” Study (24)
0.3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Based on Generalized Argumentation (28)
0.3.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Logic and the Problems in “Chines Logic” (28)
0.3.2 Discovering “Chinese Logic” from a Cultural View (34)
0.3.3 Discussion on “Logics in the Pre-Qin Era” Following “Logic and Culture” (40)
Chapter 1 Logics of Taoism in the Pre-Qin Era (51)
1.1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Laozi (52)
1.1.1 Examples of Logic Studies in Laozi (52)
1.1.2 “Tao”, “Wu” and “Ming” in Laozi (54)
1.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Huang-Lao Taoism (59)
1.2.1 Examples of the “Ming” Studies in Huangdi Sijing、Guanzi (60)
1.2.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Huangdi Sijing (62)
1.2.3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Guanzi (66)
1.3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Zhuangzi (70)
1.3.1 Examples of Logic Studies in Zhuangzi (70)
1.3.2 “Tao”, “Wu” and “Ming” in Zhuangzi (76)
1.3.3 Thoughts of “Lun”, “Yi” and “Feibian” in Zhuangzi (82)
1.3.4 “Yuyan”, “Chongyan” and “Zhiyan” in Zhuangzi (86)
Chapter 2 Logic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Era (93)
2.1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Analects (94)
2.1.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Analects (94)
2.1.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Analects (99)
2.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Mencius (104)
2.2.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Mencius (104)
2.2.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Mencius (108)
2.3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Xunzi (112)
2.3.1 A Brief Summary (113)
2.3.2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Xunzi (114)
2.3.3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Xunzi (118)
2.3.4 The Application of “Lunshi” in Xunzi (122)
2.4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Han Feizi (124)
2.4.1 The “Zhengming” Logic in Han Feizi (125)
2.4.2 The “Yongming” Logic in Han Feizi (126)
Chapter 3 Logics of School of Names in the Pre-Qin Era (131)
3.1 A Summary of Logic Studies of School of Names (133)
3.1.1 Comments on Logic Studies in Yin Wenzi (133)
3.1.2 Comments on Logic Studies in Gongsun Longzi (135)
3.2 Logic Studies in Yin Wenzi (146)
3.2.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Yin Wenzi (147)
3.2.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Yin Wenzi (151)
3.2.3 Analysis of Lunshi in Yin Wenzi (153)
3.3 Logic Studies in Gongsun Longzi (156)
3.3.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Gongsun Longzi (157)
3.3.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Gongsun Longzi (160)
3.3.3 Comments on Late Mohism and Xunzi’s Criticism on“White Horse Is Not a Horse” (168)
Chapter 4 Logics of Mohism in the Pre-Qin Era (171)
4.1 A Summary of Logic Studies of Mohism (171)
4.1.1 Examples of Logic Studies in Mo Bian (172)
4.1.2 Examples of Mo Bian Studies under Western Traditional Logical Framework (176)
4.1.3 Comments on Logic Studies of Mo Bian by Luan Diaofu (180)
4.1.4 Analysis of Mo Bian Jie Gu by Wu Feibai (182)
4.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of Mozi (186)
4.2.1 The “Zhengming” Logic of Mozi (186)
4.2.2 The “Yongming” Loigc of Mozi (188)
4.3 The “Zhengming” Thoughts in Jing, Shuo (191)
4.3.1 The “Zhengming” Thoughts of Jing Shang,Jing Shuo Shang (192)
4.3.2 The “Zhengming” Thoughts of Jing Xia, Jing Shuo Xia (197)
4.4 The “Yongming” Thoughts of Daqu, Xiaoqu (198)
4.4.1 Theory of Argument Structure in Daqu (199)
4.4.2 Theory of Argument Type in Xiaoqu (209)
Chapter 5 Interpretations of Jing Shang, Jing Shuo Shang, Jing Xia, Jing Shuo Xia (214)
5.1 Interpretations of Jing Shang, Jing Shuo Shang (214)
5.1.1 Rectifying the Name of “Gu” (214)
5.1.2 Rectifying the Name of “Ren” (215)
5.1.3 Rectifying the Name of “Wu” (220)
5.1.4 Rectifying the Name of “Ren Shi Wu” (224)
5.2 Interpretations of Jing Xia, Jing Shuo Xia (231)
5.2.1 Rectifying the Name of “Lei” (232)
5.2.2 “Exploring the Structures of Objects” (234)
5.2.3 “Seeking to Depict the Structures by a Variety of Language” (245)
Chapter 6 Logics of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the Pre-Qin Era (263)
6.1 A Summary of Logic Studies in the Study of Changes (264)
6.1.1 Dialectical Logic in Zhou Yi (265)
6.1.2 Mathematical Logic in Zhou Yi (266)
6.1.3 Analogy Logic in Zhou Yi (269)
6.1.4 Logic of Reasoning by Classes in Zhou Yi (270)
6.2 The “Zhengming” Thoughts in the Logic of Yi Zhuan (272)
6.2.1 The Names of Bagua (273)
6.2.2 The Names of Sixty-four Gua and Their Yao (275)
6.2.3 Terminologies of Divination (284)
6.3 The Arguments in Yi Zhuan (287)
6.3.1 Arguments in Tuan (287)
6.3.2 Arguments in Xiang (290)
6.3.3 Arguments in Xi Ci (296)
6.4 “Yi Zhan” Argument in Zuo Zhuan (301)
Reference (310)
Appendix A Gongsun Longzi (317)
Appendix B Generalized Mohist Canon (331)
Appendix C Xunzi:Zhengming (341)
Index (351)
Postscript (355)
在綫試讀
導言
邏輯、思想與文化
邏輯史的撰寫必有一種邏輯觀在,隻有明確邏輯的視野,方能將屬於“邏輯”範疇的東西納入進來。近代以降,西方傳統邏輯東漸,掀起瞭一場基於邏輯的普遍性和全人類性,中國學者發現並挖掘中國邏輯之運動,從而確立瞭“中國邏輯”身份,建立瞭中國邏輯史學科。同時,齣於對邏輯的普遍性和全人類性的挑戰,齣現瞭邏輯與文化關係的探討,得齣邏輯不是*一的,不同文化有各自不同邏輯的結論。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邏輯”*大的爭論議題莫過於邏輯的論域。
第*節 社會改造運動中“中國邏輯”身份之確立
沒有西方邏輯東漸便沒有“中國邏輯”之稱謂,因為“中國邏輯”身份之確立是基於西方邏輯語境下的,嚴復、梁啓超、章太炎等學者可以稱為首倡者,他們確立“中國邏輯”身份有著改造社會之需要。本節以此三人為例分析“中國邏輯”身份何以確立。
嚴復本著“更易”與“喻人”的目的,翻譯的《穆勒名學》於1902年問世。梁啓超本著娶“美人”育“寜馨兒”的目的,其《墨子之論理學》於1904年問世。章太炎本著學佛以緻用的目的,1906年在《論諸子學》(次年以《諸子學略說》為名發錶於《國粹學報》)中對印度因明、中國名學、西方邏輯進行瞭比較研究;1909年在《原名》中,用因明比附中國名學。這些是中國邏輯史在學科初創時期的重要成果,是中國邏輯史界承繼者依據的主要文本。
一、嚴復、梁啓超、章太炎的“中國邏輯”思想
(一)嚴復的“中國邏輯”思想
學界大多把嚴復的邏輯貢獻歸結於對邏輯的傳播。從邏輯傳播來看,嚴復影響深遠。其實,嚴復應該是較早關注中國邏輯的學者之一,他認為中國有西方那種邏輯。章士釗的著作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佐證,“前清教育部設名詞館,王靜庵氏國維欲定邏輯為辯學。時嚴氏已不自縛奧衍精博之說,謂:‘此科所包甚廣,吾國先秦所有,雖不足以抵其全,然實此科之首事;若雲廣狹不稱,則辯與論理俱不稱也。’(此數語,吾從名詞館草稿得之,今不知藏何處)”。其翻譯著作《穆勒名學》裏的按語,蘊涵著其開展的邏輯史比較研究的中國邏輯內容。如果隻為翻譯而翻譯,也不會翻譯長達三年(“不佞於庚子辛醜壬寅間,曾譯穆勒名學半部,經金粟齋刻於金陵”)時間都無法完成。其中的按語體現齣他的中西邏輯比較思想及中國邏輯思想,其翻譯以中語對應西語,以《穆勒名學》文本裏的思想評價中學。在這裏,我們不進行係統的歸納整理,略舉幾例,以點帶麵,為本節主題作鋪墊。
以中語對應西語:
邏輯此翻名學。其名義始於希臘,為邏各斯一根之轉。邏各斯一名兼二義,在心之意、齣口之詞皆以此名。引而申之,則為論、為學。故今日泰西諸學,其西名多以羅支結響,羅支即邏輯也。如斐洛羅支之為字學,唆休羅支之為群學,什可羅支之為心學,拜訶羅支之為生學是已。精而微之,則吾生*貴之一物亦名邏各斯。(《天演論》下捲十三篇所謂“有物渾成字曰清淨之理”即此物也。)此如佛氏所舉之阿德門,基督教所稱之靈魂,老子所謂道,孟子所謂性,皆此物也。故邏各斯名義*為奧衍。而本學之所以稱邏輯者,以如貝根言,是學為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明其為體之尊,為用之廣,則變邏各斯為邏輯以名之。學者可以知其學之精深廣大矣。邏輯*初譯本為固陋所及見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譯,近日稅務司譯有《辨學啓濛》。曰探,曰辨,皆不足與本學之深廣相副。必求其近,姑以名學譯之。蓋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奧衍精博。與邏各斯字差相若。而學問思辨皆所以求誠、正名之事,不得捨其全而用其偏也。
嚴復已將西語“Logic”翻譯為“邏輯”,又說“此翻名學”,實際上已經承認西方邏輯與中國的名學對應,因為“蓋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奧衍精博。與邏各斯字差相若”。
以西學評論中學:
西字區為八類:一曰名物,二曰動作,三曰區彆,四曰形況,五曰代名,六曰綴句,七曰綴名,八曰嗟嘆。名物如天、地、山、川是也。動作如愛、惡、歌、哭是也。區彆如方、圓、美、醜,所以彆名物者也。形況如勃然、莞爾、頎然、黝然,凡以寫動作之不同,抑區彆之殊等者也。代名者,我、爾、彼、汝是已。綴句如然而、如且、如爾乃、如抑、如雖然、如第。綴名如之、如與、如若、如及。嗟嘆若嗚呼、若猗歟、若唉、若叱嗟。此其大略也。而中文則宜增語助一類,焉、哉、乎、也,為西文之所無者。但西文用字母以切音成字,是以八類之字易於為彆。中文以六書製字,形、意、事、聲為經,假藉、轉注為緯;字形既立,不容增損,故變之以聲。在古有長短緩急之讀,迨四聲用而有讀破之法,本緩者急之,本仄者平之,凡以為虛實異用之彆而已。故西文不可為名之字,五尺之濛有以知之;而中文則名,非名之間,非達於文理者不能辨也。能文字者,正在用虛為實,用實為虛之事;故同一字也;在此為名物,在彼為動作、為區彆、為形況,在讀者自得之耳。其用散見於小學諸書,無專書言文律也。
蓋西學自希臘亞理斯大德勒(亞裏士多德——引者注)以來,常教學人先為界說,故其人非甚不學,尚不至偭規畔矩而為破壞文字之事也。獨中國不然。其訓詁非界說也,同名互訓,以見古今之異言而已。且科學弗治,則不能盡物之性,用名雖誤,無由自知。故五緯非星也,而名星矣;鯨、鯤、鱘、鰉、非魚也,而從魚矣;石炭不可以名煤,汞養不可以名砂,諸如此者不勝僂指,然此猶為中國所前有者耳。海通以來,遐方之物,詭用異體,充牣於市;斯其立名尤不可通。此如“火輪船”、“自鳴鍾”、“自來水”、“自來火”、“電氣”、“象皮”(其物名茵陳勒勃,樹膠所製)、“洋槍”之屬,幾無名而不謬,此真穆勒氏所謂坐無所知者矣。
如上為嚴復翻譯時的按語,第*段話區分瞭中西造字、作文的差異,強調中文“非達於文理者不能辨也”。第二段話藉西語“界說”評價中文之“訓詁”,指齣訓詁之弊:“不能盡物之性,用名雖誤,無由自知。”
(二)梁啓超的“中國邏輯”思想
在《墨子之論理學》(梁啓超譯“Logic”為“論理學”)中,梁啓超討論瞭墨傢論理學思想的“釋名”“法式”“應用”和“歸納法之論理學”4個方麵的內容。
(1)“釋名”。通過《小取》裏的概念,尋找西方邏輯的對應語,構建瞭《小取》邏輯的概念體係,即詞項、命題、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三段論中詞、三段論的格、特稱命題、假言命題、“立證”、“比較”、“積疊式”、推論。如錶1-1所示。
錶1-1 “釋名”中西對照
(2)“法式”。梁啓超認為,墨傢邏輯的“法式”,沒有集中專篇討論,而是體現於各篇之中,他從各篇中挑選齣來,如“法式者,小取篇所謂效也,中效則是,不中效則非。是墨子所持以權衡天下之理論者也。墨子論理學之法式,未嘗泐為專篇,故不可以盡見,今從諸篇中搜其緒論而排比之”。由以西方邏輯式的解讀得齣結論:墨傢這些格式“東鱗西爪,略可考見,而與今世之論理傢言頗有者也”。他還把惠施、公孫龍作為詭辯派。
(3)“應用”。梁啓超認為墨子的邏輯,更注重其應用。“墨子一書,全體皆應用論理學。”他舉齣《兼愛》《天誌》《非攻》等諸篇運用三段論的例子。得齣的結論是“墨子之論理學,非以騁辯纔也,將據之以研究真理,而樹一堅確不拔之學說也。”
(4)“歸納法之論理學”。梁啓超認為墨子講“言有三錶”,其是歸納法*基本的內容,可以稱墨子為東方之培根。“是故墨子每樹一義,明一理,終未嘗憑一己之私臆以為武斷也,必繁稱博引,先定前提,然後下其斷案,又其前提亦未始妄定,必用其所謂三錶三法者,一一研究之,而求其真理之所存,若徧舉之,則全書五十七篇中無一語非是也。”
(三)章太炎的“中國邏輯”思想
縱觀章太炎的國學研究曆程,從地域上看,可以粗略地分為在杭州、日本、北京、上海和蘇州開展國學研究的5個主要時期。不同時期都有許多國學研究方麵的成果,其對“中國邏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對“名傢”的研究。章太炎稱“中國邏輯”為“名傢”,實際上,他指的是名學,即“正名”之學。“名傢是治‘正名定分之學’,就是現代的‘論理學’,可算是哲學的一部分。”“凡正名者,亦非一傢之術,儒、道、墨、法必兼是學,然後能立能破。故儒有荀子《正名》,墨有《經說》上下,皆名傢之真諦,散在餘子者也。”
章太炎的“名傢”研究:在杭州,1893年完成的《膏蘭室劄記》中有部分內容;在日本,1906年他在國學講習會的講演《論諸子學》和發錶於《國粹學報》的《原名》等文章裏開始開展邏輯比較研究;在北京,1915年吳承仕據章太炎口述,整理成的《菿漢微言》中亦有“名傢”思想;1922年其在上海的講學記錄為《國學概論》;1935年在蘇州,其在章氏國學講習會上的講學記錄為《國學略說》,其中都有“名傢”研究。但是,不同時期章太炎對“名傢”的研究內容不同。
早年在杭州俞樾主持的詁經精捨學習時,他的“名傢”研究注重以文本解釋文義,如在《膏蘭室劄記》裏解“墨莊堅白之說”。
《墨子·經說上》:北,二尺與一尺俱去一。《莊子·天下》篇雲: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司馬《注》:若其可析,則常有兩,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萬世不竭。《墨子》說即取半之誼。《經下》雲:狗,犬也。而殺狗非殺犬也可。此即《天下》篇狗非犬之說。《經說下》雲:或不非牛而非牛也可,則或非牛成牛而牛也可,故曰牛馬非牛也未可,牛馬牛也未可,則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馬牛也未可亦不可,且牛不二馬不二,而牛馬二,則牛不非牛,馬不非馬,而牛馬非牛非馬無難。此即《天下》篇黃馬驪牛三之說,謂黃馬一,驪牛一,閤之黃馬驪牛又一,既非黃馬又非驪牛也。又雲: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此即《天下》篇目不見之說。《經說上》雲:宇東西,傢南北。(此上文不可讀,姑如此斷句。)窮,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經說下》雲:無南者,有窮則可盡,無窮則不可盡。有窮無窮未可智,則可盡未可盡未可智。此即《天下》篇南方無窮而有窮之說。無南者,當作南無者,無藉為方,本雙聲,韻又通轉,如無之作亡,甫之作方也。《經說下》曰:若以火見火,謂火熱也,非以火之熱,此亦與《天下》篇火不熱之說近。又《小取》篇:殺盜人非殺人也,無難。此即《莊子·天運》篇所謂殺盜非殺人,亦名傢之說也。
章太炎在日本及在北京被軟禁期間,藉因明解“名傢”,追求學術研究的“緻用”性;之後直至其去世,追求一種“求是”研究。緻使同一文本,不同時期,內容有異。具體錶現如下。
《先秦哲學思想史研究》 內容簡介 在中國思想史上,先秦時期無疑是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之一。這個時代,百傢爭鳴,思想的火花碰撞齣耀眼的智慧之光,為後世留下瞭極為豐厚的精神遺産。盡管“邏輯”一詞及其作為獨立學科的明確概念並非成熟於先秦,但若將“邏輯”理解為一種對思維規律、推理方式、概念辨析、論證方法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性追求,那麼先秦諸子的思想中,無疑已經孕育瞭豐富且深刻的邏輯因子。 本書《先秦哲學思想史研究》並非對先秦邏輯學說的專論,而是旨在係統地考察先秦時期各主要哲學流派在認識論、方法論、語言觀以及倫理學說等方麵所體現齣的理性思維特徵,並從中發掘其潛在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思維原則與探究方式。本書不以“邏輯”這一後起的、具有特定學科內涵的標簽來強行解讀先秦思想,而是力求迴到曆史語境,細緻梳理各傢學說的具體內容,從而呈現先秦思想傢們是如何認識事物、進行論辯、建構理論的。 本書將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 認識論的根基與方法:求真之路的初步探索 在認識論層麵,先秦諸子對於知識的來源、真僞的辨彆以及認識的途徑,提齣瞭各自的見解。 儒傢:孔子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示瞭學習與思考相結閤的重要性。其“慎言”之道,也隱含著對言語準確性的要求,這與邏輯的清晰性密切相關。孟子對“良知良能”的強調,以及“盡其心,知其性,知天”的認識過程,揭示瞭一種內在的、基於人性的認識路徑。董仲舒雖然屬於漢代,但其思想深受先秦儒學影響,他對“道”的闡釋,以及對“天人閤一”的論證,都錶現齣一種對宇宙規律的理性推求。 道傢:老子和莊子雖然主張“道法自然”、“為無為”,但其“道”的論述並非純粹神秘主義。他對“道”的描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對“名”與“實”關係的辨析,如“名可名,非常名”,實際上是在嘗試把握事物最根本的存在與生成規律。莊子通過“齊物論”、“辯也者,有辯也”的探討,揭示瞭認識的相對性,但其論證過程本身,如“鯤鵬展翅”、“朝菌不知晦朔”等寓言,以及“亡斧鑿之君”的辯駁,都展現瞭其獨特的論辯藝術和對概念界限的思考。 墨傢:作為先秦諸子中對“名實”辨析最為係統和嚴謹的學派,墨傢在認識論上尤為突齣。其“兼愛”、“非攻”等學說的提齣,都需要經過審慎的論證。本書將重點考察墨傢提齣的“三錶法”,即“有用於上,有用於下,有用於鬼神”的效用原則,以及“辨名”、“辨義”、“辨說”的論辯方法。這些方法,如“比”、“效”、“類”等,實質上是對推理和類比的早期自覺運用,體現瞭對知識驗證的嚴格要求。 名傢:名傢雖然因其詭辯而常被誤解,但其對“名”與“實”關係的極緻探究,實則是對概念的精確化、對語言的邏輯功能的深刻反思。惠施的“飛不縱,白馬非馬”等命題,雖然看似荒謬,但卻暴露瞭邏輯矛盾的産生機製,以及對概念邊界的極度敏感。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更是對“同”與“異”的辯證關係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其論證過程充滿瞭對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精確計算。 二、 方法論的智慧:探究世界的理性框架 先秦諸子在方法論上,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 儒傢:在方法上,儒傢強調“君子求諸己”,注重內省,通過對自身德行的反思來體悟普遍的道德原則。其“正名”思想,雖然指嚮政治實踐,但其背後是對名分、職責的清晰界定,這與邏輯上的概念明確性息息相關。“六藝”的教學,也蘊含著對知識體係的構建和傳授方法的思考。 道傢:道傢的方法論,在於“無為而治”和“守靜”。“無為”並非消極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以最小的乾預取得最大的效果,這體現瞭一種對事物內在運行機製的深刻把握和對因果關係的審慎考量。“守靜”則強調排除雜念,保持思維的清晰與獨立,從而更準確地認識事物。 墨傢:墨傢在方法論上最具特色的是其“推類”和“比”的方法。他們善於通過具體的實例來論證抽象的道理,並通過類比來揭示事物的共性。其“兼愛”、“非攻”等學說的論證,多采用“譬如”、“ alike ”等方式,顯示瞭其對邏輯論證嚴謹性的重視。 法傢:法傢強調“循名責實”,即根據名號來確定相應的責任,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論。其“君無為”和“勢”的運用,則體現瞭對權力運行機製和製度設計的深刻洞察。韓非子對“勢”、“術”、“法”的論述,更是構建瞭一套嚴密的統治工具和方法體係。 三、 語言的審視與概念的辨析:思維的工具與邊界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先秦思想傢們對語言的運用和對概念的辨析,直接反映瞭其思維的清晰程度和邏輯的自覺程度。 儒傢:孔子“正名”的主張,雖然是為瞭恢復社會秩序,但也蘊含著對語言準確性的要求,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種對名實的重視,是邏輯清晰性的重要前提。 道傢:老子對“道”的不可言說性,以及莊子對“辯”的相對性的探討,雖然看似模糊瞭概念,但實際上是在揭示語言和概念的局限性,以及提醒人們避免過度依賴語言而失卻對事物本體的把握。 名傢:名傢的核心就在於對概念的辨析。他們通過精妙的語言遊戲,揭示瞭概念的模糊性、多義性以及不同概念之間的復雜關係,這種對語言邏輯的極緻探索,為後世的邏輯學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啓發。 墨傢:墨傢在“辨名”、“辨義”、“辨說”中,展現瞭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嚴格區分,以及對論證中概念運用的一緻性要求。他們對“同”與“異”、“大小”、“是非”等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其學說能夠嚴密論證的基礎。 四、 倫理學說的理性構建:道德原則的推求與論證 盡管倫理學並非邏輯學,但先秦諸子對道德原則的構建和論證,也體現瞭其理性的推求能力。 儒傢:儒傢強調“仁”作為核心道德概念,並通過“孝悌”、“忠恕”等具體範疇來闡釋和實踐。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是一種重要的倫理推論原則。 道傢:道傢提倡“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些道德原則的提齣,也是基於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觀察和對人性弱點的洞察。 墨傢:墨傢的“兼愛”思想,雖然是一種情感上的主張,但其論證過程卻十分理性。他們通過“利”、“害”的分析,論證“兼愛”與“不兼愛”在實際效果上的差異,體現瞭價值判斷的理性化傾嚮。 本書的研究意義 《先秦哲學思想史研究》的價值在於,它並非局限於對某個特定學派的孤立研究,而是緻力於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考察先秦諸子思想中蘊含的普遍性的理性思維特徵。通過對認識論、方法論、語言觀和倫理學說的細緻分析,本書旨在揭示: 1. 思維的早期自覺:先秦思想傢們在不自覺地運用和探索著思維的普遍規律,他們的思想探索構成瞭中國理性精神的早期形態。 2. 概念辨析的雛形:名傢等學派對概念的極緻探究,雖然形式上與現代邏輯不同,但其對概念精確性的追求,為邏輯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3. 論證方法的萌芽:墨傢等學派在論證中所采用的“推類”、“比”等方法,實際上是對推理和類比的早期自覺運用,體現瞭早期中國思想的嚴謹性。 4. 認識與實踐的結閤:先秦諸子普遍關注認識如何指導實踐,以及實踐如何反哺認識,這種知行閤一的傾嚮,體現瞭其思想的實踐性和生命力。 5. 跨學科的研究視角:本書嘗試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視角,解讀先秦哲學,挖掘其在邏輯、認識論、方法論等多個維度的價值,為理解先秦思想的豐富性提供新的維度。 本書並非要將先秦思想“邏輯化”,而是希望通過對先秦哲學思想的深入研究,展現其中蘊含的深刻的理性智慧,以及其在認識世界、構建理論、指導實踐等方麵所體現齣的寶貴經驗。它將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是如何在認識世界、辨析真理、構建理論體係方麵,就已經展現齣強大生命力的視角。本書力求以樸實、嚴謹的學術語言,呈現先秦思想的博大精深,展現中國古代先賢們對於智慧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