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逻辑新论

先秦逻辑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昭式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哲学
  • 逻辑学
  • 中国哲学
  • 先秦思想
  • 逻辑史
  • 哲学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命题理论
  • 推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7208
商品编码:28103238149
包装:圆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字数:367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先秦逻辑新论
曾用价 12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开本 16
作者 曾昭式
装帧 圆脊精装
页数 0
字数 367000
ISBN编码 9787030567208


内容介绍
  本书在吸收先秦逻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先秦逻辑是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体现“名”的哲学功能;“用名”表现在具体论证中,反映论证者对于“名”的正确使用问题。“正名-用名”逻辑不似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在直言命题逻辑常项结构中确立逻辑变项外延关系,它是基于价值观的一种逻辑,而不同于印度信仰的逻辑和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空架子”逻辑,所以我们称之为价值的逻辑。

目录
目录
前言
导言 逻辑、思想与文化 (1)
第*节 社会改造运动中“中国逻辑”身份之确立 (1)
一、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的“中国逻辑”思想 (2)
二、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对“中国逻辑”身份之确立 (9)
三、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的中国传统思想回归 (15)
第二节 “中国逻辑”合法性之辩护 (18)
一、胡适、沈有鼎、温公颐求“中国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之同 (19)
二、胡适、沈有鼎、温公颐辨“中国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之异 (22)
三、胡适、沈有鼎、温公颐关于“中国逻辑”研究方法之思考 (24)
第三节 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28)
一、西方逻辑的特征与“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 (28)
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逻辑”之探索 (34)
三、接着“逻辑与文化”讲“先秦逻辑” (40)
第*章 先秦道家逻辑 (51)
第*节 《老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52)
一、《老子》逻辑研究举例 (52)
二、《老子》论“道”“物”与“名” (54)
第二节 黄老道家的“正名-用名”逻辑 (59)
一、《黄帝四经》《管子》“名”理论研究举要 (60)
二、《黄帝四经》的“正名-用名”逻辑 (62)
三、《管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66)
第三节 《庄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70)
一、《庄子》逻辑研究举要 (70)
二、《庄子》论“道”“物”与“名” (76)
三、《庄子》的“论”“议”与“非辩”思想 (82)
四、《庄子》论“寓言”“重言”“卮言” (86)
第二章 先秦儒家逻辑 (93)
第*节 《论语》的“正名-用名”逻辑 (94)
一、《论语》的“正名”思想 (94)
二、《论语》的“用名”思想 (99)
第二节 《孟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104)
一、《孟子》的“正名”理论 (104)
二、《孟子》的“用名”思想 (108)
第三节 《荀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112)
一、研究概述 (113)
二、《荀子》的“正名”思想 (114)
三、《荀子》的“用名”思想 (118)
四、《荀子》的“论式”应用分析 (122)
第四节 《韩非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124)
一、《韩非子》的“正名”逻辑 (125)
二、《韩非子》的“用名”逻辑 (126)
第三章 先秦名家逻辑 (131)
第*节 先秦名家逻辑研究概述 (133)
一、《尹文子》逻辑研究述评 (133)
二、《公孙龙子》逻辑研究述评 (135)
第二节 《尹文子》逻辑研究 (146)
一、《尹文子》的“正名”理论 (147)
二、《尹文子》的“用名”思想 (151)
三、《尹文子》的论式分析 (153)
第三节 《公孙龙子》逻辑研究 (156)
一、《公孙龙子》的“正名”理论 (157)
二、《公孙龙子》的“用名”思想 (160)
三、后期墨家、荀子批评“白马非马”之评析 (168)
第四章 先秦墨家逻辑 (171)
第*节 墨家逻辑研究述评 (171)
一、《墨辩》逻辑史研究举例 (172)
二、西方传统逻辑框架下的《墨辩》研究举例 (176)
三、栾调甫《墨辩》逻辑研究述评 (180)
四、伍非百《墨辩解故》分析 (182)
第二节 墨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186)
一、墨子“正名”逻辑 (186)
二、墨子的“用名”逻辑 (188)
第三节 《经》《说》的“正名”理论 (191)
一、《经上》《经说上》的“正名”理论 (192)
二、《经下》《经说下》的“正名”理论 (197)
第四节 《大取》《小取》的“用名”理论 (198)
一、《大取》的“论证结构”理论 (199)
二、《小取》的“论证类型”理论 (209)
第五章 《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释义 (214)
第*节 《经上》《经说上》释义 (214)
一、正“故”名 (214)
二、正“人”名 (215)
三、正“物”名 (220)
四、正“人识物”名 (224)
第二节 《经下》《经说下》文本分析 (231)
一、正“类”名 (232)
二、“摹略万物之然” (234)
三、“论求群言之比” (245)
第六章 先秦易学逻辑 (263)
第*节 易学逻辑研究述评 (264)
一、《周易》的辩证逻辑 (265)
二、《周易》的数理逻辑 (266)
三、《周易》的类比推理 (269)
四、《周易》的推类逻辑 (270)
第二节 《易传》逻辑的“正名”理论 (272)
一、八卦名 (273)
二、六十四卦名与其爻名 (275)
三、筮占之术语 (284)
第三节 《易传》论证 (287)
一、《彖》论证 (287)
二、《象》论证 (290)
三、《系辞》论证 (296)
第四节 《左传》“易占论证” (301)
参考文献 (310)
附录A 《公孙龙子》 (317)
附录B 广义《墨经》 (331)
附录C 《荀子·正名》 (341)
索引 (351)
后记 (355)
Contents
Preface
Prologue Logic, Thoughts and Culture (1)
0.1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Logic” in Social Reforming Movement (1)
0.1.1 Yan Fu,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s Thoughts on “Chinese Logic” (2)
0.1.2 Between Academic and Politics: The Identification of Yan Fu,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s “Chinese Logic” (9)
0.1.3 Yan Fu,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s Retur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15)
0.2 Justifications for “Chinese Logic” (18)
0.2.1 Hu Shih, ShenYuting, Wen Gongyi’s Work on the Common Ground of “Chinese Logic”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Logic (19)
0.2.2 Hu Shih, ShenYuting, Wen Gongyi’s Work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Logic”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Logic (22)
0.2.3 Hu Shih, ShenYuting, Wen Gongyi’s Thoughts on the Approaches to “Chinese Logic” Study (24)
0.3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Based on Generalized Argumentation (28)
0.3.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Logic and the Problems in “Chines Logic” (28)
0.3.2 Discovering “Chinese Logic” from a Cultural View (34)
0.3.3 Discussion on “Logics in the Pre-Qin Era” Following “Logic and Culture” (40)
Chapter 1 Logics of Taoism in the Pre-Qin Era (51)
1.1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Laozi (52)
1.1.1 Examples of Logic Studies in Laozi (52)
1.1.2 “Tao”, “Wu” and “Ming” in Laozi (54)
1.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Huang-Lao Taoism (59)
1.2.1 Examples of the “Ming” Studies in Huangdi Sijing、Guanzi (60)
1.2.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Huangdi Sijing (62)
1.2.3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Guanzi (66)
1.3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Zhuangzi (70)
1.3.1 Examples of Logic Studies in Zhuangzi (70)
1.3.2 “Tao”, “Wu” and “Ming” in Zhuangzi (76)
1.3.3 Thoughts of “Lun”, “Yi” and “Feibian” in Zhuangzi (82)
1.3.4 “Yuyan”, “Chongyan” and “Zhiyan” in Zhuangzi (86)
Chapter 2 Logic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Era (93)
2.1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Analects (94)
2.1.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Analects (94)
2.1.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Analects (99)
2.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Mencius (104)
2.2.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Mencius (104)
2.2.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Mencius (108)
2.3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Xunzi (112)
2.3.1 A Brief Summary (113)
2.3.2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Xunzi (114)
2.3.3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Xunzi (118)
2.3.4 The Application of “Lunshi” in Xunzi (122)
2.4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in Han Feizi (124)
2.4.1 The “Zhengming” Logic in Han Feizi (125)
2.4.2 The “Yongming” Logic in Han Feizi (126)
Chapter 3 Logics of School of Names in the Pre-Qin Era (131)
3.1 A Summary of Logic Studies of School of Names (133)
3.1.1 Comments on Logic Studies in Yin Wenzi (133)
3.1.2 Comments on Logic Studies in Gongsun Longzi (135)
3.2 Logic Studies in Yin Wenzi (146)
3.2.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Yin Wenzi (147)
3.2.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Yin Wenzi (151)
3.2.3 Analysis of Lunshi in Yin Wenzi (153)
3.3 Logic Studies in Gongsun Longzi (156)
3.3.1 Thoughts of “Zhengming” in Gongsun Longzi (157)
3.3.2 Thoughts of “Yongming” in Gongsun Longzi (160)
3.3.3 Comments on Late Mohism and Xunzi’s Criticism on“White Horse Is Not a Horse” (168)
Chapter 4 Logics of Mohism in the Pre-Qin Era (171)
4.1 A Summary of Logic Studies of Mohism (171)
4.1.1 Examples of Logic Studies in Mo Bian (172)
4.1.2 Examples of Mo Bian Studies under Western Traditional Logical Framework (176)
4.1.3 Comments on Logic Studies of Mo Bian by Luan Diaofu (180)
4.1.4 Analysis of Mo Bian Jie Gu by Wu Feibai (182)
4.2 The “Zhengming-Yongming” Logic of Mozi (186)
4.2.1 The “Zhengming” Logic of Mozi (186)
4.2.2 The “Yongming” Loigc of Mozi (188)
4.3 The “Zhengming” Thoughts in Jing, Shuo (191)
4.3.1 The “Zhengming” Thoughts of Jing Shang,Jing Shuo Shang (192)
4.3.2 The “Zhengming” Thoughts of Jing Xia, Jing Shuo Xia (197)
4.4 The “Yongming” Thoughts of Daqu, Xiaoqu (198)
4.4.1 Theory of Argument Structure in Daqu (199)
4.4.2 Theory of Argument Type in Xiaoqu (209)
Chapter 5 Interpretations of Jing Shang, Jing Shuo Shang, Jing Xia, Jing Shuo Xia (214)
5.1 Interpretations of Jing Shang, Jing Shuo Shang (214)
5.1.1 Rectifying the Name of “Gu” (214)
5.1.2 Rectifying the Name of “Ren” (215)
5.1.3 Rectifying the Name of “Wu” (220)
5.1.4 Rectifying the Name of “Ren Shi Wu” (224)
5.2 Interpretations of Jing Xia, Jing Shuo Xia (231)
5.2.1 Rectifying the Name of “Lei” (232)
5.2.2 “Exploring the Structures of Objects” (234)
5.2.3 “Seeking to Depict the Structures by a Variety of Language” (245)
Chapter 6 Logics of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the Pre-Qin Era (263)
6.1 A Summary of Logic Studies in the Study of Changes (264)
6.1.1 Dialectical Logic in Zhou Yi (265)
6.1.2 Mathematical Logic in Zhou Yi (266)
6.1.3 Analogy Logic in Zhou Yi (269)
6.1.4 Logic of Reasoning by Classes in Zhou Yi (270)
6.2 The “Zhengming” Thoughts in the Logic of Yi Zhuan (272)
6.2.1 The Names of Bagua (273)
6.2.2 The Names of Sixty-four Gua and Their Yao (275)
6.2.3 Terminologies of Divination (284)
6.3 The Arguments in Yi Zhuan (287)
6.3.1 Arguments in Tuan (287)
6.3.2 Arguments in Xiang (290)
6.3.3 Arguments in Xi Ci (296)
6.4 “Yi Zhan” Argument in Zuo Zhuan (301)
Reference (310)
Appendix A Gongsun Longzi (317)
Appendix B Generalized Mohist Canon (331)
Appendix C Xunzi:Zhengming (341)
Index (351)
Postscript (355)

在线试读
导言
  逻辑、思想与文化
  逻辑史的撰写必有一种逻辑观在,只有明确逻辑的视野,方能将属于“逻辑”范畴的东西纳入进来。近代以降,西方传统逻辑东渐,掀起了一场基于逻辑的普遍性和全人类性,中国学者发现并挖掘中国逻辑之运动,从而确立了“中国逻辑”身份,建立了中国逻辑史学科。同时,出于对逻辑的普遍性和全人类性的挑战,出现了逻辑与文化关系的探讨,得出逻辑不是*一的,不同文化有各自不同逻辑的结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逻辑”*大的争论议题莫过于逻辑的论域。
  第*节 社会改造运动中“中国逻辑”身份之确立
  没有西方逻辑东渐便没有“中国逻辑”之称谓,因为“中国逻辑”身份之确立是基于西方逻辑语境下的,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学者可以称为首倡者,他们确立“中国逻辑”身份有着改造社会之需要。本节以此三人为例分析“中国逻辑”身份何以确立。
  严复本着“更易”与“喻人”的目的,翻译的《穆勒名学》于1902年问世。梁启超本着娶“美人”育“宁馨儿”的目的,其《墨子之论理学》于1904年问世。章太炎本着学佛以致用的目的,1906年在《论诸子学》(次年以《诸子学略说》为名发表于《国粹学报》)中对印度因明、中国名学、西方逻辑进行了比较研究;1909年在《原名》中,用因明比附中国名学。这些是中国逻辑史在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成果,是中国逻辑史界承继者依据的主要文本。
  一、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的“中国逻辑”思想
  (一)严复的“中国逻辑”思想
  学界大多把严复的逻辑贡献归结于对逻辑的传播。从逻辑传播来看,严复影响深远。其实,严复应该是较早关注中国逻辑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中国有西方那种逻辑。章士钊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佐证,“前清教育部设名词馆,王静庵氏国维欲定逻辑为辩学。时严氏已不自缚奥衍精博之说,谓:‘此科所包甚广,吾国先秦所有,虽不足以抵其全,然实此科之首事;若云广狭不称,则辩与论理俱不称也。’(此数语,吾从名词馆草稿得之,今不知藏何处)”。其翻译著作《穆勒名学》里的按语,蕴涵着其开展的逻辑史比较研究的中国逻辑内容。如果只为翻译而翻译,也不会翻译长达三年(“不佞於庚子辛丑壬寅间,曾译穆勒名学半部,经金粟斋刻於金陵”)时间都无法完成。其中的按语体现出他的中西逻辑比较思想及中国逻辑思想,其翻译以中语对应西语,以《穆勒名学》文本里的思想评价中学。在这里,我们不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略举几例,以点带面,为本节主题作铺垫。
  以中语对应西语:
  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於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逻各斯一名兼二义,在心之意、出口之词皆以此名。引而申之,则为论、为学。故今日泰西诸学,其西名多以罗支结响,罗支即逻辑也。如斐洛罗支之为字学,唆休罗支之为群学,什可罗支之为心学,拜诃罗支之为生学是已。精而微之,则吾生*贵之一物亦名逻各斯。(《天演论》下卷十三篇所谓“有物浑成字曰清净之理”即此物也。)此如佛氏所举之阿德门,基督教所称之灵魂,老子所谓道,孟子所谓性,皆此物也。故逻各斯名义*为奥衍。而本学之所以称逻辑者,以如贝根言,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明其为体之尊,为用之广,则变逻各斯为逻辑以名之。学者可以知其学之精深广大矣。逻辑*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译,近日税务司译有《辨学启蒙》。曰探,曰辨,皆不足与本学之深广相副。必求其近,姑以名学译之。盖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奥衍精博。与逻各斯字差相若。而学问思辨皆所以求诚、正名之事,不得舍其全而用其偏也。
  严复已将西语“Logic”翻译为“逻辑”,又说“此翻名学”,实际上已经承认西方逻辑与中国的名学对应,因为“盖中文惟‘名’字所涵。其奥衍精博。与逻各斯字差相若”。
  以西学评论中学:
  西字区为八类:一曰名物,二曰动作,三曰区别,四曰形况,五曰代名,六曰缀句,七曰缀名,八曰嗟叹。名物如天、地、山、川是也。动作如爱、恶、歌、哭是也。区别如方、圆、美、丑,所以别名物者也。形况如勃然、莞尔、颀然、黝然,凡以写动作之不同,抑区别之殊等者也。代名者,我、尔、彼、汝是已。缀句如然而、如且、如尔乃、如抑、如虽然、如第。缀名如之、如与、如若、如及。嗟叹若呜呼、若猗欤、若唉、若叱嗟。此其大略也。而中文则宜增语助一类,焉、哉、乎、也,为西文之所无者。但西文用字母以切音成字,是以八类之字易於为别。中文以六书制字,形、意、事、声为经,假借、转注为纬;字形既立,不容增损,故变之以声。在古有长短缓急之读,迨四声用而有读破之法,本缓者急之,本仄者平之,凡以为虚实异用之别而已。故西文不可为名之字,五尺之蒙有以知之;而中文则名,非名之间,非达於文理者不能辨也。能文字者,正在用虚为实,用实为虚之事;故同一字也;在此为名物,在彼为动作、为区别、为形况,在读者自得之耳。其用散见於小学诸书,无专书言文律也。
  盖西学自希腊亚理斯大德勒(亚里士多德——引者注)以来,常教学人先为界说,故其人非甚不学,尚不至偭规畔矩而为破坏文字之事也。独中国不然。其训诂非界说也,同名互训,以见古今之异言而已。且科学弗治,则不能尽物之性,用名虽误,无由自知。故五纬非星也,而名星矣;鲸、鲲、鲟、鳇、非鱼也,而从鱼矣;石炭不可以名煤,汞养不可以名砂,诸如此者不胜偻指,然此犹为中国所前有者耳。海通以来,遐方之物,诡用异体,充牣於市;斯其立名尤不可通。此如“火轮船”、“自鸣钟”、“自来水”、“自来火”、“电气”、“象皮”(其物名茵陈勒勃,树胶所制)、“洋枪”之属,几无名而不谬,此真穆勒氏所谓坐无所知者矣。
  如上为严复翻译时的按语,第*段话区分了中西造字、作文的差异,强调中文“非达於文理者不能辨也”。第二段话借西语“界说”评价中文之“训诂”,指出训诂之弊:“不能尽物之性,用名虽误,无由自知。”
  (二)梁启超的“中国逻辑”思想
  在《墨子之论理学》(梁启超译“Logic”为“论理学”)中,梁启超讨论了墨家论理学思想的“释名”“法式”“应用”和“归纳法之论理学”4个方面的内容。
  (1)“释名”。通过《小取》里的概念,寻找西方逻辑的对应语,构建了《小取》逻辑的概念体系,即词项、命题、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三段论中词、三段论的格、特称命题、假言命题、“立证”、“比较”、“积叠式”、推论。如表1-1所示。
  表1-1 “释名”中西对照
  (2)“法式”。梁启超认为,墨家逻辑的“法式”,没有集中专篇讨论,而是体现于各篇之中,他从各篇中挑选出来,如“法式者,小取篇所谓效也,中效则是,不中效则非。是墨子所持以权衡天下之理论者也。墨子论理学之法式,未尝泐为专篇,故不可以尽见,今从诸篇中搜其绪论而排比之”。由以西方逻辑式的解读得出结论:墨家这些格式“东鳞西爪,略可考见,而与今世之论理家言颇有者也”。他还把惠施、公孙龙作为诡辩派。
  (3)“应用”。梁启超认为墨子的逻辑,更注重其应用。“墨子一书,全体皆应用论理学。”他举出《兼爱》《天志》《非攻》等诸篇运用三段论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是“墨子之论理学,非以骋辩才也,将据之以研究真理,而树一坚确不拔之学说也。”
  (4)“归纳法之论理学”。梁启超认为墨子讲“言有三表”,其是归纳法*基本的内容,可以称墨子为东方之培根。“是故墨子每树一义,明一理,终未尝凭一己之私臆以为武断也,必繁称博引,先定前提,然后下其断案,又其前提亦未始妄定,必用其所谓三表三法者,一一研究之,而求其真理之所存,若徧举之,则全书五十七篇中无一语非是也。”
  (三)章太炎的“中国逻辑”思想
  纵观章太炎的国学研究历程,从地域上看,可以粗略地分为在杭州、日本、北京、上海和苏州开展国学研究的5个主要时期。不同时期都有许多国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其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名家”的研究。章太炎称“中国逻辑”为“名家”,实际上,他指的是名学,即“正名”之学。“名家是治‘正名定分之学’,就是现代的‘论理学’,可算是哲学的一部分。”“凡正名者,亦非一家之术,儒、道、墨、法必兼是学,然后能立能破。故儒有荀子《正名》,墨有《经说》上下,皆名家之真谛,散在余子者也。”
  章太炎的“名家”研究:在杭州,1893年完成的《膏兰室札记》中有部分内容;在日本,1906年他在国学讲习会的讲演《论诸子学》和发表于《国粹学报》的《原名》等文章里开始开展逻辑比较研究;在北京,1915年吴承仕据章太炎口述,整理成的《菿汉微言》中亦有“名家”思想;1922年其在上海的讲学记录为《国学概论》;1935年在苏州,其在章氏国学讲习会上的讲学记录为《国学略说》,其中都有“名家”研究。但是,不同时期章太炎对“名家”的研究内容不同。
  早年在杭州俞樾主持的诂经精舍学习时,他的“名家”研究注重以文本解释文义,如在《膏兰室札记》里解“墨庄坚白之说”。
  《墨子·经说上》:北,二尺与一尺俱去一。《庄子·天下》篇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司马《注》:若其可析,则常有两,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万世不竭。《墨子》说即取半之谊。《经下》云: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可。此即《天下》篇狗非犬之说。《经说下》云:或不非牛而非牛也可,则或非牛成牛而牛也可,故曰牛马非牛也未可,牛马牛也未可,则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马牛也未可亦不可,且牛不二马不二,而牛马二,则牛不非牛,马不非马,而牛马非牛非马无难。此即《天下》篇黄马骊牛三之说,谓黄马一,骊牛一,合之黄马骊牛又一,既非黄马又非骊牛也。又云: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此即《天下》篇目不见之说。《经说上》云:宇东西,家南北。(此上文不可读,姑如此断句。)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经说下》云:无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智,则可尽未可尽未可智。此即《天下》篇南方无穷而有穷之说。无南者,当作南无者,无借为方,本双声,韵又通转,如无之作亡,甫之作方也。《经说下》曰:若以火见火,谓火热也,非以火之热,此亦与《天下》篇火不热之说近。又《小取》篇: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此即《庄子·天运》篇所谓杀盗非杀人,亦名家之说也。
  章太炎在日本及在北京被软禁期间,借因明解“名家”,追求学术研究的“致用”性;之后直至其去世,追求一种“求是”研究。致使同一文本,不同时期,内容有异。具体表现如下。
《先秦哲学思想史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无疑是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碰撞出耀眼的智慧之光,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精神遗产。尽管“逻辑”一词及其作为独立学科的明确概念并非成熟于先秦,但若将“逻辑”理解为一种对思维规律、推理方式、概念辨析、论证方法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性追求,那么先秦诸子的思想中,无疑已经孕育了丰富且深刻的逻辑因子。 本书《先秦哲学思想史研究》并非对先秦逻辑学说的专论,而是旨在系统地考察先秦时期各主要哲学流派在认识论、方法论、语言观以及伦理学说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理性思维特征,并从中发掘其潜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则与探究方式。本书不以“逻辑”这一后起的、具有特定学科内涵的标签来强行解读先秦思想,而是力求回到历史语境,细致梳理各家学说的具体内容,从而呈现先秦思想家们是如何认识事物、进行论辩、建构理论的。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 认识论的根基与方法:求真之路的初步探索 在认识论层面,先秦诸子对于知识的来源、真伪的辨别以及认识的途径,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儒家: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示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其“慎言”之道,也隐含着对言语准确性的要求,这与逻辑的清晰性密切相关。孟子对“良知良能”的强调,以及“尽其心,知其性,知天”的认识过程,揭示了一种内在的、基于人性的认识路径。董仲舒虽然属于汉代,但其思想深受先秦儒学影响,他对“道”的阐释,以及对“天人合一”的论证,都表现出一种对宇宙规律的理性推求。 道家:老子和庄子虽然主张“道法自然”、“为无为”,但其“道”的论述并非纯粹神秘主义。他对“道”的描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对“名”与“实”关系的辨析,如“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是在尝试把握事物最根本的存在与生成规律。庄子通过“齐物论”、“辩也者,有辩也”的探讨,揭示了认识的相对性,但其论证过程本身,如“鲲鹏展翅”、“朝菌不知晦朔”等寓言,以及“亡斧凿之君”的辩驳,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论辩艺术和对概念界限的思考。 墨家:作为先秦诸子中对“名实”辨析最为系统和严谨的学派,墨家在认识论上尤为突出。其“兼爱”、“非攻”等学说的提出,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论证。本书将重点考察墨家提出的“三表法”,即“有用于上,有用于下,有用于鬼神”的效用原则,以及“辨名”、“辨义”、“辨说”的论辩方法。这些方法,如“比”、“效”、“类”等,实质上是对推理和类比的早期自觉运用,体现了对知识验证的严格要求。 名家:名家虽然因其诡辩而常被误解,但其对“名”与“实”关系的极致探究,实则是对概念的精确化、对语言的逻辑功能的深刻反思。惠施的“飞不纵,白马非马”等命题,虽然看似荒谬,但却暴露了逻辑矛盾的产生机制,以及对概念边界的极度敏感。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更是对“同”与“异”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论证过程充满了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精确计算。 二、 方法论的智慧:探究世界的理性框架 先秦诸子在方法论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儒家:在方法上,儒家强调“君子求诸己”,注重内省,通过对自身德行的反思来体悟普遍的道德原则。其“正名”思想,虽然指向政治实践,但其背后是对名分、职责的清晰界定,这与逻辑上的概念明确性息息相关。“六艺”的教学,也蕴含着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授方法的思考。 道家:道家的方法论,在于“无为而治”和“守静”。“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最小的干预取得最大的效果,这体现了一种对事物内在运行机制的深刻把握和对因果关系的审慎考量。“守静”则强调排除杂念,保持思维的清晰与独立,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墨家:墨家在方法论上最具特色的是其“推类”和“比”的方法。他们善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抽象的道理,并通过类比来揭示事物的共性。其“兼爱”、“非攻”等学说的论证,多采用“譬如”、“ alike ”等方式,显示了其对逻辑论证严谨性的重视。 法家:法家强调“循名责实”,即根据名号来确定相应的责任,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论。其“君无为”和“势”的运用,则体现了对权力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的深刻洞察。韩非子对“势”、“术”、“法”的论述,更是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统治工具和方法体系。 三、 语言的审视与概念的辨析:思维的工具与边界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先秦思想家们对语言的运用和对概念的辨析,直接反映了其思维的清晰程度和逻辑的自觉程度。 儒家:孔子“正名”的主张,虽然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但也蕴含着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种对名实的重视,是逻辑清晰性的重要前提。 道家:老子对“道”的不可言说性,以及庄子对“辩”的相对性的探讨,虽然看似模糊了概念,但实际上是在揭示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以及提醒人们避免过度依赖语言而失却对事物本体的把握。 名家:名家的核心就在于对概念的辨析。他们通过精妙的语言游戏,揭示了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对语言逻辑的极致探索,为后世的逻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墨家:墨家在“辨名”、“辨义”、“辨说”中,展现了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严格区分,以及对论证中概念运用的一致性要求。他们对“同”与“异”、“大小”、“是非”等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其学说能够严密论证的基础。 四、 伦理学说的理性构建:道德原则的推求与论证 尽管伦理学并非逻辑学,但先秦诸子对道德原则的构建和论证,也体现了其理性的推求能力。 儒家:儒家强调“仁”作为核心道德概念,并通过“孝悌”、“忠恕”等具体范畴来阐释和实践。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一种重要的伦理推论原则。 道家:道家提倡“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道德原则的提出,也是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观察和对人性弱点的洞察。 墨家:墨家的“兼爱”思想,虽然是一种情感上的主张,但其论证过程却十分理性。他们通过“利”、“害”的分析,论证“兼爱”与“不兼爱”在实际效果上的差异,体现了价值判断的理性化倾向。 本书的研究意义 《先秦哲学思想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并非局限于对某个特定学派的孤立研究,而是致力于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考察先秦诸子思想中蕴含的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特征。通过对认识论、方法论、语言观和伦理学说的细致分析,本书旨在揭示: 1. 思维的早期自觉:先秦思想家们在不自觉地运用和探索着思维的普遍规律,他们的思想探索构成了中国理性精神的早期形态。 2. 概念辨析的雏形:名家等学派对概念的极致探究,虽然形式上与现代逻辑不同,但其对概念精确性的追求,为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论证方法的萌芽:墨家等学派在论证中所采用的“推类”、“比”等方法,实际上是对推理和类比的早期自觉运用,体现了早期中国思想的严谨性。 4. 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先秦诸子普遍关注认识如何指导实践,以及实践如何反哺认识,这种知行合一的倾向,体现了其思想的实践性和生命力。 5. 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本书尝试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角,解读先秦哲学,挖掘其在逻辑、认识论、方法论等多个维度的价值,为理解先秦思想的丰富性提供新的维度。 本书并非要将先秦思想“逻辑化”,而是希望通过对先秦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展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理性智慧,以及其在认识世界、构建理论、指导实践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宝贵经验。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是如何在认识世界、辨析真理、构建理论体系方面,就已经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视角。本书力求以朴实、严谨的学术语言,呈现先秦思想的博大精深,展现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智慧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古今”的体验。作者以极其生动和富有逻辑性的笔触,将我们带回那个思想的春天——先秦时代。我曾经以为,逻辑这个概念是近代才被引进的,但《先秦逻辑新论》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在逻辑领域的卓越成就。作者在对墨家逻辑的阐述中,让我看到了其严谨的论证方法和对于“是非”的清晰界定。比如,墨家对于“说”的规范,以及“三表”的运用,都展现了其在逻辑推理上的独到之处。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解析名家逻辑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白马非马”这样的辩题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关于“名实关系”、“概念指称”以及“语言的局限性”的深刻哲学探讨。他通过精妙的分析,揭示了名家对逻辑本体论的贡献。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其在逻辑领域的原创性和深刻性。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色彩,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充满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

说实话,初读《先秦逻辑新论》,我曾担心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清晰流畅,即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精髓。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抽象的逻辑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先秦先哲们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墨家逻辑的解读。他并没有把墨家逻辑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性的推演方法,而是将其置于墨家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其认识论、伦理学、以及政治哲学的深层联系。书中关于“同类比”、“同类推”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墨家在论证和推理方面所展现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作者还巧妙地将先秦的逻辑思想与现代逻辑进行对比,指出其异同之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秦逻辑,也为我们反思现代逻辑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比如,他关于“无马”与“有马”的辨析,让我对“否定”和“存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历史,更启发了我们对逻辑本身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源自知识体系崩塌又重塑的欣喜。我一直以为逻辑是西方哲学舶来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之后才逐渐成熟的体系。然而,《先秦逻辑新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史料考据和逻辑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中国先秦逻辑世界。书中对墨家“三表”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阐释,以及名家关于“指”、“辩”等概念的精妙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对作者关于“惠施的‘同一’概念”的论述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简单介绍惠施的“天下无物”,“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例子,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关于无限、部分与整体、以及类比推理的哲学意涵。这种从具体论辩中提炼出逻辑原则的写作方式,使得全书既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生动的可读性。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回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亲历了那些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书中对于不同学派逻辑思想的比较与辨析,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刻意拔高某个学派,而是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各家之长,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全书的结论更加信服。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古人的智慧,在逻辑的萌芽阶段就已经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深刻与精妙。

评分

《先秦逻辑新论》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书。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更侧重于伦理和形而上学,对于“逻辑”这一概念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及西方。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以扎实的学理功底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先秦逻辑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名家逻辑时的深入。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名家的论辩,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关于“名”、“实”、“辩”、“说”等核心概念的哲学意涵。他认为,名家的逻辑思想,是对语言与现实关系的深刻反思,是对概念模糊性和指称困境的哲学探索。他用现代的视角,将名家的思想与逻辑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联系,这让我对名家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者对墨家逻辑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揭示了墨家在“推论”和“类比”方面的系统性,以及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要贡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先秦逻辑的发展脉络,更揭示了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评分

《先秦逻辑新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逻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智慧如何发生”的书。作者并没有将先秦的逻辑思想视为静态的成果,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展现了那些古老的思想是如何在时代的脉搏中演进、碰撞、并最终形成各自的特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学派逻辑思想的比较性分析。比如,他将墨家的“辩”与名家的“言”进行对比,指出了它们在目的、方法和侧重点上的不同,但同时也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一面。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先秦思想的丰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在探讨过程中,对于古代文献的解读,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他能够从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深刻的逻辑含义,并将之与现代逻辑理论进行巧妙的对接,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智慧提供了新的工具。我尤其对作者关于“消融”与“非消融”的辨析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同”与“异”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逻辑并非是僵死的规则,而是活生生的思考过程,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息息相关。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深感“耳目一新”的书。在读《先秦逻辑新论》之前,我总觉得中国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逻辑方面,似乎总是与西方逻辑有所区别,甚至显得不够系统。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中国先秦逻辑。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墨家逻辑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墨家的“三表”简单地视为工具,而是将其放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揭示了其在辨别真伪、论证是非方面的强大功能。他关于“类比”和“推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墨家在早期就已具备的严谨的推理思想。此外,作者对名家逻辑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指出名家并非仅仅是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对语言的指称性、概念的边界以及逻辑谬误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特别是对“白马非马”之辩的分析,作者将其与现代逻辑中的“同一律”和“区别律”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其在探讨概念与实体关系上的独到之处。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将先秦的逻辑思想与更广阔的哲学语境相结合,揭示了逻辑思想在当时的认识论、形而上学甚至政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

评分

《先秦逻辑新论》这本书,让我对于“思辨”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碰撞的时代,亲历了先秦诸子百家在逻辑领域的探索与争鸣。作者的叙述并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从古老的文本中挖掘出蕴含的逻辑精髓,并以现代的视角进行梳理与解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析名家“言”与“辩”时所展现的细腻。他并非将名家视为玩弄辞藻的巧辩之士,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对于语言的指称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逻辑谬误的认识。比如,对于“鸡三脚”之辩,作者不仅解释了其表面的荒谬,更揭示了其背后关于“语词的意义”、“预设”和“语境”的深刻讨论。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使得全书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同时,作者在构建先秦逻辑体系时,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他并没有将各个学派割裂开来,而是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发展脉络。这种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周遭的语言和论证。

评分

《先秦逻辑新论》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原本可能枯燥的逻辑学说,描绘得生动而充满魅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名家逻辑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从“白马非马”到“马者,非马也”,他不仅解释了这些论断的字面意思,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逻辑陷阱与哲学思考。作者认为,名家并非玩弄文字游戏,而是试图探讨语言的指称性、概念的边界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他对“约定”与“实然”的区分,对“同”与“异”的辨析,都为我们理解名家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将这些先秦的逻辑成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并不孤立地看待这些逻辑思想,而是将其与先秦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甚至政治思想联系起来,展现了逻辑思想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深层意义。例如,他关于墨家逻辑与功利主义、以及名家逻辑与辩论政治的联系,都揭示了逻辑思想的现实关怀。这种宏大的视角,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充满了人文的温度。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逻辑并非是抽象的符号游戏,而是与人类的思维方式、认识过程、乃至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

评分

读完《先秦逻辑新论》,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作者凭借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了先秦时期逻辑思想的迷人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名家逻辑的细致解读。他并没有将名家简单地视为“诡辩家”,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对于语言、概念和真理关系的深刻思考。书中关于“同一”、“异同”、“名实”等概念的分析,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通过对“白马非马”等经典辩题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名家在探索语言指称性、概念边界以及逻辑谬误方面的独到之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先秦逻辑体系时,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他并没有孤立地看待各个学派的逻辑思想,而是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他对于墨家逻辑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其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辩论术方面的系统性。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启发思想的读物。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古代智慧,感受到其在逻辑领域的深刻洞察力和原创性。

评分

读完《先秦逻辑新论》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想法,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先秦时期那些哲学流派逻辑思想的简单梳理,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考古发掘,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璀璨思想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对于文本的解读,细致入微,甚至能从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深刻的逻辑纹理。比如,在探讨名家“白马非马”之辩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上的文字游戏,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概念、指称、以及语言与实在关系的哲学思辨。这种细致不仅体现在对具体概念的辨析上,更贯穿于对整个先秦逻辑体系的构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重构先秦逻辑体系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和严谨论证。他没有简单地将不同学派的零散观点拼凑在一起,而是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框架。这对于理解先秦时期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墨家的“辩”到名家的“言”,再到道家的“辨”,作者都赋予了它们在逻辑史上的应有地位,并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理论贡献和局限性。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批判性分析,使得全书既有学术深度,又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先秦逻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逻辑,感受到了其古老而深远的根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