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 国学古籍 正版图书 唐品 主编 成功学9787545523805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 国学古籍 正版图书 唐品 主编 成功学97875455238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礼记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经典
  • 文化修养
  • 成功学
  • 唐品
  • 古籍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地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23805
商品编码:28237026489

具体描述

书名:礼记精萃
作者:唐品 主编开本:16开
定价:39.8
页数:415
现价:见顶部出版时间2017-04-01
ISBN号:9787545523805印刷时间:2017-04-01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版次:1
商品类型:正版图书印次:1
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目录精彩导读
《礼记》精萃:融汇古今的智慧之光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作为儒家“三礼”之一,它系统地记录了周代至汉代的礼仪制度,并深入阐释了礼在社会生活、人伦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内涵。本书《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精选《礼记》中最为核心、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以现代的视角进行解读和阐释,旨在帮助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领略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智慧精华,感悟其跨越时空的价值。 本书内容详实,涵盖了《礼记》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规范、国家治理等方方面面的论述。我们精心挑选的篇章,如《曲礼》中的“毋不敬,毋不慎,{-”,《大学》中的“三纲八目”,《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无不闪烁着先贤的智慧光芒。这些篇章不仅是古代社会运行的基石,更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源泉。 本书的编纂,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我们深入研究了历代学者的注疏,并结合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力求对《礼记》的思想进行准确、深入的解读。每一篇的解读都力求清晰易懂,避免艰涩难懂的古文词句,并辅以必要的注释和白话翻译,让即使是初次接触《礼记》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精髓。 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我们希望通过对《礼记》的解读,引导读者思考“礼”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礼”所蕴含的尊重、和谐、责任、诚信等精神,依然是构建美好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基石。本书将《礼记》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连接,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礼”,如何在人际交往、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中体现“礼”的精神。 本书的主编,深耕国学研究多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刻独到,对《礼记》的研究更是造诣颇深。他带领团队,在尊重古籍原貌的前提下,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使得本书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本书的出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礼记》读本,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本书从“唐品”国学古籍的角度出发,力求体现中华文化“唐风”之盛,在装帧设计上亦力求精美,体现古典之美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一份对智慧传承的承诺。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学生、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精神滋养。阅读本书,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与古圣先贤对话,感悟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它将帮助您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提升个人修养,更好地认识自我,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 经典重现,智慧永恒。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学瑰宝,照亮迷途:一本让人沉静的《礼记》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剂心灵的清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迷茫,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沉静下来的契机。它将那些早已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以一种清晰而富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影响深远的中华传统价值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德”的解读,它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在言谈举止,体现在待人接物,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选择中。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和论述,阐释了如何通过“格物致知”来提升自我,如何通过“诚意正心”来涵养品德,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路径。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外在的物质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丰盈。《礼记》中的智慧,恰恰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它引导我们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关注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从而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感。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仿佛心灵得到了洗礼,对生活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评分

《礼记》的时代回响:从君子之道到生活哲学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这本书,实在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古人对人情世故、社会秩序的洞察力,以及他们所构建的理想人格和价值体系。《礼记》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从婚礼嫁娶的仪式,到祭祀祖先的庄重,再到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对和谐、秩序和尊重的追求。书中对“中庸”之道的阐释,更是对我触动很大,它教会我们在矛盾和冲突中寻求平衡,在极端和偏颇中保持清醒,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准则。这一点在当下尤为重要,当各种信息和观点如潮水般涌来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礼记》所倡导的“慎独”精神,即在无人监督时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更是对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的一种有力警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品德,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而非外在的压力。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君子”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变得更加具体和可实践。它让我明白,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需要持续的自我反省和不懈的努力,而《礼记》正是我们手中的一张宝贵地图,指引我们走向那条通往成熟和智慧的人生道路。

评分

《礼记》的智慧:穿越古今的道德指南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经典”。它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道德智慧和行为准则。书中对“孝道”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连接。这一点在现代家庭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维系亲情,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礼记》中寻找答案的。《礼记》还对“君臣之道”“朋友之道”等社会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保持正直和诚信,如何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如何在冲突中化解矛盾。《礼记》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更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启示,它鼓励我们超越个人利益,关注公共福祉,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

品读《礼记》: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照亮现代人生 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一书,这本书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将先秦时期先贤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治世之道,以一种温润而有力量的方式呈现出来。初翻开,那古朴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就透着一股厚重感,仿佛能闻到千年书卷的墨香。书中对“礼”的阐释,并非枯燥的礼节罗列,而是将其上升到道德修养、社会规范、个体品德乃至国家治理的层面。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所打动,它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人如何从内向外,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完整路径。书中对“孝”“悌”“忠”“信”等基本德行的深入剖析,至今读来仍觉字字珠玑,振聋发聩。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飞快,我们似乎常常迷失在功利和浮躁之中,忘记了初心和根本。《礼记》中的智慧,恰恰是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份纯粹和宁静的良药。它引导我们反思个人行为的意义,审视人际关系的本质,并最终理解何为真正的幸福和安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古籍的精选,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担当的“人”的深刻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修为,并尝试将书中蕴含的古老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

评分

《礼记》与我:一场关于“礼”的现代反思 说实话,在拿起《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礼记精萃》之前,我对“礼”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表面,是那些繁琐的规矩和礼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礼”的内涵拓展到了一个更深邃的层次——它是一种社会共识,一种道德约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礼记》中关于“乐”与“礼”的相互依存关系,让我茅塞顿开。礼是规范,是秩序,而乐则是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慰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而充满活力的社会。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我们如何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保持情感的充沛和个性的表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书中对“仁”的阐述,更是将“礼”的精神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是对他人的体谅和包容。在人与人之间日益疏离的今天,重温《礼记》中的“仁爱”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关心,如何去建立真正有温度的人际关系。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我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