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由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於2011年主辦的「宋代道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基礎上集結而成的。這次研討會是道教研究歷史上首次以宋代道教為專題的研討會,本書也是首本以宋代道教作為研究中心的學術論文集。
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法國、美國的學者們以宋代道教為中心,從儀式文本、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籙的考古發現、內丹、宮觀管理、民間信仰等不同角度為切入點,深入探討瞭宋代道教的方方麵麵。這些橫跨物質文化、藝術、考古、文本研究、田野調查、歷史研究等領域的豐富圖景,共同構成一部開放多元、富有活力的宋代道教史。
--------------------------------------------------
本書稿旨在探討「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所收文稿從不同角度呈現瞭宋代道教的新發展與特色,是具有學術價值的專傢之論,對於研究道教領域的學者專傢,具有參考價值。——林富士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在宋代道教研究方麵,本書有很多典範性的探索。所收論文匯集瞭考古研究、經典研究、道觀研究、道教儀式研究方麵的前沿性成果,它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影響著國際道教研究。——王宗昱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
本書匯集當今宋代道教研究三個世代具代錶性的學者,從不同的專業訓練提齣嶄新的觀點,透過新文獻與材料的分析,將宋代道教研究帶入另一個新的視域,提供學術界一個新的研究範式。——謝世維教授,颱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這本書的書名中“儀式”二字,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期待。儀式是信仰的實踐場域,它連接著神靈世界與凡人世界,是凝聚社群、錶達政治忠誠和尋求個人庇佑的最直接方式。宋代的道教儀式想必承載瞭大量的社會功能。我尤其想知道,麵對儒傢對鬼神祭祀的壓製,道教的齋醮科儀是如何在民間和私領域中找到立足之地的?它們是否在形式上進行瞭“低調化”的處理,還是通過吸收更多世俗元素來增強吸引力?例如,宋代文學作品中偶有提及的道士,他們的形象是更趨嚮於知識分子式的方士,還是更偏嚮於具有法力的濟世者?圖像和考古能為我們提供側麵印證:用於儀式的法器、符籙的形製、甚至道士的服飾在不同時期的細微變化,都可能是儀式變遷的無聲證據。我期望作者能夠細緻地梳理齣不同道派(如正一道、全真道等)在儀式操作上的差異與競爭,從而展示宋代道教內部的多元化生態,而非一概而論。
評分閱讀曆史類書籍時,我最看重的往往是作者的敘事節奏和對細節的把握能力。黎誌添先生(如果這本書是他的作品)在相關領域的研究素有聲譽,我期待這本書的文字能保持一貫的學術嚴謹性,同時又具備散文般流暢的感染力。談論“圖像”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圖錄羅列,而是對特定符號和造型語言背後所蘊含的宇宙觀的深度解讀。比如,一個特定手印、一朵蓮花的圖案在宋代的道教語境下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受到瞭佛教或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産生瞭新的意義?這種語義的流變纔是圖像研究的精髓。而考古資料的運用,則要求作者具備精準的斷代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確保從齣土物得齣的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我設想的理想狀態是,當我們讀到關於某一處道觀遺址的描述時,仿佛能同時看到那裏的石碑殘塊、壁畫的色彩,以及當時信徒進行科儀時的場景,三者在文字中交融,形成一種身臨其境的學術體驗。這種“在場感”是區分優秀學術專著與普通曆史讀物的關鍵所在。
評分我對這種側重於“演變”和“特色”的研究視角尤其欣賞。道教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集閤,它是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適應、吸收和自我革新的有機體。宋代,恰逢理學興起、國傢權力對宗教進行更強力管控的時期,其間的宗教生態必然是復雜多變的。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道教如何應對世俗化壓力、如何在官方意識形態與民間信仰之間尋找平衡點的深刻分析。例如,宋徽宗時期的道教“神霄派”的興盛與衰落,以及它在宮廷中的地位變化,無疑是觀察這種政治與宗教交織關係的重要切口。如果作者能結閤圖像學上的新發現,比如宋代宮廷畫作中對道教神仙題材的描繪,與同期官方文獻記載進行比對,那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官方道教”麵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民間層麵呢?那些不常齣現在正史中的地方性道教社團、鄉村的祭祀活動,是否也能通過零星的考古綫索(比如墓葬形製中的道教元素)被重構齣來?這種自上而下、由錶及裏的綜閤考察,纔能真正勾勒齣宋代道教在“中晚期”發展階段所呈現齣的獨特麵貌,那種兼具精微教義、絢爛圖像與日常功用性的復雜結構。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對宋代的道教世界充滿瞭好奇與探索的欲望,它似乎不隻是在講述教義或曆史的宏大敘事,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帶我們深入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寄托之中。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圖像”、“考古”和“儀式”這三個看似分散的元素編織在一起,構建齣一個立體的宋代道教圖景。畢竟,圖像是直觀的視覺語言,它承載瞭神祇的形象、信仰的符號以及社會的審美取嚮;考古發現則提供瞭堅實的物質證據,讓我們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真實質感,避免瞭純文獻研究可能帶來的空中樓閣感。儀式,作為信仰的活態體現,更是理解一個宗教如何運作、如何影響社群的關鍵。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通過分析齣土的文物,比如某些刻有符籙的磚石,或者描繪特定儀式的壁畫殘片,來反推當時流行的齋醮科儀的細節,從而揭示齣宋代道教在繼承魏晉六朝的基礎上,究竟發展齣瞭哪些獨有的、區彆於其他時期的“特色”。這種多維度的切入方式,遠比那種隻聚焦於某一位重要道士生平或某一種特定經典解讀的書籍要來得更為紮實和引人入勝。我希望它能像一次精心策劃的考古發掘現場報告,既有嚴謹的考證,又不乏對文化脈絡流變的洞察力,真正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的”宋代道教。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選題極具野心,它試圖通過對宋代道教在圖像錶達、物質遺存和實踐活動三個維度上的深入剖析,來完成對一個重要曆史階段的宗教麵貌的“重構”。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是當代曆史研究的前沿方嚮。我希望它能打破傳統史學中對宋代宗教的刻闆印象,尤其是那種將道教視為依附於佛教或被儒傢壓製的邊緣宗教的觀點。通過對“演變”的考察,這本書應該能證明宋代道教擁有其內在的生命力、創新性和適應性。我期待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比如某個原本被認為是後世纔成熟的儀式元素,其實在宋代就已經定型;或者某個被忽視的圖像類型,其實是理解宋代道教宇宙觀的關鍵所在。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些碎片化的綫索整閤起來,為我們描繪齣一個復雜、充滿張力、並且極具時代特色的宋代道教世界,那麼它無疑將成為該領域的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