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由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於2011年主辦的「宋代道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基礎上集結而成的。這次研討會是道教研究歷史上首次以宋代道教為專題的研討會,本書也是首本以宋代道教作為研究中心的學術論文集。
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法國、美國的學者們以宋代道教為中心,從儀式文本、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籙的考古發現、內丹、宮觀管理、民間信仰等不同角度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宋代道教的方方面面。這些橫跨物質文化、藝術、考古、文本研究、田野調查、歷史研究等領域的豐富圖景,共同構成一部開放多元、富有活力的宋代道教史。
--------------------------------------------------
本書稿旨在探討「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所收文稿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宋代道教的新發展與特色,是具有學術價值的專家之論,對於研究道教領域的學者專家,具有參考價值。——林富士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在宋代道教研究方面,本書有很多典範性的探索。所收論文匯集了考古研究、經典研究、道觀研究、道教儀式研究方面的前沿性成果,它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影響著國際道教研究。——王宗昱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
本書匯集當今宋代道教研究三個世代具代表性的學者,從不同的專業訓練提出嶄新的觀點,透過新文獻與材料的分析,將宋代道教研究帶入另一個新的視域,提供學術界一個新的研究範式。——謝世維教授,台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对宋代的道教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它似乎不只是在讲述教义或历史的宏大叙事,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带我们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寄托之中。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图像”、“考古”和“仪式”这三个看似分散的元素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宋代道教图景。毕竟,图像是直观的视觉语言,它承载了神祇的形象、信仰的符号以及社会的审美取向;考古发现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证据,让我们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真实质感,避免了纯文献研究可能带来的空中楼阁感。仪式,作为信仰的活态体现,更是理解一个宗教如何运作、如何影响社群的关键。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分析出土的文物,比如某些刻有符箓的砖石,或者描绘特定仪式的壁画残片,来反推当时流行的斋醮科仪的细节,从而揭示出宋代道教在继承魏晋六朝的基础上,究竟发展出了哪些独有的、区别于其他时期的“特色”。这种多维度的切入方式,远比那种只聚焦于某一位重要道士生平或某一种特定经典解读的书籍要来得更为扎实和引人入胜。我希望它能像一次精心策划的考古发掘现场报告,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乏对文化脉络流变的洞察力,真正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的”宋代道教。
评分阅读历史类书籍时,我最看重的往往是作者的叙事节奏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黎志添先生(如果这本书是他的作品)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素有声誉,我期待这本书的文字能保持一贯的学术严谨性,同时又具备散文般流畅的感染力。谈论“图像”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图录罗列,而是对特定符号和造型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的深度解读。比如,一个特定手印、一朵莲花的图案在宋代的道教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受到了佛教或民间信仰的影响而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语义的流变才是图像研究的精髓。而考古资料的运用,则要求作者具备精准的断代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确保从出土物得出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我设想的理想状态是,当我们读到关于某一处道观遗址的描述时,仿佛能同时看到那里的石碑残块、壁画的色彩,以及当时信徒进行科仪时的场景,三者在文字中交融,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学术体验。这种“在场感”是区分优秀学术专著与普通历史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选题极具野心,它试图通过对宋代道教在图像表达、物质遗存和实践活动三个维度上的深入剖析,来完成对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宗教面貌的“重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当代历史研究的前沿方向。我希望它能打破传统史学中对宋代宗教的刻板印象,尤其是那种将道教视为依附于佛教或被儒家压制的边缘宗教的观点。通过对“演变”的考察,这本书应该能证明宋代道教拥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创新性和适应性。我期待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某个原本被认为是后世才成熟的仪式元素,其实在宋代就已经定型;或者某个被忽视的图像类型,其实是理解宋代道教宇宙观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这些碎片化的线索整合起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充满张力、并且极具时代特色的宋代道教世界,那么它无疑将成为该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我对这种侧重于“演变”和“特色”的研究视角尤其欣赏。道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集合,它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适应、吸收和自我革新的有机体。宋代,恰逢理学兴起、国家权力对宗教进行更强力管控的时期,其间的宗教生态必然是复杂多变的。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道教如何应对世俗化压力、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深刻分析。例如,宋徽宗时期的道教“神霄派”的兴盛与衰落,以及它在宫廷中的地位变化,无疑是观察这种政治与宗教交织关系的重要切口。如果作者能结合图像学上的新发现,比如宋代宫廷画作中对道教神仙题材的描绘,与同期官方文献记载进行比对,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官方道教”面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民间层面呢?那些不常出现在正史中的地方性道教社团、乡村的祭祀活动,是否也能通过零星的考古线索(比如墓葬形制中的道教元素)被重构出来?这种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的综合考察,才能真正勾勒出宋代道教在“中晚期”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那种兼具精微教义、绚烂图像与日常功用性的复杂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仪式”二字,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期待。仪式是信仰的实践场域,它连接着神灵世界与凡人世界,是凝聚社群、表达政治忠诚和寻求个人庇佑的最直接方式。宋代的道教仪式想必承载了大量的社会功能。我尤其想知道,面对儒家对鬼神祭祀的压制,道教的斋醮科仪是如何在民间和私领域中找到立足之地的?它们是否在形式上进行了“低调化”的处理,还是通过吸收更多世俗元素来增强吸引力?例如,宋代文学作品中偶有提及的道士,他们的形象是更趋向于知识分子式的方士,还是更偏向于具有法力的济世者?图像和考古能为我们提供侧面印证:用于仪式的法器、符箓的形制、甚至道士的服饰在不同时期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是仪式变迁的无声证据。我期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出不同道派(如正一道、全真道等)在仪式操作上的差异与竞争,从而展示宋代道教内部的多元化生态,而非一概而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