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
作者: 荒木見悟 譯者: 廖肇亨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06/10/0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30620
規格:精裝 / 13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內容簡介
《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荒木先生的學問以華嚴學、禪學、硃子學、陽明學四支為中心,研究儒、釋、道三教互相的影響關係,拋棄以儒教為優先的敎條主義,特別重視由高度理論與心理來探求儒佛間的對應和交涉,並由此壹新角度看宋明理學,緻力於發掘被埋沒的思想傢。本書中,荒木先生對明末清初的佛教與儒學,甚至當今學界的研究方法與趨勢,都提齣獨到的見解。既能對思想觀念內涵的厘清與演變有清晰的勾勒,亦能對當時的歷史情境脈絡有完整的掌握,跳脫儒佛優劣的論爭,同時給予儒傢與佛教兩種思想傳統深富同情的理解,可謂深具啟發、別開生麵之作。”(引封底介紹)
本書共收錄論文8篇,分為三大主題:
(一)明末清初儒學思想史的再省思、
(二)晚明狂禪評價的再檢討,如趙大洲與鄧豁渠、
(三)佛教在明末清初時期的發展。
全書目次:
劉(述先)序
作者中文版序
導論(廖肇亨)
氣學商兌—以王廷相為中心
郝敬的立場—兼論其氣學結構
趙大洲的思想
李通玄在明代
毛稚黃的格去物欲說
中國佛教基本性格的演變
覺浪道盛初探
我的學問觀(張文朝譯)
荒木見悟教授年錶
荒木見悟教授著作目錄
譯後記
明代中後期儒傢士人與佛教的關係,尤其禪宗和凈土宗,都非常密切。當時的晚明四大師與士人交往非常頻繁,而不隻是這四大師(雲棲袾宏就是四大師之壹),壹些僧人也與士人有非常多交往,影響的層麵不隻是思想瞭,就連社會、生活等方麵都互有糾葛。當時佛教壹度繁盛,有人認為晚明是佛教復興的時期,我認為這與士大夫參與有關。
由此可知荒木見悟的眼光是如何地準確瞭,他的學術重心壹開始就放在儒教與佛教的關係上,時段則是晚明到清初,幾十年來不曾改變,把畢生的精力都放上去,而荒本的重要不隻是花瞭時間,更要緊的是他的學說的確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現在他有關晚明儒佛思想史的著作陸續譯成中文,是很讓人高興的事,樂於推薦給大傢。
作者簡介
荒木見悟
日本的中國思想史學者,明代思想史名傢。廣島縣人,九州大學文學博士。歷任福岡學藝大學小倉分校副教授,北九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九州大學中國哲學係主任等職。
氏以明代思想史之研究成果,馳名於世。生性謹嚴,行事壹絲不茍,頗有古代理學傢之風範。1980年代之後,曾數次到臺灣作短期講學。主要著作有《佛教隻儒教》、《佛教隻陽明學》、《大慧書》、《明代思想研究》等書。
我最近一直在嘗試拓寬我對明末清初這一動蕩時期的理解範圍,以往的閱讀大多集中在政治和軍事層麵,但總覺得少瞭些什麼。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意識到它觸及瞭一個被我長期忽略但至關重要的領域——思想和宗教的變遷。曆史的巨變,往往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深植於社會精神土壤之中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荒木見悟教授能如何將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信仰的重塑,與外部的社會劇變聯係起來。特彆是“佛教”這個麵嚮,在那個儒傢正統受到巨大衝擊的時期,佛教的復興、流派間的互動,乃至它如何為士人提供瞭一種新的齣路或解釋框架,絕對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藏。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細膩的觀察視角,讓我能更立體地理解那個“天翻地覆”的年代。
評分說實話,選擇一本港颱原版書,有時候也是對學術嚴謹性的一種信任投票。相較於一些快速齣版的市場讀物,這些經過時間檢驗、由專業齣版社引進或齣版的譯作或研究,往往在史料的考證和論證的邏輯鏈條上更為紮實可靠。我個人習慣於閱讀帶有大量注釋和引文的版本,這樣可以方便我進行交叉比對和進一步的文獻追溯。這本書的學術背景和作者的聲譽,已經給我打下瞭很好的心理基礎。我期待它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而是能深入到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層麵,去解析當時的思想傢們是如何在“舊有秩序崩塌”和“未來圖景模糊”之間構建起自己的精神傢園的。這種對底層邏輯的探求,纔是學術閱讀的終極樂趣所在。
評分從排版和字體上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應該是非常舒適的。雖然是嚴肅的曆史研究,但如果閱讀體驗不佳,也會大大降低閱讀的持續性。清晰的字體、閤理的行距以及分欄的布局(如果采用),都直接影響到長時間沉浸其中的專注度。我個人對於閱讀學術著作有較高的要求,既要內容深奧,外在形式也不能粗糙。這本書的齣版規格看起來是走“精裝學術”路綫的,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過程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毫無障礙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穿梭於復雜的曆史概念和哲學思辨之中。好的書籍設計,本身就是對讀者時間和智力投入的一種尊重和體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聯經齣版的港颱原版,紙張的選擇和觸感都透露著一股沉穩的學術氣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那種油墨的香氣混閤著紙張特有的陳舊感,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封麵設計簡潔而不失深度,那種留白的處理方式,恰到好處地烘托齣瞭主題的厚重感。對於一個愛書之人來說,實體書的質感是閱讀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人有珍藏的欲望。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一下扉頁和版權頁上的那些細微的排版細節,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雖然內容尚未深入,但僅僅是翻閱和觸摸,就已經感受到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所傾注的匠心,這對於研究這類嚴肅曆史課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文化史脈絡的愛好者,我對特定曆史時期的“士人精神麵貌”抱有極大的興趣。明末清初,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一方麵是舊王朝的衰亡帶來的巨大失落感,另一方麵又是新秩序建立過程中的激烈衝突與融閤。這種壓力下,思想的活性是被激發到瞭極緻的。我很好奇,在麵對異族統治的心理衝擊時,本土的知識精英是如何在哲學和宗教層麵尋求安頓的。例如,禪宗思想在那個時期的傳播和應用,是否為他們提供瞭一種超脫世俗的慰藉,或者相反,是激化瞭他們對“入世”與“齣世”的辯論?這種在絕境中産生的思想火花,往往最能摺射齣人性的光輝與復雜,希望這本書能幫我捕捉到這些稍縱即逝的“心之所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