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湛晓白著 社科文献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湛晓白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湛晓白 著
图书标签:
  • 时间史
  • 近代中国
  • 时间观念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学
  • 湛晓白
  • 社科文献
  • 时间制度
  • 文化史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ISBN:9787509745731
商品编码:28355245902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湛晓白编著的《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一书以“近代时间”在中国的兴起为研究对象,自觉把时间制度与观念的演变置于晚清民国社会近代化整体变迁的过程中去考察,较为清晰地梳理了以公历、星期制、标准时、时刻分秒计时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时间体制在中国传播和建立的历程,以及近代时间为历法所赋值,为节庆礼仪所演绎,为政治文化所形塑的种种丰富的历史形态,并努力解读了其中所内蕴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同时还深度揭示和剖析了清中叶之后时间观念的多层次转变及其内涵,表现出较为宽阔的历史视野、鲜明的创新意识和挑战难题的勇气。毫无疑问,该书的这些探讨,为近代中国时间问题的历史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内容简介

     湛晓白编著的《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 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一书,首次系统号门地以“ 时间”为主题,从社会文化史角度较为完整地勾勒了 近代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变迁的整体面貌,开拓了新 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按照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 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近代中国时间翩度变革的历史 探源,确定了近代中国新时间制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透视了其在近代的流变;及其整体变化趋势;第二 部分集中于描摹近代时间社会化的多元面相,揭示其 物质基础及动力机制;第三部分则对时间观念的近代 转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内容涵括了近代人们对日 常生活时间、历史时间、哲学时间等多层次的理性认 知, 

作者简介

湛晓白,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上后科研流动站工作。曾作为联合培养博士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在“史学月刊”“中国文化研究”“史林”“民俗研究”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 录

1994年度

《魏忠贤专权研究》,苗棣著

《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高王凌著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朱德新著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王中田著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沈志华著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李世安著

1995年度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吴霓著

《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郭润涛著

《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陈争平著

《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董志凯主编

《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马龙闪著

《利玛窦与中国》,林金水著

《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吕昭义著

1996年度

《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许檀著

《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吴吉远著

《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罗检秋著

《南通现代化:1895~1938》,常宗虎著

《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左玉河著

1997年度

《(尚书)周初八诰研究》,杜勇著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侯旭东著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著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刘正寅、魏良弢著

《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何平著

《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何星亮著

《中东和谈史(1913—1995年)》,徐向群、宫少朋主编

1998年度

《古典书学浅探》,郑晓华著

《辽金农业地理》,韩茂莉著

《元代书院研究》,徐勇著

《明代高利贷资本研究》,刘秋根著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尚小明著

《晚清保守思想原型——倭仁研究》,李细珠著

1999年度

《唐代翰林学士》,毛雷著

《唐宋茶叶经济》,孙洪升著

《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臧运枯著

《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邵丽英著

2000年度

《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周墓葬制度研究》,印群著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华林甫著

《宋代海外贸易》,黄纯艳著

《元代史学思想研究》,周少川著

《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王宏斌著

《清代私盐问题研究》,张小也著

《清代中期婚姻冲突透析》,王跃生著

《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徐浩著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农村之比较》,侯建新著

《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张昭君著

《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民族史上的东方一页》,潘光、王健著

《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戴桂菊著

《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l~1947年)》,李春放著

2001年度

《(礼仪·丧服)考论》,丁鼎著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韩树峰著

《两宋货币史》,汪圣铎著

《明代充军研究》,吴艳红著

《明代史学的历程》,钱茂伟著

《清代台湾的海防》,许毓良著

《清代科举家族》,张杰著

《清末民初无政府派的文化思想》,曹世铉著

2002年度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任士英著

《王学与晚明师道复兴运动》,邓志峰著

《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130~1950)》,马俊亚著

《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戴超武著

2003年度

《西周封国考疑》,任伟著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司马朝军著

《部落联盟与酋邦》,易建平著

《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赵秀荣著

2004年度

《后稷传说与祭祀文化》,曹书杰著

《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张英聘著

《西方历史叙述学》,陈新著

2005年度

《汉代城市社会》,张继海著

《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刘琴丽著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程龙著

《明代海外贸易制度》,李庆新著

《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赵克生著

《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金成修著

2006年度

《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张丰乾著

《“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胡吉勋著

《清代的死刑监候》,孙家红著

《(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张太原著

《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孟钟捷著

2007年度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高江涛著

《秦代政区地理》,后晓荣著

《北京城图史探》,朱竞梅著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李恭忠著

《古希腊节制思想》,祝宏俊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国的政策(1918—1929)》,王宠波著

2008年度

《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成一农著

《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樊铧著

《(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陈晓华著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王东洋著

《初进大城市》,李国芳著

2009年度

《知识分子的救亡努力——(今日评论)与抗战时期中国政策的抉择》,谢慧著

《丁韪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傅德元著


《近代中国的节令与生活》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历法传入和传统历法影响力消退过程中,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围绕着新的时间制度和观念展开。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一直以农历为核心,以二十四节气、月令、时辰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节令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婚丧嫁娶、祭祀庆典以及日常起居。然而,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速,西方公历(阳历)的引入,特别是其在官方行政、商业贸易、现代教育等领域日益凸显的便利性和普适性,使得中国社会的时间观念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时间的变迁,而是聚焦于这种变迁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重塑他们的生活节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世界。我们将从多个维度,细致剖析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首先,本书将着眼于“时间”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特质,考察传统中国社会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历法体系来组织社会活动。这包括农时、岁时节令的周期性运作,它们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更是构成了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人们根据农历的时令安排农事,根据特定的节日进行祭祀与庆祝,这些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节奏,维系着家庭、宗族乃至社区的认同感。 随后,本书将重点关注近代西方公历的传入及其对传统时间体系的冲击。公历的引入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充满了碰撞与融合。我们将考察公历是如何在政府、学校、报刊等公共领域逐渐确立其官方地位,以及它如何在商业活动、工业生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统一的工时制度、商业交易的日期约定等。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究公历如何悄然改变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例如,传统的“过节”模式在公历的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年”是否依然是唯一的年度盛事?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否还能保持其原有的地位和意义?公历引入的“星期”概念,是否改变了人们对一周生活节奏的认知?这些转变并非总是激烈的颠覆,而更多是潜移默化的适应与调整。 本书还将考察在时间观念变迁中,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的差异性。城市居民、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他们在接受和适应新的时间制度时,是否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又如何影响着他们对新旧时间观念的取舍和融合?例如,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在城市中可能被淡化或商业化,而在乡村地区可能依然保留着其更浓厚的民俗色彩。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新时间观念的出现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从月亮的盈亏、季节的更替,转向以固定的日期为单位时,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对人生短暂的体验,甚至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对“效率”和“准时”的强调,是否会逐渐取代一些更注重“时效”而非“时点”的传统观念? 最后,本书试图勾勒出近代中国在时间制度和观念上的复杂图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官方推行与民间适应,精英主导与大众参与。这种变迁并非简单的单向替换,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并为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时间体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通过对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本书旨在揭示时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悄无声息地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时间”这个词,总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和普遍性,但《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这本书,将这种普遍性拉回到了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聚焦于近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历史事件的表象中,却很少去思考那些支撑这些事件发生的、更为根本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而时间,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和生活节奏的维度,其变迁往往是社会转型最深刻的体现之一。这本书的引入,让我对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想象着,当西方先进的钟表技术和标准化时间观念传入中国,会对当时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它会改变人们的作息习惯,改变工作的方式,甚至改变他们对“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感知。我特别好奇,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抵抗?是否存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细致地梳理出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变化,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后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动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从“小处着手”,挖掘出巨大历史张力的研究深感兴趣。而《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著作。湛晓白将目光聚焦在近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这看似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甚至有些枯燥的主题,但我坚信,时间本身就是一面极其重要的镜子,映照出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肌理。当一个社会开始改变其测量和感知时间的方式,这往往意味着其内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颠覆性的变革。想象一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更多地受到自然节律的影响,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机械钟表、工厂的统一作息、甚至是以分钟计算的工作效率,都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种由外而内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适应与抗拒,必然会触及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引领我们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是如何体验时间的?官方是如何推行新的时间制度?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又存在怎样的差异?这种研究,将历史的颗粒度拉得更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却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微观变迁。

评分

《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时间”这个概念,我们似乎每天都在用,但真正去思考它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层面,却是一件颇为新颖的事情。湛晓白的这本著作,正是将目光投向了近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这让我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历史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宏大的政治事件和经济变革,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比如时间的流逝方式、我们如何度量时间、以及时间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更能触及历史的肌理。这本书的引入,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化。它不仅仅是关于日升月落、时钟滴答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重塑自身的时间认知,如何从传统的计时方式过渡到与世界同步的现代时间体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日常生活乃至个体心理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其中,去体会那种时间的“质感”,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数字和时刻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

评分

湛晓白教授的《时间的社会文化史》,着实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探索。将“时间”这一人类最基本、又最抽象的概念,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本身就足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线性流逝的,但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时间在人类社会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物理量,而是与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认同、甚至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帝制到共和,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烈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制度(比如历法、时区、计时方式)和观念(比如对效率的追求、对未来的规划、对过去的怀旧)必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和动力。例如,官方如何通过统一时间制度来巩固国家权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催生出对“分秒必争”的价值认同?又比如,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由外部强加的时间规范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在重塑自身对时间的基本认知,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评分

读到《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这样一本关注“时间”本身的学术著作,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惊喜。湛晓白教授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近代中国的时间制度和观念变迁,这无疑是对传统史学研究边界的一次有力拓展。我们常常习惯于线性地理解时间,将过去、现在、未来看作是不可逆转的洪流,但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种简单化的认知。它提示我们,时间并非一个天然的、普遍不变的范畴,而是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被建构、被赋予意义的。近代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对时间的重新理解和度量。从太阴历到公历的转变,从自然节律到机械计时的介入,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牵扯出背后复杂的社会动因和文化碰撞。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并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进行分析。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人们如何适应新的时间标准?这种适应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节奏、社交模式、甚至是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这本书就像一位细致的解剖师,将近代中国的时间观念进行解构,再重新组合,呈现出其丰富而多样的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