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
:38.00元
作者:張寶明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50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張寶明所著的《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在注重曆史感的同時,重點關注的是人物文化內核中為敏銳、活躍或說到現在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火花。在曆時性中體現共時性,在迴眸過去中體現當代性,在價值的攝取裏體現批判性,在司空見慣的思想資源裏滲透著強烈的生命體驗與感悟。在具體的章節敘論中,分論與閤論相結閤,先分後閤是各個章節的共性。分論,一般是從介紹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經曆開始,然後對其思想內核中關鍵和富“意義”的資源做必要的涵蓋與分析,力求對人物思想的來龍去脈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梳理;閤論,則將該思想模塊人物間的趨同與個性特點作為推銷的“賣點”。
目錄
前言在苦旅中憧憬未來
章“改造國民性”:世紀初的主潮
節“新民說”:世紀啓濛的發軔
一、梁啓超:“兩頭不到岸”的思想之舟
二、“國民性”:“公德”與“私德”的交戰
三、“自由”與“權利”的歧義
第二節《新青年》:世紀的
一、陳獨秀:由民主而自由的曆程
二、“新青年”:被喚醒的雄獅
三、“個人”與“社會”的砝碼
第三節魯迅:永遠的“國民性”
一、“精神界之戰士”
二、阿Q:“沉默的國民的魂靈”
三、“思想自由”與“民眾閤力”的吊詭
第四節現實關懷·社會關懷·人生關懷
一、著眼點:同立於思想暈輪的圓心
二、興奮點:“同唱一首歌”
三、歸宿點:來自不同終端的關懷
第二章自由主義三代人
節“自由”:“群己權界論”
一、嚴復:激活於英倫
二、自由:“群”與“己”的搖擺
三、兩種自由的涵蓋一
第二節“自‘由”:“健全的個人主義”
一、沐浴在“關雨”中
二、鬍適:內傾的自由觀
三、永恒的價值資源
第三節“自由”:“高度的自由”
一、“五四的兒子”
二、殷海光:“自由與民主”的辨析
三、“高度自由”的精神
第四節自由:並不一緻的代價
一、“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
二、自由的基綫
三、“自由”的歧路
四、“自由”的結語
第三章激進意義下的精神類型
節“恨鐵不成鋼”
一、“世傢子弟之桀驁者”
二、譚嗣同:詩意浪漫的“激進”
三、兩難:殉道者的悲患與樂觀
第二節學問傢與革命傢
一、雙重角色的扮演者
二、章炳麟:“用國粹激動種姓”
三、“依自不依他”
第三節深情的曆史選擇
一、書生革命傢的情懷
二、李大釗:“調和”的價值意義
三、“一力之獨行”
第四節拒絕平庸:對激進主義檢討的再檢討
一、“自我”膨脹:另一種意義上的“精神勝利法
二、“個性”消泯:以“心”入世的烏托邦
三、“心不從心”:另一種逃避
第四章保守主義:另一種文化資源
節拯救與逍遙:文化功夫釋義
一、“文化怪傑”
二、辜鴻銘:“富於想象的理性”
三、“守”齣真性情
第二節“整閤”:麵對“迷亂之現代人心”
一、“東方之子”
二、杜亞泉:無法化約的“保守”
三、“統整”:來自世紀末的初步評價
第三節吊詭:在“可愛”與“可信”之間
一、孤獨的哲人
二、王國維:“科學”與“人文”緊張的典型個案
三、“死”的意義拷問
第四節守成:中心與邊緣的塗改
一、“尷尬”的啓示
二、差異:在諧和的同唱裏
三、相對於“激進”的評價
第五章“新儒學”:世紀末的復齣
節定位:在文化三路嚮之間
一、“新儒傢”人
二、梁漱溟:“文化三路嚮”之說
三、“中國文化要義”
第二節“文化更新”:“以人文精神為中心”
一、海外新儒傢人
二、錢穆:“人生三路嚮”
三、“曆史”視野下的“特殊精神”
第三節“三統”並建之路嚮
一、孤傲的後來者
二、牟宗三:“離教”與“圓教”
三、“三統”:道德理想的深層言說
第四節“新儒傢”:化解緊張之後的緊張
一、“返本”:一個基本信念的確立
二、“開新”:體係內部的緊張
三、文化及其承諾
結語在憧憬中感念苦旅
作者介紹
張寶明男,1963年8月生於安徽濛城。1985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係,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係,獲中國現代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7月,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武漢大學齣站博士後。現任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文化思想史研究。曾在《文學評論》、《南京大學學報》、《學術界》、《福建論壇》、《天津社會科學》、《文史哲》、《文藝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報刊發錶、轉載論文50餘篇,齣版學術專著《啓濛與革命——五四“激進派”的兩難》、《自由神話的終結——20世紀啓濛闕失探解》、《憂患與——世紀先驅的百年心路》、《20世紀:人文思想的全盤反思》、《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研究》等多部,共計100餘萬字;主編《迴眸(新青年)》(語言文學捲、哲學思潮捲、社會思想捲)。獲省社會科學成果二、三等奬各2項。200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6年獲“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稱號。
文摘
序言
這次拜讀瞭《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真是讓人思緒萬韆,久久不能平靜。書中所描繪的那些中國知識精英,他們的文化之旅,與其說是求索,不如說是掙紮。我仿佛看到瞭他們身處時代洪流之中,試圖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自己的坐標。他們的睏惑、迷茫,甚至偶爾的失落,都如此真實地呈現在紙頁之上,觸動著我內心深處某種相似的體驗。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的人生軌跡,那些在求學、求職、甚至為人處世中遇到的種種挑戰,與書中的人物何其相似。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望,對於真理的追尋,那種近乎偏執的堅持,讓我肅然起敬。然而,這種堅持背後,往往伴隨著巨大的代價。文化上的隔閡、思想上的碰撞,以及社會期望的壓力,都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著他們前進的腳步。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這種“苦旅”的細膩刻畫,沒有刻意煽情,卻字字珠璣,將那種內心的煎熬、靈魂的拷問,描繪得入木三分。
評分《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次閱讀,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作者以極其細膩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勾勒齣瞭中國知識精英們在追求真理、探索文化的道路上所經曆的種種艱辛與磨礪。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在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裏,與書籍為伴,與思想對話,在古老的東方智慧與西方的現代思潮之間,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片精神傢園。 書中對那些知識精英個體命運的描繪,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他們並非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他們也會迷茫,也會痛苦,也會在現實的重壓下感到無力。但正是這種真實,讓他們更加動人。他們的“苦旅”,不僅是對知識的探求,更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是對民族文化命運的深切關懷。我從中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那種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從未放棄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這本書讓我對“知識精英”這一群體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自己的成長道路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讀《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是一種觸及靈魂的體驗。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著他們思想的火花,也體味著他們內心的煎熬。作者的敘述,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滲透進我的意識,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與曆史之間那韆絲萬縷的聯係。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鮮活而生動,充滿瞭力量。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苦旅”二字精妙的解讀。它不僅僅指身體上的跋涉,更包含瞭精神上的探索和心靈上的磨礪。那些知識精英,他們用一生去丈量文化的疆域,去追尋思想的邊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也承受瞭常人難以承受的孤獨。這種“苦”,是對自我的一種超越,是對生命價值的一種極緻追求。看完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真正的知識,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用汗水、淚水,甚至生命去澆灌。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遠不止是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理解,更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很容易獲得各種知識,但真正的智慧,卻依然遙不可及。那些書中的精英們,他們不滿足於錶麵的信息,而是緻力於挖掘更深層次的意義,他們對文化根源的探究,對思想史的梳理,那種嚴謹的態度和批判性的思維,是當下許多人所欠缺的。我尤其被他們麵對價值衝突時的掙紮所打動,當古老的智慧與新興的思潮激蕩,他們如何在自我懷疑與堅定信念之間搖擺?這種內心的鬥爭,是任何時代的知識人都會麵臨的課題。 我發現,這本書並非隻關注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群體,那些在曆史的角落裏默默耕耘、默默承受的知識人。他們的故事,或許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充滿瞭生活的質感和人性的溫度。作者的筆觸,如同顯微鏡一般,捕捉到瞭那些常人難以察覺的細節,讓我們得以窺見知識精英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復雜。讀完此書,我更加理解瞭,所謂“文化苦旅”,並非僅僅是學術上的探索,更是人生的一次次洗禮,一次次重塑。
評分《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是一本讓我掩捲沉思、受益匪淺的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知識分子精神圖譜。我從中看到瞭他們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民族文化的深沉眷戀,以及在時代變遷中,他們所經曆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與痛苦。書中的許多論述,都讓我豁然開朗,仿佛一直以來縈繞在我心中的某些睏惑,都在這本書中找到瞭答案。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客觀與人文關懷並存的態度。他既不迴避知識精英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也不吝惜對他們身上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時刻的贊美。這種平衡的視角,使得這本書更具思想深度和閱讀價值。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這些知識精英在艱難睏苦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的敬畏和對理想的追求?這本書,至少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得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選擇和命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