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新周刊《語錄》已連續多年登上各大城市暢銷書榜,成為*有現場感,*個性化、*有趣的“中文甜點”。每年年底上市即搶購一空,成為各色人等的案頭必備和年度珍藏。
在資訊碎片化的年代,新周刊的年度語錄圖書所做的,就是經過編輯、篩選,把散落在各大媒體及網絡平颱的、反映本年度各個領域的聲音收入一本書,希望為這個時代補白。因其五花八門、南腔北調、原汁原味,讀者可以將之視為一盤原聲帶,一個簡易記事本,一冊在手,可以迴顧這一年度發生的大事小事。
一定有話語在《語錄》中遺漏,它來自你的偏愛;但也一定有聲音從《語錄》中走齣,直接進入你的內心。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經曆和見證的時代。這也是我們共同記憶、感知和聆聽的世界。還原2017,且翻《語錄》。
內容簡介
新周刊10年經典品牌。全麵梳理2017年,盤點專傢《新周刊》與知道分子聯手編選。把一個年度的時代現場,濃縮在由l000條語錄構成的口述史裏。2017我們一起走過,共同見證。
本書收語錄約1000條,分“時事·政治”、“文化·生活”、“娛樂·體育”三大闆塊,每一闆塊又細分為國內與國際兩個部分。這些語錄或錶達一種見解、一種聲音、一絲感悟、一縷情思,或反映一種現象、一種態度、一陣悸動、一抹惆悵,作為時代場景的觀照或社會現實的反思,既有“啓迪思維”的意義,也起到“立此存照”的作用。
作者簡介《新周刊》創辦於1996年8月18日,十多年猛進,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新周刊》是讀者眼中暢快淋灕的“觀點供應商”,它始終給讀者帶來新鮮的撞擊與概念,引導讀者關注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趨勢。閱讀著《新周刊》成長的新銳青年,如今已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中堅力量。
目 錄目錄:
.....
翻開這本《2017語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一年的時光膠囊。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關於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每一個都像一顆顆飽滿的子彈,直擊痛點,引發共鳴。那些關於經濟發展、科技革新、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角色的思考,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書中不乏一些對當下流行的文化現象的犀利點評,有的時候我還在為某個新事物而驚嘆,他們就已經用冷靜的筆觸將其背後的邏輯剖析得明明白白,讓我不由得重新思考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些關於生活方式的觀察,比如消費主義的興起,或是個體與集體的關係,都寫得非常細膩,觸及到瞭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感受。他們對體育賽事的評論也很有意思,不僅僅是關注輸贏,更多的是從中看到瞭運動員的精神,以及競技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價值觀。整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接地氣”又“有高度”,既能讀到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又能感受到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迴味那些精闢的語句,仿佛能從中汲取力量,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
評分讀《2017語錄》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頭腦風暴。那些來自《新周刊》主編的評論,仿佛是點燃我思想火花的引信。我特彆喜歡他們對一些國際政治事件的解讀,那些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在他們筆下變得清晰易懂,而且往往能看到一些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角度。更讓我驚艷的是,他們對國內社會變遷的觀察,那種敏銳度和穿透力,真的讓人嘆為觀止。無論是城市發展中的挑戰,還是普通人生活裏的小確幸,都能被他們捕捉到,並用充滿智慧的語言錶達齣來。書中關於文化藝術的評論也相當有見地,他們對一些新媒體現象的分析,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賞他們不迴避爭議,敢於觸碰敏感話題的勇氣。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群最瞭解時代的人進行對話,他們的語錄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引領,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發現。
評分這本《2017語錄》讀起來真是酣暢淋灕,像是一杯辛辣的陳釀,一口氣就能品齣歲月的味道。《新周刊》主編的視角果然不一般,他們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個年代裏最鮮活、最觸動人心的那些瞬間。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社會現象的解讀,那些看似碎片化的事件,在他們的筆下串聯成瞭時代的脈絡,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曾習以為常的現象。有時候,一句簡短的語錄,就能像手術刀一樣精準地剖析齣事件的本質,讓人拍案叫絕。他們對國內外時事的把握也十分到位,既有宏觀的戰略分析,又不乏微觀的細節描摹,讀來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文化、生活、娛樂、體育……幾乎沒有什麼是他們不關心的,這種全景式的呈現,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萬花筒前,每一次轉動都能看到新的、令人驚喜的畫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既有新聞人的犀利,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智慧和趣味。它不是那種簡單的信息堆砌,而是充滿瞭思考和洞察,讓我仿佛和《新周刊》的編輯們一起,走過2017年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感受著時代的脈搏。
評分《2017語錄》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觸動。從《新周刊》主編的視角看去,2017年充滿瞭各種各樣的故事,而這些語錄就是這些故事中最精華的部分。我喜歡他們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剖析,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在他們的解讀下,都充滿瞭深刻的寓意,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所處的時代。那些關於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的評論,既有曆史的縱深感,又有現實的緊迫感,讀來令人深思。文化和娛樂方麵的語錄也很有趣,他們對流行趨勢的把握非常精準,而且總能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解讀。尤其是一些關於生活方式的探討,讓我看到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很多東西。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既有新聞人的專業,又不失人情味,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是一種享受。它讓我感覺到,即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依然有人能夠沉下心來,用最深刻的思考,去記錄和解讀這個世界。
評分這本書就像是2017年的一本“人生指南”,隻不過它不教你怎麼做,而是用最犀利、最直接的方式告訴你“這就是 happening”。《新周刊》主編的眼光真是毒辣,他們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提煉齣最能代錶那個時代精神的語錄。我被那些關於社會民生的話題深深吸引,他們對普通人生活狀態的描繪,充滿瞭同情和理解,卻又絲毫不矯情。那些關於科技進步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思考,也讓我頗有感觸,有時候我們隻看到瞭便利,卻忽略瞭背後的深層影響,這本書幫我看到瞭更多。體育方麵的評論也很有特色,他們不會隻停留在戰術分析,而是更注重挖掘運動員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比賽所承載的社會意義。整本書的語調非常鮮明,有一種“非黑即白”的決斷感,但正是這種風格,纔讓人在閱讀時感到痛快淋灕,仿佛所有的疑問都能得到一個有力的解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