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分析化學(儀器分析部分)(第三版)
:45.30
作者:曾泳淮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1月
ISBN:9787040303483
字數:740000
頁碼:469
版次:3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目錄
符號及縮略語第1章 緒論 1-1 分析化學中的儀器分析方法 1-2 儀器分析方法的分類 1-2-1 光學分析法 1-2-2 電分析化學法 1-2-3 分離分析法 1-2-4 其他儀器分析方法 1-3 儀器分析的特點 1-4 儀器分析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第2章 光學分析法導論第3章 子發射光譜法第4章 子吸收光譜法第5章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第6章 紅外光譜法第7章 分子發光分析法第8章 核礴共振波譜法第9章 電分析化學法導論第10章 電位分析法第11章 電解與庫侖分析法第12章 伏安法與極譜法第13章 電分析化學的新進展第14章 色譜分析法導論第15章 氣相色譜法第16章 高效液相色譜法第17章 質譜法第18章 其他儀器分析法附錄1 SI單位製錶1 SI基本單位和物理量錶2 SI詞頭錶3 SI導齣單位的名稱和符號錶4 SI以外的常用單位附錄2 數據錶錶5 元素的相對子質量(子量)(1999年)錶6 基本物理常數錶7 子發射光譜法中各種元素的重要分析綫錶8 子吸收光譜法中元素的主要吸收綫錶9 標準電極電位甲(25℃)錶10 一些氧化還電對的條件電位(25℃)附錄3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主題索引
內容介紹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也是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的研究成果。全套教材分為兩冊,本冊為儀器分析部分。《分析化學(儀器分析部分)(第三版)》是在2004年齣版的《分析化學(儀器分析部分)》(第二版)的基礎上,重新審定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18章,對各種光譜分析法、電分析化學法、色譜法與毛細管電泳法、質譜法和核磁共振波譜法等的基本理、儀器結構、實驗方法和技術以及實際應用都進行瞭比較詳細的介紹。其他儀器分析方法,括X射綫熒光法、錶麵分析法和流動注射分析法等進行瞭簡要的介紹。在各章中盡量體現新的儀器和新的方法。每章末附有思考題與習題和參考文獻。附錄給齣部分習題的參考答案。《分析化學(儀器分析部分)(第三版)》可作為高等師範學校本科化學專業、應用化學專業儀器分析課程的教材,也可供理、工、農、醫等高等院校的相關專業作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這本書在實用性方麵展現齣瞭驚人的可靠性。我對比瞭書中關於幾種主流色譜儀器的參數設定和故障排除部分的描述,發現其提供的指導幾乎可以無縫對接實驗室的實際操作規範。它沒有迴避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疑難雜癥”,反而專門開闢瞭章節來討論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思路,這些內容對於剛接觸儀器的實驗人員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介紹實驗方法時,總是強調不同參數組閤下的結果預期,這培養瞭讀者一種“預判性思維”,避免瞭盲目摸索。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教材,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隨時待命的實驗導師,它的存在,能顯著縮短從書本知識到實際操作能力之間的轉化路徑,是實驗室工作者的必備良伴。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摸起來很有質感,不是那種廉價的、翻幾下就容易捲邊的紙張。裝幀設計也挺用心思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配色沉穩,一看就是正經的學術教材。內頁的字體大小和行距都經過瞭精心考量,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一點對於需要長時間啃讀專業書籍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中的插圖和圖錶清晰度非常高,很多復雜的儀器結構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綫條流暢,標注明確,這對於理解那些抽象的儀器原理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比如公式和符號的印刷都沒有齣現模糊或者錯位的情況,這種對細節的尊重,體現瞭齣版社的專業水準。總體來說,光是作為一件實體書籍來收藏和使用,它都算得上是上品之作,閱讀體驗上的舒適感是很多同類教材所不具備的,讓人願意捧著它去學習,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束之高閣。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其一大特色,它摒棄瞭傳統教材那種刻闆、冷漠的敘述方式,注入瞭更多的“人情味”和教學熱忱。作者在關鍵概念的闡釋上,習慣於使用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生活實例來輔助理解,這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物理或電子學原理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解釋某些信號采集的噪聲抑製機製時,作者采用瞭一種類似於“對話”的方式來引導讀者思考,而不是生硬地給齣結論。這種富有啓發性的文字,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發現之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灌輸。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策略,使得閱讀過程充滿樂趣,也更容易將知識點內化吸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記憶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邏輯組織得極為順暢,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引導你逐步深入這個領域。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復雜理論,而是從最基礎、最直觀的分析儀器概念入手,層層遞進,將龐雜的知識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每介紹完一個主要儀器類型,作者都會巧妙地穿插一些典型的應用案例和工作流程分析,這使得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能立刻與實際操作掛鈎。我特彆喜歡它在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轉摺自然流暢,不會讓人感覺知識點之間存在突兀的跳躍。這種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對這門學科的畏難情緒,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掌握瞭大量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論。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比那種堆砌公式和概念的教材要高明得多,真正體現瞭“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精髓。
評分從內容深度上來衡量,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完全配得上“權威參考”的地位。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基礎儀器原理的簡單描述,更深入探討瞭影響分析結果的關鍵因素,例如乾擾物的消除、信號的優化處理以及儀器的維護與校準等實踐性極強的內容。對於那些有誌於從事研發或高端分析工作的讀者而言,書中對新一代分析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和前瞻性討論,提供瞭寶貴的思路和方嚮。我發現它對一些前沿技術(比如某些新型檢測器的性能比較)的論述,即便是對有一定基礎的同行來說,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它的論述往往基於紮實的物理化學基礎,講解過程嚴謹而不失生動,成功地平衡瞭理論的深度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讓讀者既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