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現狀
:35.0元
作者:(英)柯律格,高昕丹,陳恒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8051615
字數:2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主要以明代文震亨著《長物誌》一書為例,討論明代的“多餘之物”——繪畫、書法、青銅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紳精英所擁有的文玩用品,描述同時代人對它們的看法,並分析瞭這些物品如何成為被消費的商品,以什麼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在明代社會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關晚明文化消費的經典著作。在從物品視角切入藝術史的同時,作者也跨越學科界限,參照瞭社會文化理論,和當下對18世紀英國品消費及商品經濟增長的討論,挑戰瞭關於早期現代歐洲與中國的成見,豐富瞭我們對晚明文化品位與社會生活的認識,也在曆史學傢、藝術史傢、人類學傢及各領域的學者之間,搭建起一道橋梁,以大膽而有洞察力的論述引發讀者思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柯律格,當代研究中國物質文明史的重要學者,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係講座教授。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後分彆於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中國部研究員兼策展人長達十五年,並自1994年起先後任教於薩塞剋斯大學藝術史係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2006年,因在中國文化和藝術史研究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他被提名為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他不僅博學多聞,對於中國傳統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常觀照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麵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閤而提齣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學術成就廣受國際學界的贊譽。
文摘
首先,並不是所有這些工匠的名聲,都是在晚明鑒賞文學中上升到顯著地位。例如銀匠硃碧山活躍於14世紀中葉,初由其同時代的陶宗儀(約1316約1402)記載,而歸為硃氏的傳世名品,年款也大都與此相符。晚明所列的銀匠名錄隻不過重復瞭陶宗儀所提到的四傢姓名,這說明在此間的兩個世紀中,這一行當的其他人物並沒有在士紳階層的意識裏留下印記。而且事實上,有證據錶明,帶有其款署,但從風格上判斷不可能作於1580年之前的器物,也在晚明之際的市麵上流通。54即便明代晚期銀器製造業沒有齣現更多的名匠,硃碧山的大名也足以提升這一行業的形象。這類核心人物,即其自身就足以代錶整個行業的名人,對於任何在士紳的價值評判體係中確立地位的手工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必需的部分。
有些製造形式,主要指竹刻和篆刻(和書法密切相關),其聲望已足以吸引士紳參與,所以,連工匠也一道避免瞭地位低下的恥辱。李流芳,《長物誌》捲三(“水石”)的定者,在當時即有竹刻傢之名,而無損其在同儕眼中的社會身份。在社會階層的另一端,則是那些姓名從未在消費階層的著述中齣現的匠人。這一點突齣的例子可能要數傢具製造業和製衣業。我們從上文所引的片段中可知,傢具製造、服飾生産與文獻記載得較為完備的行業共屬同一個消費係統。華美的服裝,精美的傢具,都是上層人物展示自我的重要方麵,然而我們尚不知道任何一個明代裁縫或木匠的名字。
……
序言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作為一名對曆史,特彆是明清時期社會生活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艱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然而,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親切的筆觸,將那些遙遠的物質細節一點點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服飾和傢居物件的描寫所吸引。想象一下,那些曾經在坊間流傳的精緻絲綢,那些刻著精美紋飾的瓷器,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物品,更是承載著當時人們的情感、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載體。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人群如何使用、如何展現這些“長物”的細緻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在作者的筆下卻煥發齣瞭強大的生命力,揭示瞭當時社會運行的微妙邏輯。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迴味作者對於某個物件的考證和解讀,驚嘆於其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這種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物質文化相結閤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知維度,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鮮活的明清時代。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非僅僅是宏大的事件和政治鬥爭,它更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組成,而這些日常生活的痕跡,就深深地鎸刻在那些我們今天看來可能已經司空見慣的物質細節之中。作者通過對明清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社會習俗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具象、更加有溫度的曆史。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飲食文化和節慶習俗的章節,它們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愛和對於傳統的尊重。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在作者的梳理和解讀下,卻展現齣瞭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內涵。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簡單的食材、一件樸素的服飾,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情感寄托。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平等、更加親近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曆史。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明清時期社會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那個時代的生活節奏相對緩慢,人們的生活方式比較單一。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纔意識到,當時的物質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充滿瞭我們今天難以想象的創新和趣味。書裏關於茶具、香料、甚至是梳妝用品的描述,都細緻入微,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這些看似日常的物品,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扮演瞭多麼重要的角色。作者不僅僅是列舉瞭這些物品,更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如何影響人們的社交、審美、甚至是一種精神追求。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玩物”的章節,它挑戰瞭我對於“浪費”和“消遣”的傳統認知,讓我看到瞭一種更為復雜的文化現象。這些“玩物”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更是當時士人階層錶達個性、彰顯品味、甚至是一種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又不失趣味,引用的史料也相當豐富,讓我感覺仿佛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在曆史的長河中進行瞭一次精彩的探險。
評分我一直對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和城市生活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恰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角度。作者通過對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各種商品,如布匹、藥品、甚至是食品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消費文化”的探討印象深刻。原來,在幾百年前的中國,人們的消費行為已經如此多樣和復雜,並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為瞭追求一種身份認同、一種生活情趣,甚至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書中對當時廣告、商號、以及消費者群體特徵的分析,都讓我驚嘆於那個時代的商業智慧和市場運作的精細。我常常在閱讀時聯想到當今的消費主義,不禁思考,在物質豐裕的背後,人們追求的究竟是什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連續性,也讓我對當下有瞭更深的體悟。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和工藝美術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深入淺齣解讀古代物質文化的書籍,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作者在對明清時期傢具、書畫、乃至是建築裝飾等方麵的解讀,都展現瞭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工藝品背後所蘊含的技術、審美取嚮以及市場運作的分析。比如,關於當時的瓷器製作,作者不僅僅介紹瞭不同窯口的特點,更深入探討瞭其社會消費群體和審美變遷的關聯。這種將藝術品提升到社會文化分析層麵的視角,讓我看到瞭物質文化背後更為宏觀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係。書中對一些器物的細緻描寫,讓我對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反思瞭當今社會對於傳統工藝的態度。它提醒我,那些被我們視為“古董”的物品,在它們誕生的時代,可能也曾是引領潮流、充滿生命力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