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柯律格,高昕丹,陈恒 著
图书标签:
  • 物质文化
  • 社会史
  • 早期现代中国
  • 明清史
  • 社会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人类学
  • 日常生活
  • 消费文化
  • 器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辉博库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615
商品编码:284408754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

:35.0元

作者:(英)柯律格,高昕丹,陈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8051615

字数:2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主要以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一书为例,讨论明代的“多余之物”——绘画、书法、青铜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绅精英所拥有的文玩用品,描述同时代人对它们的看法,并分析了这些物品如何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以什么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关晚明文化消费的经典著作。在从物品视角切入艺术史的同时,作者也跨越学科界限,参照了社会文化理论,和当下对18世纪英国品消费及商品经济增长的讨论,挑战了关于早期现代欧洲与中国的成见,丰富了我们对晚明文化品位与社会生活的认识,也在历史学家、艺术史家、人类学家及各领域的学者之间,搭建起一道桥梁,以大胆而有洞察力的论述引发读者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柯律格,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1974年曾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分别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学士(1977)与博士学位(1983)。曾担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国部研究员兼策展人长达十五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2006年,因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他被提名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经常观照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国际学界的赞誉。

 

文摘


  首先,并不是所有这些工匠的名声,都是在晚明鉴赏文学中上升到显著地位。例如银匠朱碧山活跃于14世纪中叶,初由其同时代的陶宗仪(约1316约1402)记载,而归为朱氏的传世名品,年款也大都与此相符。晚明所列的银匠名录只不过重复了陶宗仪所提到的四家姓名,这说明在此间的两个世纪中,这一行当的其他人物并没有在士绅阶层的意识里留下印记。而且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带有其款署,但从风格上判断不可能作于1580年之前的器物,也在晚明之际的市面上流通。54即便明代晚期银器制造业没有出现更多的名匠,朱碧山的大名也足以提升这一行业的形象。这类核心人物,即其自身就足以代表整个行业的名人,对于任何在士绅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确立地位的手工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必需的部分。
  有些制造形式,主要指竹刻和篆刻(和书法密切相关),其声望已足以吸引士绅参与,所以,连工匠也一道避免了地位低下的耻辱。李流芳,《长物志》卷三(“水石”)的定者,在当时即有竹刻家之名,而无损其在同侪眼中的社会身份。在社会阶层的另一端,则是那些姓名从未在消费阶层的著述中出现的匠人。这一点突出的例子可能要数家具制造业和制衣业。我们从上文所引的片段中可知,家具制造、服饰生产与文献记载得较为完备的行业共属同一个消费系统。华美的服装,精美的家具,都是上层人物展示自我的重要方面,然而我们尚不知道任何一个明代裁缝或木匠的名字。

  ……

序言



《物的轨迹:晚明士人的生活细节与精神世界》 本书并非《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的续篇或姊妹篇,而是另辟蹊径,聚焦于晚明时期士人群体独特的物质生活图景,并试图从中钩沉出他们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世界。我们所探讨的“物”,并非是冷冰冰的器物陈列,而是士人日常生活中与其息息相关的物品,它们承载着主人的品味、志趣、身份认同,甚至映照出时代的风潮与个体的焦虑。 晚明,一个社会转型、经济繁荣、文化勃发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期。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士人阶层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跻身仕途,但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残酷。商品经济的兴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文玩、书籍、茶叶、服饰等商品琳琅满目,极大地满足了士人的消费需求,但也引发了对奢侈之风的担忧与批判。士人的精神世界,在儒家传统的束缚与新思想的冲击下,显得尤为活跃与多元。 《物的轨迹》将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物”的细致考察,展开对晚明士人生活的深度解读。 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文房清玩。 笔墨纸砚,作为士人案头必备之物,其材质、工艺、品牌,无不被视为衡量主人品味的重要标尺。一方精美的歙砚,一管珍贵的紫毫笔,一张质地考究的宣纸,甚至是一个巧夺天工的笔筒,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故事,或折射出主人的文人情怀。此外,印章、镇纸、水盂、笔洗等小物,虽然微小,却同样是士人精神寄托与品格象征的载体。我们将考察这些文房器物的形制演变、材质来源、艺术风格,以及它们在士人社交、创作、甚至权力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次,书籍与阅读将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 晚明是印刷业高度发达的时期,书籍的生产与流通空前活跃,极大地拓展了士人的知识视野。然而,并非所有书籍都受到同等的追捧。我们关注士人购藏、阅读、批校的书籍类型,从中分析他们关注的社会议题、学术旨趣,以及他们对传统经典的重新解读。私人藏书楼的兴建,不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士人精神世界的延伸与展示。通过对藏书目录、跋文、藏书印的分析,我们可以窥探士人的阅读偏好、学术立场,以及他们与知识的深层互动。 再者,茶文化的普及与精致化,也深刻地影响了晚明士人的生活方式。 从饮茶的器具,如紫砂壶、瓷盏,到茶叶的种类、产地,再到品茶的空间,如茶室、庭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讲究。我们试图还原士人品茗时的场景,探讨茶作为一种社交媒介、一种生活情趣,乃至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如何在士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斗茶、茶会等活动,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交流与品格的展示。 同时,服饰与日常穿戴,作为士人身份与品位的最直观体现,也值得深入探究。 晚明时期,士人的服饰风格趋于多样化与个性化。我们关注士人对服饰材质、款式、色彩的选择,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甚至是个人情感。从官袍的规制到文人的便服,从日常的佩饰到节庆的盛装,每一件衣物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信息。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士人居所的布置与园林生活。 雅致的书房、幽静的庭院、别致的斋阁,这些物质空间的设计与陈设,无不凝聚着士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哲学。园林不仅是赏玩之所,更是士人寄情山水、颐养精神的理想境地。对园林景物的选择、布置,以及在园林中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反映了士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更进一步,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描述,而是力图通过“物”的“轨迹”,勾勒出晚明士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这些“物”如何被士人选择、使用、珍藏?它们在士人眼中意味着什么?是身份的象征?是品味的体现?是精神的寄托?还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或超越?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揭示士人在面对社会变迁、权力腐败、个人际遇时的复杂心境——他们的隐逸情结、功名焦虑、仕隐之间的挣扎,以及对真挚情感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侧重于文献学的细读与跨学科的视野。我们将深入挖掘明代笔记、别集、书信、画作、工艺品等一手史料,并借鉴社会史、经济史、艺术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微观的、鲜活的士人生活图景。 《物的轨迹》期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晚明士人的生活现场,透过一件件看似寻常的物品,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物质文化魅力,并从中体悟士人丰富而深沉的精神世界。本书并非对《长物》的重复,而是致力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早期现代中国士人群体鲜为人知的物质生活细节及其背后深刻的精神意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明清时期社会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那个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当时的物质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充满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创新和趣味。书里关于茶具、香料、甚至是梳妆用品的描述,都细致入微,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些看似日常的物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这些物品,更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交、审美、甚至是一种精神追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玩物”的章节,它挑战了我对于“浪费”和“消遣”的传统认知,让我看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文化现象。这些“玩物”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当时士人阶层表达个性、彰显品味、甚至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又不失趣味,引用的史料也相当丰富,让我感觉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探险。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美术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解读古代物质文化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对明清时期家具、书画、乃至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解读,都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工艺品背后所蕴含的技术、审美取向以及市场运作的分析。比如,关于当时的瓷器制作,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不同窑口的特点,更深入探讨了其社会消费群体和审美变迁的关联。这种将艺术品提升到社会文化分析层面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物质文化背后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书中对一些器物的细致描写,让我对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对于传统工艺的态度。它提醒我,那些被我们视为“古董”的物品,在它们诞生的时代,可能也曾是引领潮流、充满生命力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作为一名对历史,特别是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亲切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物质细节一点点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服饰和家居物件的描写所吸引。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坊间流传的精致丝绸,那些刻着精美纹饰的瓷器,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品,更是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情感、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载体。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人群如何使用、如何展现这些“长物”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当时社会运行的微妙逻辑。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作者对于某个物件的考证和解读,惊叹于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这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知维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明清时代。

评分

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和城市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作者通过对当时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如布匹、药品、甚至是食品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消费文化”的探讨印象深刻。原来,在几百年前的中国,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如此多样和复杂,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追求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生活情趣,甚至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书中对当时广告、商号、以及消费者群体特征的分析,都让我惊叹于那个时代的商业智慧和市场运作的精细。我常常在阅读时联想到当今的消费主义,不禁思考,在物质丰裕的背后,人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也让我对当下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的事件和政治斗争,它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组成,而这些日常生活的痕迹,就深深地镌刻在那些我们今天看来可能已经司空见惯的物质细节之中。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具象、更加有温度的历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饮食文化和节庆习俗的章节,它们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传统的尊重。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作者的梳理和解读下,却展现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简单的食材、一件朴素的服饰,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情感寄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等、更加亲近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