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
:35.0元
作者:(英)柯律格,高昕丹,陈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8051615
字数:2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主要以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一书为例,讨论明代的“多余之物”——绘画、书法、青铜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绅精英所拥有的文玩用品,描述同时代人对它们的看法,并分析了这些物品如何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以什么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关晚明文化消费的经典著作。在从物品视角切入艺术史的同时,作者也跨越学科界限,参照了社会文化理论,和当下对18世纪英国品消费及商品经济增长的讨论,挑战了关于早期现代欧洲与中国的成见,丰富了我们对晚明文化品位与社会生活的认识,也在历史学家、艺术史家、人类学家及各领域的学者之间,搭建起一道桥梁,以大胆而有洞察力的论述引发读者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柯律格,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1974年曾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分别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学士(1977)与博士学位(1983)。曾担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国部研究员兼策展人长达十五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2006年,因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他被提名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经常观照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国际学界的赞誉。
文摘
首先,并不是所有这些工匠的名声,都是在晚明鉴赏文学中上升到显著地位。例如银匠朱碧山活跃于14世纪中叶,初由其同时代的陶宗仪(约1316约1402)记载,而归为朱氏的传世名品,年款也大都与此相符。晚明所列的银匠名录只不过重复了陶宗仪所提到的四家姓名,这说明在此间的两个世纪中,这一行当的其他人物并没有在士绅阶层的意识里留下印记。而且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带有其款署,但从风格上判断不可能作于1580年之前的器物,也在晚明之际的市面上流通。54即便明代晚期银器制造业没有出现更多的名匠,朱碧山的大名也足以提升这一行业的形象。这类核心人物,即其自身就足以代表整个行业的名人,对于任何在士绅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确立地位的手工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必需的部分。
有些制造形式,主要指竹刻和篆刻(和书法密切相关),其声望已足以吸引士绅参与,所以,连工匠也一道避免了地位低下的耻辱。李流芳,《长物志》卷三(“水石”)的定者,在当时即有竹刻家之名,而无损其在同侪眼中的社会身份。在社会阶层的另一端,则是那些姓名从未在消费阶层的著述中出现的匠人。这一点突出的例子可能要数家具制造业和制衣业。我们从上文所引的片段中可知,家具制造、服饰生产与文献记载得较为完备的行业共属同一个消费系统。华美的服装,精美的家具,都是上层人物展示自我的重要方面,然而我们尚不知道任何一个明代裁缝或木匠的名字。
……
序言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明清时期社会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那个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当时的物质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充满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创新和趣味。书里关于茶具、香料、甚至是梳妆用品的描述,都细致入微,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些看似日常的物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这些物品,更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交、审美、甚至是一种精神追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玩物”的章节,它挑战了我对于“浪费”和“消遣”的传统认知,让我看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文化现象。这些“玩物”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当时士人阶层表达个性、彰显品味、甚至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又不失趣味,引用的史料也相当丰富,让我感觉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探险。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美术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解读古代物质文化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对明清时期家具、书画、乃至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解读,都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工艺品背后所蕴含的技术、审美取向以及市场运作的分析。比如,关于当时的瓷器制作,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不同窑口的特点,更深入探讨了其社会消费群体和审美变迁的关联。这种将艺术品提升到社会文化分析层面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物质文化背后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书中对一些器物的细致描写,让我对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对于传统工艺的态度。它提醒我,那些被我们视为“古董”的物品,在它们诞生的时代,可能也曾是引领潮流、充满生命力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作为一名对历史,特别是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亲切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物质细节一点点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服饰和家居物件的描写所吸引。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坊间流传的精致丝绸,那些刻着精美纹饰的瓷器,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品,更是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情感、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载体。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人群如何使用、如何展现这些“长物”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当时社会运行的微妙逻辑。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作者对于某个物件的考证和解读,惊叹于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这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知维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明清时代。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和城市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作者通过对当时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如布匹、药品、甚至是食品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消费文化”的探讨印象深刻。原来,在几百年前的中国,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如此多样和复杂,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追求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生活情趣,甚至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书中对当时广告、商号、以及消费者群体特征的分析,都让我惊叹于那个时代的商业智慧和市场运作的精细。我常常在阅读时联想到当今的消费主义,不禁思考,在物质丰裕的背后,人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也让我对当下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的事件和政治斗争,它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组成,而这些日常生活的痕迹,就深深地镌刻在那些我们今天看来可能已经司空见惯的物质细节之中。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具象、更加有温度的历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饮食文化和节庆习俗的章节,它们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传统的尊重。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作者的梳理和解读下,却展现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简单的食材、一件朴素的服饰,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情感寄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等、更加亲近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