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容忍與自由
定價:28.0元
作者:鬍適
齣版社: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39061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他的學識,他的風度,為當時和後世學人景仰,他是民國,也是當今的萬眾偶像。他在五十多年前逝世,如今卻依然有“鬍適熱”現象。提起民國就不會不提起鬍適,提起鬍適就不會不提到自由。鬍適演講通俗易懂,卻思想深刻,飽含深情。聆聽鬍適對自由的理解,你眼前將呈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
內容提要
集學識與風度於一身的鬍適可稱民國時代的萬眾偶像,他一生演講無數,這是他關於“容忍與自由”的演講精選集。這些演講是鬍適一生自由思想的集錄,更是珍貴的曆史資料。書中包括鬍適從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內容涵蓋文化、修身、政治、教育、社會變革等諸多領域,是鬍適思想精髓與真情實感的集閤。 50多年前鬍適逝世,如今“鬍適熱”成為一種現象。即使相隔百年,人們還可以聽到那震撼心靈的聲音,重讀鬍適,人們保持著對自由的嚮往。這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給21世紀中國的新一輪啓濛。我們需要尋找價值,不再被濛蔽雙眼。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想有益於社會,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這是鬍適給予現代年輕人的啓迪。 |
目錄
作者介紹
鬍適(1891-1962) 字適之,安徽績溪人,20 世紀中國的學者、思想傢、教育傢。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領域皆有建樹。 童年在傢鄉接受私塾教育,14 歲到上海求學,開始接觸新思想。20 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生,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農科,後改讀文科。25 歲時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傢杜威。1917 年迴國,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同年,他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後曆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要職。1962年2 月24 日,鬍適因心髒病猝發逝世於颱灣,享年72 歲。 鬍適和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是拉開現代中國文明與進步、民主、自由幕布的先哲。 |
文摘
自由主義
孫中山先生曾引一句外國成語:“社會主義有五十七種,不知哪一種是真的。”其實“自由主義”也可以有種種說法,人人都可以說他的說法是真的,今天我說的“自由主義”,當然隻是我的看法,請大傢指教。
自由主義淺顯的意思是強調的尊重自由,現在有些人否認自由的價值,同時又自稱是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裏沒有自由,那就好像“長阪坡”裏沒有趙子龍,“空城計”裏沒有諸葛亮,總有點叫不順口罷!據我的拙見,自由主義就是人類曆史上那個提倡自由,崇拜自由,爭取自由,充實並推廣自由的大運動。“自由”在中國古文裏的意思是“由於自己”,就是不由於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歐洲文字裏,“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從外力裁製之下解放齣來,纔能“自己作主”。在中國古代思想裏,“自由”就等於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自由”是“由於自己”,都有不由於外力拘束的意思。陶淵明的詩:“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這裏“自然”二字可以說是完全同“自由”一樣。王安石的詩:“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這就是說,這片瓦的行動是被風吹動的,不是由於自己的力量。
中國古人太看重“自由”“自然”的“自”字,所以往往看輕外麵的拘束力量,也許是故意看不起外麵的壓迫,故意迴嚮自己內心去求安慰,求自由。這種迴嚮自己求內心的自由,有幾種方式,一種是隱遁的生活——逃避外力的壓迫,一種是夢想神仙的生活——行動自由,變化自由——正如莊子說,列子禦風而行,還是“有待”,“有待”還不是真自由,高的生活是事人無待於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西天淨土,都含有由自己內心去尋求高的自由的意義。我們現在講的“自由”,不是那種內心境界,我們現在說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壓迫的權利,是在某一方麵的生活不受外力限製束縛的權利。在宗教信仰方麵不受外力限製,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思想方麵就是思想自由,在著作齣版方麵,就是言論自由,齣版自由。這些自由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是一些先進民族用長期的奮鬥努力爭齣來的。人類曆史上那個自由主義大運動實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宗教信仰自由隻是解除某個宗教的束縛,思想自由隻是解除某派正統思想的束縛。在這些方麵——在信仰與思想的方麵,東方曆史上也有很大膽的批評者與反抗者。從墨翟、楊硃,到桓譚、王充,從範縝、傅奕、韓愈,到李贄、顔元、李塨,都可以說是為信仰思想自由奮鬥的東方豪傑之士,很可以同他們的許多西方同誌齊名比美,我們中國曆史上雖然沒有抬齣“爭自由”的大旗子來做宗教運動,思想運動,或政治運動,但中國思想史與社會政治史的每一個時代都可以說含有爭取某種解放的意義。
我們的思想史的個開山時代,就是春鞦戰國時代——就有爭取思想自由的意義。古代思想的位大師,就是一位大膽批評的人。他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同時的鄧析是批評而被殺的。另一位更的人就是孔子,他也是一位偏嚮左的“中間派”,他對於當時的宗教與政治,都有大膽的批評,他的大膽的思想是在教育方麵:有教無類,“類”是門類,是階級民族,“有教無類”,是說:“有瞭教育,就沒有階級民族瞭。”從孔子打開瞭自由思想的風氣,二韆多年的中國思想史、宗教史,時時有爭自由的急先鋒,有時還有犧牲生命的殉道者。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說是全世界的自由主義的早一個倡導者。孟子提齣的“大丈夫”是“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是中國經典裏自由主義的理想人物。在二韆多年曆史上,每到瞭宗教與思想走進瞭太黑暗的時代,總有大思想傢起來奮鬥,批評,改革。
漢朝的儒教太黑暗瞭,就有桓譚、王充、張衡起來,做大膽的批評。後來佛教勢力太大瞭,就有齊梁之間的範縝,唐朝初年的傅奕,唐朝後期的韓愈齣來,大膽的批評佛教,攻擊那在當時氣焰熏天的佛教。大傢都還記得韓愈攻擊佛教的結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韆。”佛教衰落之後,在理學極盛時代,也曾有多少次批評正統思想或反抗正統思想的運動。王陽明的運動就是反抗硃子的正統思想的。李卓吾是為瞭反抗一切正宗而捕下獄,他在監獄裏自殺的,他死在北京,葬在通州,這個七十六歲的殉道者的墳墓,至今存在,他的書經過多少次禁止,但至今還是很流行的。北方的顔李學派,也是反對正統的程硃思想的,當時,這個瞭不得的學派很受正統思想的壓迫,甚至於不能公開的傳授。這三百年的漢學運動,也是一種爭取宗教自由思想自由的運動。漢學是抬齣漢朝的書做招牌,來掩護一個批評宋學的大運動。這就等於歐洲人抬齣來反對教會的。但是東方自由主義運動始終沒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終沒有走上建設民主政治的路子。西方的自由主義絕大貢獻正在這一點,他們覺悟到隻有民主的政治方纔能夠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義的政治意義是強調擁護民主。一個國傢的統治權必須放在多數人民手裏,近代民主政治製度是盎格魯—撒剋遜民族的貢獻居多,代議製度是英國人的貢獻,成文而可以修改的憲法是英美人的創製,無記名投票是澳洲人的發明,這就是政治的自由主義應該包含的意義。
我們古代也曾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為邦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主思想。我們也曾在兩韆年前就廢除瞭封建製度,做到瞭大一統的國傢,在這個大一統的帝國裏,我們也曾建立一種全世界久的文官考試製度,使全國纔智之士有參加的平等製度。但我們始終沒有法可以解決君主的問題,始終沒有建立一個製度來限製君主的大權,世界隻有盎格魯—撒剋遜民族在七百年中逐漸發展齣好幾種民主政治的方式與製度,這些製度可以用在小國,也可以用在大國。(1)代議政治,起源很早,但史傢指1295年為正式起始。(2)成文憲,早的1215年的大憲章,近代的是美國憲法(1789)。(3)無記名投票(預備選舉票,票上印各黨候選人的姓名,選民秘密填記)是1856年South Australia早采用的。
……
序言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原以為“自由”和“容忍”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巧妙地將它們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他深刻地闡釋瞭,真正的自由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而容忍,也不是簡單的妥協或退讓,而是對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個性的包容與尊重,是一種認識到個體差異和多樣性價值的智慧。作者的筆觸,時而激昂,時而深沉,他對那些為自由和容忍而鬥爭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寫,充滿瞭敬意和深情。讀到那些為瞭捍衛真理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先驅者的故事,我感到熱血沸騰,也深思著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是否依然需要這份勇氣和擔當。這本書讓我明白,追求自由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去實踐,去捍衛。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輕鬆”卻又“沉重”的書。輕鬆,是因為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自然,讀起來毫不費力,很多時候甚至會讓人會心一笑。他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例子,將復雜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而沉重,則是因為書中所探討的議題,都觸及到瞭人類社會發展中最核心的價值。作者對“自由”的定義,不隻是政治上的自由,更是思想上、文化上的自由,是一種個體生命尊嚴的保障。他深入淺齣地分析瞭限製自由的各種因素,並呼籲我們要警惕那些無形中的束縛。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自由並非理所當然,它需要我們去爭取,去維護,去不斷地反思和完善。它提醒著我們,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評分這本書是一次關於“可能”的探討。作者通過大量的引證和論述,展現瞭在“容忍”的環境下,思想和文化的“自由”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以及這種自由又如何反哺社會,帶來更廣泛的可能性。我特彆喜歡他對不同文化交流和融閤的論述,他認為,正是因為有瞭容忍,不同文明纔能在交流中碰撞齣火花,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而對個人而言,自由的生長離不開一個包容的環境,在那裏,個體的獨特纔能得到尊重和發揮。書中的一些觀點,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但一旦被作者點撥,便豁然開朗。它讓我看到,一個真正開放、包容的社會,纔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創造力的社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理論上的探討,更是一種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和鼓舞。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位智者的“對話”。作者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艱深的術語,卻字字珠璣,直抵人心。我最欣賞的是他對“獨立思考”的強調。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泛濫、觀點眾多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作者通過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生動地展現瞭獨立思考的價值,以及那些盲從和僵化思想帶來的危害。他鼓勵讀者要敢於質疑,敢於挑戰權威,要去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這種精神,在教育、社會以及個人成長的方方麵麵都具有指導意義。每一次閱讀,我都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和洞察,他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引導著我去探索更廣闊的思想空間。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容忍與自由》,這兩個詞語組閤在一起,似乎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思考,一種對社會進步與個體價值的探索。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會用大量的理論和曆史史實來論證作者的觀點。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發現這本書遠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溫情和富有啓發性。作者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來。他通過一些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勾勒齣瞭“容忍”與“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文化現象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他能從錶象之下挖掘齣深層的意義,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比如,他談到對不同生活方式的接納,以及為何要尊重那些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這些內容,對於身處信息爆炸時代、觀點日益極化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仍然忍不住去迴味,去思考,甚至去踐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