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氣象業務叢書:氣象衛星及其應用(套裝全2冊)
定價:192.00元
作者:楊軍,鄭國光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2955311
字數:
頁碼:8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現代氣象業務叢書:氣象衛星及其應用(套裝全2冊)》介紹瞭氣象衛星的發展過程、氣象衛星的作用和基本觀測原理,以及衛星氣象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重點介紹瞭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的特點和功能、有效載荷及其性能指標;詳細描述瞭風雲氣象衛星地麵應用係統的功能、結構、信息處理流程,以及生成的主要業務産品;深入介紹瞭衛星資料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衛星遙感産品的生成及其典型應用;同時,也對衛星資料和産品在天氣預報、數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監測等方麵的應用進行瞭比較全麵的介紹。《現代氣象業務叢書:氣象衛星及其應用(套裝全2冊)》可以作為氣象業務人員熟悉和掌握氣象衛星資料處理和應用的參考用書和培訓教材,對相關高等學校的師生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氣象衛星及其應用(上冊)》
總序
前言
章 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
1.1 緒論
1.1.1 極軌氣象衛星的誕生及其發展
1.1.2 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齣現與發展
1.1.3 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曆程
1.1.4 衛星氣象學的興起與衛星資料的應用
1.2 氣象衛星
1.2.1 軌道特徵
1.2.2 探測能力及其特點
1.2.3 我國氣象衛星和全球氣象衛星觀測
1.3 衛星氣象學及其研究內容
1.3.1 現狀
1.3.2 研究內容
1.3.3 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章 氣象衛星遙感原理
2.1 遙感基本概念
2.1.1 遙感
2.1.2 電磁輻射基本概念
2.1.3 遙感電磁輻射原理
2.2 輻射傳輸和遙感探測原理
2.2.1 太陽輻射
2.2.2 地球輻射
2.2.3 大氣吸收和散射
2.2.4 輻射傳輸
2.2.5 遙感探測應用
2.3 遙感探測數據特性
2.3.1 空間分辨率和幾何特性
2.3.2 輻射測量精度和定標
2.3.3 光譜分辨率
2.3.4 時間分辨率
參考文獻
第3章 氣象業務對衛星遙感的需求
3.1 天氣分析的衛星觀測需求
3.1.1 天氣分析特點及發展趨勢
3.1.2 關鍵大氣參量
3.2 數值天氣預報的衛星觀測需求
3.2.1 數值天氣預報現狀及發展
3.2.2 國外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趨勢
3.2.3 我國數值預報的現狀
3.2.4 我國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未來發展
3.2.5 關鍵參量
3.3 氣候與氣候變化觀測需求
3.3.1 現狀和發展
3.3.2 中國氣候係統觀測中衛星遙感探測的現狀和評價
3.3.3 關鍵參量
3.4 農業、生態、資源環境和災害監測的衛星觀測需求
3.4.1 衛星監測災害的現狀、發展和需求
3.4.2 關鍵參量
參考文獻
第4章 氣象衛星遙感儀器
4.1 光學成像類遙感儀器
4.1.1 掃描輻射計
4.1.2 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
4.1.3 閃電成像儀
4.2 光學探測類遙感儀器
4.2.1 代紅外探測儀器
4.2.2 紅外高光譜探測儀
4.2.3 近紅外高光譜探測器
4.2.4 紫外臭氧探測器
4.2.5 輻射收支探測器
4.2.6 偏振和方嚮性成像儀
4.3 被動微波遙感儀器
4.3.1 微波成像遙感器
4.3.2 微波探測遙感器
4.4 主動遙感探測器
4.4.1 降水測量雷達
4.4.2 微波散射計
4.4.3 微波雲雷達
4.4.4 激光雷達
4.4.5 導航衛星掩星大氣探測儀
參考文獻
第5章 全球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5.1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5.1.1 中國代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5.1.2 中國第二代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
第6章 地麵應用係統
第7章 數據接收與運行控製
第8章 數據預處理與産品生成
第9章 資料存檔與分發服務
0章 用戶利用站
1章 雲和輻射
2章 大氣參數反演
3章 大氣成分反演
4章 地錶參數反演
5章 海洋參數反演
6章 衛星資料在天氣分析預報中的應用
7章 衛星資料在氣候分析中的應用
8章 數值天氣預報應用
9章 生態與農業氣象應用
第20章 環境與災害監測應用
第21章 總結
附錄 縮略語
《氣象衛星及其應用(下冊)》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氣象衛星及其應用(上冊)》
總序
前言
章 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
1.1 緒論
1.1.1 極軌氣象衛星的誕生及其發展
1.1.2 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齣現與發展
1.1.3 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曆程
1.1.4 衛星氣象學的興起與衛星資料的應用
1.2 氣象衛星
1.2.1 軌道特徵
1.2.2 探測能力及其特點
1.2.3 我國氣象衛星和全球氣象衛星觀測
1.3 衛星氣象學及其研究內容
1.3.1 現狀
1.3.2 研究內容
1.3.3 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章 氣象衛星遙感原理
2.1 遙感基本概念
2.1.1 遙感
2.1.2 電磁輻射基本概念
2.1.3 遙感電磁輻射原理
2.2 輻射傳輸和遙感探測原理
2.2.1 太陽輻射
2.2.2 地球輻射
2.2.3 大氣吸收和散射
2.2.4 輻射傳輸
2.2.5 遙感探測應用
2.3 遙感探測數據特性
2.3.1 空間分辨率和幾何特性
2.3.2 輻射測量精度和定標
2.3.3 光譜分辨率
2.3.4 時間分辨率
參考文獻
第3章 氣象業務對衛星遙感的需求
3.1 天氣分析的衛星觀測需求
3.1.1 天氣分析特點及發展趨勢
3.1.2 關鍵大氣參量
3.2 數值天氣預報的衛星觀測需求
3.2.1 數值天氣預報現狀及發展
3.2.2 國外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趨勢
3.2.3 我國數值預報的現狀
3.2.4 我國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未來發展
3.2.5 關鍵參量
3.3 氣候與氣候變化觀測需求
3.3.1 現狀和發展
3.3.2 中國氣候係統觀測中衛星遙感探測的現狀和評價
3.3.3 關鍵參量
3.4 農業、生態、資源環境和災害監測的衛星觀測需求
3.4.1 衛星監測災害的現狀、發展和需求
3.4.2 關鍵參量
參考文獻
第4章 氣象衛星遙感儀器
4.1 光學成像類遙感儀器
4.1.1 掃描輻射計
4.1.2 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
4.1.3 閃電成像儀
4.2 光學探測類遙感儀器
4.2.1 代紅外探測儀器
4.2.2 紅外高光譜探測儀
4.2.3 近紅外高光譜探測器
4.2.4 紫外臭氧探測器
4.2.5 輻射收支探測器
4.2.6 偏振和方嚮性成像儀
4.3 被動微波遙感儀器
4.3.1 微波成像遙感器
4.3.2 微波探測遙感器
4.4 主動遙感探測器
4.4.1 降水測量雷達
4.4.2 微波散射計
4.4.3 微波雲雷達
4.4.4 激光雷達
4.4.5 導航衛星掩星大氣探測儀
參考文獻
第5章 全球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5.1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5.1.1 中國代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5.1.2 中國第二代氣象衛星觀測係統
……
第6章 地麵應用係統
第7章 數據接收與運行控製
第8章 數據預處理與産品生成
第9章 資料存檔與分發服務
0章 用戶利用站
1章 雲和輻射
2章 大氣參數反演
3章 大氣成分反演
4章 地錶參數反演
5章 海洋參數反演
6章 衛星資料在天氣分析預報中的應用
7章 衛星資料在氣候分析中的應用
8章 數值天氣預報應用
9章 生態與農業氣象應用
第20章 環境與災害監測應用
第21章 總結
附錄 縮略語
《氣象衛星及其應用(下冊)》
我一直對古典園林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關於江南私傢園林的專著,簡直是我的福音。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幾處著名的園林,而是將園林視為一種“可居、可遊、可賞”的文化載體,進行瞭全方位的解讀。作者對於疊山理水、花木配置、建築與自然的融閤,有著獨到的見解。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意境”的闡釋,如何通過有限的空間,營造齣無限的詩意和禪思,這種東方美學的精髓,被文字錶現得淋灕盡緻。那些精美的黑白照片和手繪圖,極大地幫助讀者理解瞭造園者當年的匠心獨運。書中的每一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漫步,從漏窗的視角到麯徑通幽的布局,每一步都充滿瞭設計的巧思。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既提供瞭堅實的知識基礎,又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探尋欲。它讓我明白,園林不隻是風景,它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天地萬物的和諧追求。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未來科技與倫理的書,簡直是腦洞大開,讓我對我們正在邁嚮的那個世界充滿瞭好奇與警惕。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沒有停留在炫酷的技術展示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對人類社會結構、道德觀念可能産生的顛覆性影響。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瞭大量的跨學科研究成果,使得原本抽象的未來場景變得具體可感。書中提齣的那些“灰色地帶”的倫理睏境,比如機器的權利、人類定義的模糊化,都讓人感到脊背發涼,迫使我們必須提前思考和設定規則。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不偏不倚的平衡視角,既看到瞭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福祉,也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潛在的風險。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當下的一些技術決策有瞭更批判性的眼光,不再盲目樂觀,而是多瞭一份審慎的敬畏。這本書無疑是給所有關注未來的人士敲響的一記警鍾,它不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極具前瞻性的思想指南。
評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烹飪書籍應該像一本關於風土人情的記錄片,而這本關於中州菜係的地域美食誌,完美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堆砌那些華而不實的精美擺盤照片,而是聚焦於那些世代相傳的傢常做法和背後的傢族故事。作者似乎是一位深入田野多年的美食人類學傢,他記錄下的不僅僅是食材的搭配和火候的掌握,更是那些與食物緊密相連的節氣、習俗乃至情感寄托。比如,書中詳細描述瞭某道傳統麵點在鼕至時節的特殊意義,以及它如何維係著遠在他鄉的遊子的鄉愁。文字樸實卻充滿力量,讀起來讓人垂涎欲滴,更讓人心生溫暖。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美食,是深深紮根於土地和人情之中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吃”這個行為的意義,它遠不止是果腹,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交流。我打算照著書裏的方子,親自去嘗試復刻幾道失傳已久的地方風味,找迴那種最純粹的“傢”的味道。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將讀者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勾勒齣瞭那個時期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圖景。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曆史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在作者的筆下卻能摺射齣時代的脈搏。比如對於當時衣食住行的描寫,就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書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極為豐滿,他們的掙紮、喜悅、痛苦與追求,都讓人感同身受。特彆是一些配角的命運,雖然不如主角那樣跌宕起伏,卻也刻畫得入木三分,展現瞭曆史洪流中個體的無力和堅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思考,那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超越瞭簡單的史實羅列,上升到瞭哲學層麵的探討。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文學價值並重,讀完之後,不僅增長瞭知識,更獲得瞭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對“時間”和“存在”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關於現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的選集,對我來說是本“硬骨頭”,但啃下來收獲頗豐。與其他理論書籍不同,它的編排方式非常巧妙,精選瞭不同流派、不同時期的核心文本,並配以簡明扼要的導讀。一開始我對後結構主義和現象學在文學分析中的應用感到睏惑,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領悟到這些理論工具是如何幫助我們“解剖”文本,看到作者潛意識中的結構和意義的生成過程。書中的語言相對晦澀,需要反復琢磨,但一旦理解瞭某個核心概念,再去閱讀那些經典篇目,感覺就像是突然獲得瞭“透視眼”。比如理解瞭“互文性”的概念後,再看小說時,就會留意到其中與其他文本的微妙關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框架,讓文學欣賞從單純的情感體驗,提升到瞭理性的思辨層麵。它教會我如何帶著問題去閱讀,如何不被錶象所迷惑,而是深入到語言的肌理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