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鄱阳湖湿地植物 | 作者 | 葛刚,陈少风 |
| 定价 | 12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46138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501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鄱阳湖是中国大的淡水湖泊,为国际重要湿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鄱阳湖湿地植物》作者在多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前人的资料调查,以鄱阳湖湖盆区(不包括湖中岛屿,但包括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的高滩地和圩堤)为调查地域范围,共记述了生长于鄱阳湖的野生维管植物90个科,274个属,470个种(含种以下单位)。《鄱阳湖湿地植物》为便于读者对植物的识别,对每种植物都有文字描述,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几乎每种植物都配有图,部分物种还附有照片。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鄱阳湖湿地植物》可供从事湿地研究尤其是对鄱阳湖研究、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的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学生使用。 |
| 文摘 | |
|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水韭科Iso?taceae 1.1中华水韭Iso?tes sinensis Palmer(图1) 别名:华水韭 形态特征:多年生沼生植物,植株高15~30cm?根状茎短,肉质块状,略呈3浅裂,裂沟具多数二叉分歧的根托,根托上生出许多须根;向上生叶?叶线形,向轴覆瓦状丛生,基部略膨大呈膜质鞘状,腹部凹入,其上有心形渐尖的叶舌?孢子囊异型,生于叶基部凹穴处?孢子囊椭圆形,具膜质盖;大孢子囊内有少数粒状大孢子;小孢子囊内有粉末状小孢子? 生境与分布:主要生在沼泽?水沟?浅水池塘边和湖边淤泥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沙湖水沟中有分布? 用途:本种为我国特有的濒危水生蕨类植物,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 木贼科Equisetaceae 分属检索表 1.地上茎软草质,侧枝密而轮生;鞘齿厚革质,宿存;孢子叶穗钝头---问荆属Equisetum Linn. 1.地上茎坚硬,无分枝或有少数不规则的分枝;鞘齿薄膜质,逐渐脱落;孢子叶穗尖头----2.木贼属Hippochaete Milde 1问荆属Equisetum Linn. 1.1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inn.(图2) 形态特征:中小型植物?根茎长而横走;地上茎直立,二型;能育茎春季先萌发,无叶绿素,淡褐色,肉质,不分枝,脊不明显,鞘筒栗棕色或淡黄色;茎后萌发,有棱6~12条,节间中空?叶狭小,下部连成鞘筒状,上部彼此分离为鞘齿,鞘齿披针形,边缘膜质,宿存?孢子叶穗顶生,钝头;孢子叶六角形,盾状着生,腹面有6~8个孢子囊,孢子囊长圆形,孢子球形? 生境与分布:生于荒野草丛或潮湿的溪边?分布于西南?西北?华北,向西到西藏?广布于北温带?湖区分布于防洪堤石缝中? 用途:全草供药用? 2木贼属Hippochaete Milde 2.1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 (Desf.) Boerner(图3) 别名:土麻黄 形态特征:中小型植物?根茎横走;地上茎一型,直立,基部分枝成丛秆;节间明显,中空,表面粗糙,有棱脊6~20条?叶退化成为鞘片,轮生节上,彼此联合成鞘筒;鞘片则互相分离为鞘齿,鞘齿短三角形?孢子叶穗生于枝,笔头状圆柱形,有小尖突,无柄;孢子叶为盾状六角形,腹面边缘着生5~8个长圆形的孢子囊;孢子球形? 生境与分布:广泛分布于各地,喜近水,常为农田杂草?湖区分布于圩堤石缝中?岛屿荒地上? 用途:全草供药用?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1海金沙属Lygodium Sw. 1.1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图4) 别名:蛤蟆藤 形态特征:攀援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有毛而无鳞片?叶三回羽状;羽片多数,二型,对生于叶轴的短枝上,枝有1个被黄色柔毛的休眠芽;羽片三角形,长宽几相等,小羽片2~4对,互生,卵圆形;末回小羽片通常掌状3裂,裂片短而宽,中裂比较长,边缘有不整齐的浅锯齿;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较羽片稍小,裂片略变狭;边缘疏生流苏状孢子囊穗,囊穗长2~4mm,宽1~1.5mm,暗褐色?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丛?田头地角或旷野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北达秦岭南坡?湖区分布于岛屿高滩地及圩堤向草洲过渡的地段,偶见于芦苇丛中? 用途:全草或孢子入药,有清热解毒?利胆消肿的功能;亦可种植作观赏? 蕨科Pteridiaceae 1蕨属Pteridium Scop. 1.1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 ex Heller(图5) 别名:蕨菜 形态特征:植株高达1.2m?根状茎长而横走,黑褐色,密被深棕色柔毛?叶远生,柄长20~80cm,褐棕色或深禾秆色;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复叶;羽片4~6对,对生或近对生,基部一对大;叶脉密集,仅下面明显;叶干后近革质,上面无毛,下面近光滑或偶有疏毛?孢子囊群线形,沿叶缘着生,连续或间断;囊群盖呈线形?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阳坡或林缘阳光充足之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湖区主要分布于岛屿近洲滩的坡地上? 用途:根状茎富含淀粉,可提取蕨粉供食用;嫩叶可作蔬菜,称蕨菜;全草入药,有利尿,解热功效,又可作驱虫剂?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1凤尾蕨属Pteris Linn. 1.1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 Poir.(图6) 别名:凤尾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状茎粗短而直立,先端生黑褐色鳞片?叶多数,密而簇生,二型,无毛;叶柄长15~25cm,灰棕色或禾秆色,光滑;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0~40cm,宽15~20cm,一回羽状,羽片通常3对,对生,能育叶有较长的柄,叶片卵形,羽片4~6对,狭线形,长10~15cm,宽4~7mm,全缘,下部羽片常分叉;主脉两面均隆起,禾秆色,侧脉稀?孢子囊群线形,沿叶缘延伸,仅羽片先端;囊群盖线形,膜质,浅棕色,全缘?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阴湿岩壁?墙脚?井边?沟边或灌丛下?广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区?湖区墙缝及路边石缝中常见? 用途: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止血?止痢? 水蕨科Parkeriaceae(Ceratopteridaceae) 1水蕨属Ceratopteris Brongn. 分种检索表 1.根着生泥中,挺水或湿生,叶柄和叶轴不显著膨胀;营养叶为羽状复叶---2. 水蕨C. thalictroides (L.) Brongn. 1.根垂没水中,全株漂浮于水面,叶柄和叶轴显著膨胀;营养叶为羽状分裂-----1. 粗梗水蕨C. pterioides (Hook.) Hieron. 1.1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oides (Hook.) Hieron.(图7) 图7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oides (Hook.) Hieron. 别名:水松草 形态特征:通常漂浮,植株高20~30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簇生,二型;叶柄常膨大成圆形;叶为单叶,叶片阔三角形,深裂,裂片宽带状;能育叶为羽状复叶,2~4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边缘薄而透明,狭长线形,渐尖头,长2~7cm,宽约2mm?孢子囊沿能育叶裂片主脉两侧的网眼着生,幼时为反卷的叶缘所覆盖;孢子大,四面体形,具明显肋条状纹饰? 生境与分布:常浮生于湖沼?池塘?河沟?水田的淤泥中,漂浮于菰(Zizania latifolia)和莲(Nelumbo nucifera)等水生植物群落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湖区偶见? 用途:全株供药用,有消炎?解毒的功能;嫩叶可作蔬菜和饲料?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 1.2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inn.) Brongn.(图8) 形态特征:一年生水生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以一簇粗根着生于淤泥?叶二型,簇生?叶直立或幼时漂浮,叶片狭长圆形,长10~30cm,宽5~15cm;叶柄长8~40cm;叶为羽状复叶,羽片5~8对,互生,各裂片又二至四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能育叶全形为矩圆形至卵状三角形,叶柄一般略长于叶叶柄,叶片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线形,渐尖头,角果状,长可达1.5~4cm,宽不超过2mm;叶脉网状?孢子囊圆形而大,无柄,沿能育叶的裂片主脉疏生,幼时为连续不断的反卷叶缘所覆盖,成熟后多少张开,露出孢子囊?孢子四面体形,不具周壁,外壁很厚,分内外层,外层具肋条状纹饰? 生境与分布:生于池沼?水田或水沟的淤泥中,有时漂浮于深水面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台湾等省区有分布?湖区分布于白沙湖小水体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 用途:本种可供药用,茎叶入药可治胎毒,消痰积;嫩叶可作蔬菜? 1苹属Marsilea Linn. 1.1苹Marsilea quadrifolia Linn.(图9) 别名:田字苹?四叶苹 形态特征:浅水生植物,植株高5~20cm?根状茎细长,横走,有分枝,茎节远离,向上发出一至数枚叶子?叶柄长5~20cm,基部生鳞毛;叶片由4片小叶组成,呈十字形;小叶倒三角形,长宽各1~2.5cm,外缘半圆形,基部楔形,全缘,幼时被毛,后脱落?叶脉从小叶基部呈放射状分叉,组成狭长网眼,伸向叶边,无内藏小脉?孢子果双生或单生于短梗上,短梗着生于叶柄基部或近叶柄基部的根状……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宁静的蓝色调和细致的插图,一下子就将读者的心绪带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充满生机的湖泊湿地。我原本对这类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过于晦涩和专业化,但翻开扉页后,我发现这套书的编排方式极其巧妙。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的桥梁。作者在叙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时,并没有堆砌冷冰冰的拉丁文名称,而是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季节更迭中,那些水生和半水生植物如何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比如对芦苇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效率的分析,竟然能被描述得如此富有画面感,仿佛能闻到清晨水汽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将这些植物与当地的渔猎文化、传统医药以及民间信仰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植物图鉴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绝不是一本仅仅停留在标本记录层面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生态系统生命史的史诗,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洗涤。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业界的一个标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一本好书,从手感、纸张的触感,到色彩的还原度,都至关重要。这本画册级别的书籍,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哑光的铜版纸,既能保证彩图的色彩饱和度,又避免了普通光面纸那种反光的刺眼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舒适。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植物的微距摄影,简直是艺术品。它们捕捉到了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细微结构:叶片上的绒毛、花朵中心的雄蕊排布、甚至是水下根系的复杂网络,都展现得纤毫毕现。很多植物细节,我过去在野外观察时因为工具或光线限制而未能察觉,通过这些高清的图片得以清晰呈现。这对于植物形态学的学习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成功地将“图鉴”的功能提升到了“视觉科学文献”的层面,每一张图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策划和布光,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安排得极其清晰,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准。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植物的科属进行排列,而是采用了更具生态学意义的分类方式——根据植物在湿地中的垂直分布带和水淹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区域。从深水沉水植物群落,过渡到漂浮植物带,再到沼泽草甸和旱生过渡区。这种空间上的推进,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的空间认知和理解。更贴心的是,每个物种的介绍页面,都包含了一个简短的“辨识要点速查表”,用粗体字突出了最容易混淆的特征,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大大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此外,书后附带的术语索引和关键术语的跨页对照表,显示了编撰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比不同区域的物种差异,这种对比学习的方法,远比死记硬背要高效得多。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杰出著作,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普及与学术的严谨并行不悖。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一直关注湿地生态恢复的议题,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侧重宏观的环境政策,要么就陷在微观的分子生物学细节中难以自拔。然而,这本著作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详尽地解析了鄱阳湖区域特有的水文条件——季节性的洪水与枯水期交替——是如何塑造了现存的优势植物种群结构的。尤其在论述入侵物种对本地植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那一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冷静和客观,既没有采取危言耸听的态度,也没有轻描淡写地放过潜在的危机。他提供了大量基于长期观测的数据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生境梯度下,本土物种的适应性策略与外来物种的竞争优势。我特别欣赏它对“生态位”概念的阐释,运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让一个原本很抽象的生态学理论变得可视化。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件事有了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口号层面。
评分对于一个在城市里长大,对自然只有模糊印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沉浸式的“在场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阅读时想象出那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书中穿插的几篇作者的田野考察笔记,记录了清晨雾气弥漫在水面,只有鸟鸣声打破宁静的场景,那种氛围感立刻就被捕捉到了。他没有仅仅关注植物本身,而是将植物置于它们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之中,详细描述了水鸟与特定水生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以及昆虫授粉的复杂链条。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将自然界拆解成孤立部分的倾向。读到关于某个濒危水草如何依赖某种特定的蜉蝣幼虫完成生命周期时,我深切体会到生态链条的精妙与脆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谈论的“湿地保护”,绝不只是保护几片植物,而是维护一个相互依存、精密运行的生命共同体。它让我对家乡那片水域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