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散射已成为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材料性质的关 键技术。其独特性在于热中子的波长和能量分别与凝 聚态物质中的原子间距和激发能量相当;因此,中子 散射技术可直接用于研究材料的静态性质以及动力学 性质。此外,中子有磁矩,在磁性研究方面具有独特 的优势。
艾伯特·富勒、乔艾尔·美卓、蒂埃里·斯卓斯 著的《中子散射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精)》介绍了 中子散射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实验仪器,讲述了凝聚态 物理中*重要的一些物理现象及材料性质,并以典型 的中子散射实验为例,着重阐释了如何从实验测量中 提取并分析相关的重要信息。
第1章 绪论
1.1 为何用中子散射?
1.2 中子的基本性质
第2章 中子散射的基本原理
2.1 中子散射实验的目的
2.2 中子散射截面
2.3 关联函数
2.4 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
2.5 细致平衡原理
2.6 磁散射
2.7 极化中子
2.8 动力学中子散射
2.9 扩展阅读
第3章 仪器
3.1 中子源
3.1.1 中子源的历史演变
3.1.2 中子源的实际需求
3.1.3 裂变源
3.1.4 散裂源
3.1.5 中子的慢化
3.2 仪器部件
3.2.1 束流管道与静态准直器
3.2.2 中子导管
3.2.3 飞行时间单色器
3.2.4 单色器(分析器)晶体
3.2.5 中子束流过滤器
3.2.6 自旋极化器(自旋分析器)
3.2.7 引导场和自旋翻转器
3.2.8 探测器
3.3 中子散射谱仪
3.3.1 绪论
3.3.2 粉末衍射谱仪
3.3.3 单晶衍射谱仪
3.3.4 小角散射谱仪
3.3.5 反射谱仪
3.3.6 飞行时间谱仪
3.3.7 三轴谱仪
3.3.8 背散射谱仪
3.3.9 自旋回波谱仪
3.4 样品环境
3.4.1 温度
3.4.2 磁场
3.4.3 压力
3.5 扩展阅读
第4章 结构测定
4.1 截面
4.2 结构因子的实例
4.3 多晶材料
4.4 单晶
4.4.1 旋转晶体法
4.4.2 劳厄法
4.5 消光和吸收
4.6 残余应力的表征
4.7 扩展阅读
4.8 习题
4.9 答案
第5章 晶格动力学
5.1 单声子散射截面
5.2 声子色散关系和声子极化矢量
5.2.1 单原子线性链
5.2.2 一维双原子线性链
5.2.3 实验
5.3 非相干散射:声子态密度
5.4 多声子过程:相干散射
5.5 扩展阅读
5.6 习题
5.7 答案
第6章 液体及非晶材料
6.1 绪论
6.2 静态结构因子
6.3 扩散
6.4 扩展阅读
6.5 习题
6.6 答案
第7章 磁结构
7.1 总截面
7.2 顺磁体
7.3 铁磁体
7.4 反铁磁体
7.5 螺旋自旋结构(螺旋磁结构)
7.6 磁有序波矢
7.7 零场磁化强度
7.8 自旋密度
7.9 扩展阅读
7.10 习题
7.11 答案
第8章 磁激发
8.1 磁团簇激发
8.1.1 聚体
8.1.2 三聚体
8.1.3 聚体
8.1.4 N聚体
8.2 自旋波
8.2.1 铁磁体
8.2.2 反铁磁体
8.2.3 随机相近似
8.3 孤子
8.4 扩展阅读
8.5 习题
8.6 答案
第9章 晶体场跃迁
9.1 晶体场的基本概念
9.2 f电子体系中的晶体场相互作用
9.3 中子截面
9.4 晶体场劈裂离子的相互作用
9.5 多重态之间的晶体场跃迁
9.6 热力学磁性质的计算
9.7 扩展阅读
9.8 习题
9.9 答案
**0章 相变
10.1 绪论
10.2 结构相变
10.3 冰的相变
10.4 磁相变
10.5 量子相变
10.6 扩展阅读
**1章 超导电性
11.1 绪论
11.2 磁通线晶格
11.3 声子态密度
11.4 声子能量和线宽
11.5 晶体场跃迁的弛豫效应
11.6 高温超导体中的自旋涨落
11.7 扩展阅读
**2章 超流态
12.1 绪论
12.2 液体4He
12.2.1 相图
12.2.2 元激发
12.2.3 凝聚分数
12.2.4 静态结构因子
12.3 液体3He
12.3.1 相图
12.3.2 元激发
12.4 扩展阅读
**3章 固体中的缺陷
13.1 绪论
13.2 点缺陷的短程有序
13.3 宏观缺陷
13.4 三角测量法
13.5 共振模式和局域模式
13.6 扩展阅读
**4章 表面与界面
14.1 绪论
14.2 镜反射
14.3 非镜反射
14.4 掠入射散射
14.5 扩展阅读
**5章 氢动力学
15.1 绪论
15.2 氢键动力学
15.3 氢隧穿效应
15.4 扩展阅读
15.5 习题
15.6 答案
附录A 狄拉克δ函数与晶格求和
附录B 中子散射长度和截面
附录C 泡利自旋算符
附录D 磁中子散射截面
附录E 晶格与倒易晶格
附录F 3-j和6-j符号
附录G 冲量近似
符号列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处理,字号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考量,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的专注研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插图和图表的质量也非常高,很多复杂的物理概念通过清晰的示意图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非常有帮助。不过,有一点稍微让我有些不适应,就是书脊在完全展开阅读时会有些吃力,需要稍微用点力气才能让书本平摊,这可能对于一些习惯平摊阅读的读者来说是个小小的挑战。总的来说,从物理形态上看,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学术著作,无论是作为案头的工具书还是进行系统学习的教材,其物理呈现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借此机会系统梳理一下自己对某些特定低能激发态的理解,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确实满足了我的期待,它对某些特定晶格结构中的集体激发模式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没有满足于罗列已有的结论,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不同近似方法(比如随机相位近似与更精确的耦合簇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提升读者的科研素养至关重要。读到其中关于超导配对机制演变的讨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能在一本综合性的著作中被如此细致地展开,作者似乎对不同实验结果背后的微观机制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唯一遗憾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某些前沿的、尚未完全定论的研究热点,在处理上略显保守,更偏向于回顾经典理论的完善,这使得它在紧跟最新的实验突破方面略微滞后。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正式且严谨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口语化的表达,每个句子都力求精确无歧义,这对于理工科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优点。然而,对于那些刚刚从本科阶段跨入研究生阶段,或者希望通过科普方式了解该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一开始会感到有些吃力。作者倾向于使用高度浓缩的数学表达来替代冗长的文字描述,这在专业领域内提高了效率,但在构建初期认知时,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隔阂。我建议初次接触的读者,最好能配合一些更具引导性的视频课程或者入门级的读物来同步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尽管如此,一旦读者适应了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输模式,这本书所提供的知识密度将是无与伦比的,它仿佛是一个信息压缩包,用最少的文字承载了最丰富的信息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知识精确表达的极致追求。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实验物理研究的人员,我更看重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阐述,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如何思考”的方法论。它在讨论各种物理现象时,总是会不经意地穿插实验测量的视角,比如如何通过谱学数据反演散射截面,或者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探测特定对称性的实验设置。这种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性极强。例如,书中对于非弹性散射信号分析的章节,不仅给出了傅里叶变换的公式,还讨论了仪器分辨率和背景扣除对最终结果解读的实际影响,这对于一线实验工作者来说,简直是金玉良言。它让我对过去一些实验数据进行重新审视,发现了之前忽略的细节,可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我实验室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之一,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阅读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体系框架,将基础的量子力学原理与宏观的凝聚态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在阐述核心概念时,逻辑链条异常清晰,从最基本的对称性原理出发,逐步推导出复杂的输运性质和相变行为,过渡自然流畅,很少出现让人感到突兀或需要大量自我脑补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精确数学推导的章节,作者给出了详尽的步骤,虽然计算量不小,但每一步的物理意义都解释得非常到位,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为什么”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会先通过类比或者简化的模型进行铺垫,这种“先易后难”的教学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高深领域的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