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凝材料学 林宗寿 著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胶凝材料学 林宗寿 著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宗寿 编
图书标签:
  • 胶凝材料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水泥
  • 混凝土
  • 材料科学
  • 林宗寿
  •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土木工程
  • 建筑材料
  • 高等教育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翩若惊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946847
商品编码:28541132132
丛书名: 胶凝材料学

具体描述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2946847
  • 所属分类:>>>>>>
内容推荐 本书为普通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规划教材,可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工程材料与制品等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
本书以硅酸盐水泥为主,按品种阐述了各类胶凝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介绍了胶凝材料的水化硬化机理以及改善硬化体结构与性能的途径。对石膏、石灰、镁质胶凝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技术,以及混合材料的组成、特性等也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除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外,还可供从事建筑工程与建筑材料工业的有关科研、设计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 录 绪论
1通用硅酸盐水泥
1.2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1.3硅酸盐水泥的原料及生料配料
1.4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煅烧
1.5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制成与标准
1.6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1.7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性能
2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
2.1铝酸盐及耐高温水泥
2.2快硬高强水泥
2.3抗硫酸盐、中低热及道路水泥
2.4膨胀和自应力水泥
2.5油井水泥
2.6装饰水泥
2.7砌筑水泥
3石膏
3.1石膏生产原料
3.2石膏胶凝材料的生产
3.3建筑石膏
3.4半水石膏的水化硬化过程
3.5硬石膏的活化及其应用
3.6石膏硬化浆体的结构与性质
3.7石膏胶凝材料的应用
3.8石膏的验收与储运
4石灰
4.1石灰生产原料
4.2石灰的生产
4.3石灰的消解
4.4石灰浆体结构的形成
4.5石灰浆体的硬化
4.6石灰的应用
4.7石灰的验收、储运及保管
5镁质胶凝材料
5.1镁质胶凝材料的定义
5.2镁质胶凝材料的原料
5.3镁质胶凝材料的煅烧
5.4镁质胶凝材料的水化
5.5镁质胶凝材料的性能
5.6镁质胶凝材料的应用
5.7镁质胶凝材料的储藏和运输
6其他胶凝材料
6.1水玻璃
6.2磷酸盐胶凝材料
6.3地聚物胶凝材料
6.4聚合物改性无机胶凝材料
附录
参考文献

 

........

............


胶凝材料:从基础原理到前沿应用 胶凝材料,作为一类在现代科技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功能性材料,其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赋予了它们卓越的吸水、保水、缓释、支撑以及形变等特性。这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胶凝材料的科学奥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应用的完整图景。我们将逐一剖析胶凝材料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表征手段,并重点介绍其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食品工业、能源存储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胶凝材料的本质:理解其结构与形成 胶凝材料的核心在于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它们通常是由高分子链(可以是天然或合成聚合物)通过物理交联或化学交联作用形成的连续三维网络。在这个网络内部,填充着大量的溶剂,如水。正是这种“网络-溶剂”的共存体系,赋予了胶凝材料蓬勃的生命力。 交联方式: 物理交联: 这种交联方式不涉及化学键的形成,而是通过分子链间的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缠结等物理作用力将聚合物链连接起来。例如,许多天然多糖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pH、离子强度变化)可以发生物理交联形成凝胶。物理交联的优势在于可逆性,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凝胶可以溶解,这使得其在可回收和可循环利用方面具有潜力。 化学交联: 化学交联是通过共价键将聚合物链永久性地连接起来。这通常通过引入交联剂,利用聚合物链上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化学交联形成的凝胶结构更稳定,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其力学性能和稳定性也往往更优越。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PAM)的制备常采用化学交联。 形成机理: 凝胶的形成是一个相转变过程,通常由溶液状态转变为半固态凝胶状态。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 聚合物的链段柔性、官能团类型、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都会影响其形成凝胶的能力和凝胶的性质。 溶剂的选择: 溶剂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至关重要。只有当溶剂能够很好地溶胀聚合物,并在交联作用下被“困”在网络结构中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凝胶。 环境因素: 温度、pH值、离子强度、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等外部环境条件对凝胶的形成速率、交联密度和最终的凝胶性能有着显著影响。例如,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某些聚合物链的溶解度降低,促进物理交联;pH值的变化可能影响聚合物上官能团的电离状态,从而改变其相互作用和交联方式。 二、胶凝材料的表征:洞察其内在特性 要充分理解和应用胶凝材料,精确的表征是必不可少的。本书将介绍多种关键的表征技术,帮助读者全面评估胶凝材料的结构、力学、热学、光学以及溶胀性能。 微观结构表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用于观察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孔径分布以及溶剂的分布情况,揭示其微观形貌。 原子力显微镜(AFM): 能够提供纳米尺度的表面形貌信息,并可用于测量局部力学性质。 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中子散射(SANS):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聚合物链的尺寸、形状、取向以及网络结构的平均信息,帮助推断凝胶的相干长度、孔隙率等宏观性质。 力学性能表征: 拉伸、压缩和剪切测试: 测量凝胶的杨氏模量、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等,评估其在不同应力下的响应能力。 动态机械分析(DMA): 测量凝胶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揭示其粘弹性行为,了解其对动态载荷的响应。 触变成型性测试: 对于一些触变性凝胶,需要专门的测试来评估其在剪切作用下的流动性和静置后的恢复能力。 溶胀性能和吸附性能: 溶胀比测量: 记录凝胶在溶剂中吸水(或溶胀)后的质量或体积变化,评估其吸水能力和平衡溶胀度。 吸附容量和吸附动力学: 评估凝胶对特定物质(如污染物、药物分子)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率。 其他性能表征: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 分析凝胶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相变过程。 光学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 观察凝胶的光学各向异性、透明度以及内部结构。 三、胶凝材料的应用:多领域的创新驱动 胶凝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书将聚焦于其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方向,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领域: 药物缓释载体: 凝胶网络可以容纳和控制药物分子的释放速率,实现精准、长效的药物递送,减少给药频率和副作用。例如,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缓释凝胶,以及用于肿瘤治疗的化疗药物缓释凝胶。 组织工程支架: 生物相容性好的水凝胶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为细胞提供三维生长和分化的微环境,用于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组织,如骨骼、软骨、皮肤等。 伤口敷料: 亲水性强的凝胶能够保持伤口湿润,促进愈合,吸收渗出液,并能有效隔离细菌,减少感染。 生物传感器: 通过将生物识别元件(如酶、抗体)固定在凝胶网络中,可以构建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或疾病标志物。 环境治理领域: 废水处理: 具有高吸附能力的凝胶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染料等,实现水体净化。 气体吸附与分离: 特定结构的凝胶可以用于吸附和分离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在碳捕获与利用、储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改良: 聚合物凝胶可以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流失。 食品工业: 增稠剂和稳定剂: 许多天然凝胶(如明胶、果胶、卡拉胶)被广泛用作食品中的增稠剂、稳定剂和胶凝剂,改善食品的口感、质地和外观。 封装与保鲜: 利用凝胶的包埋特性,可以对风味物质、维生素等进行封装,延长食品的货架期,或用于开发新型食品。 能源领域: 固态电解质: 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有望替代液态电解质,用于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 超级电容器: 具有大比表面积和优异导电性的凝胶材料可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实现快速充放电和高能量密度。 其他新兴应用: 智能材料: 对外界刺激(如温度、pH、光、电场)产生响应的智能凝胶,可以用于驱动器、传感器、自修复材料等。 3D打印: 许多凝胶材料可以作为3D打印的墨水,用于制造复杂的结构,尤其是在生物打印领域。 化妆品与个人护理: 凝胶因其温和的质地和良好的保湿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护肤品、洗发水等产品中。 四、挑战与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胶凝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凝胶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如何实现更精确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调控,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并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及如何确保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未来,胶凝材料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多功能复合凝胶: 将不同类型的聚合物或无机材料复合,赋予凝胶协同的性能。 自愈合凝胶: 开发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凝胶,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响应性与可编程凝胶: 设计能够精确响应多种刺激,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程的智能凝胶。 绿色合成与生物基凝胶: 优先采用环保的合成方法和可再生的生物基原料,实现可持续发展。 计算模拟与人工智能辅助设计: 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和AI技术,加速新型胶凝材料的研发过程。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通过对胶凝材料基础理论、制备方法、表征技术以及前沿应用的系统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推动胶凝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将这些神奇的材料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蓝色基调,书名“胶凝材料学”几个大字印刷得清晰有力,林宗寿老师的署名也十分醒目。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很舒服,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带着一点点磨砂的质感,翻阅起来非常顺手。我一直对材料科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随着外界条件变化而展现出奇妙性质的材料,而“胶凝”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动感和神秘感,让人联想到像果冻一样的弹性和韧性,或者像海绵一样能够吸附和释放物质的特性。这本书的装帧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专业,也激发了我深入了解胶凝材料学的强烈好奇心。包装也很严实,没有任何磕碰或折损,物流速度也挺快的,让我很快就能拿到这本期待已久的学术专著。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年在一线从事相关领域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是弥足珍贵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胶凝材料制备工艺优化、性能调控的关键技术,以及在具体工程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实现胶凝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如何提高其稳定性和耐久性,以及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场景选择和设计合适的胶凝材料。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更要能够指导我们“怎么做”。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对未来在胶凝材料应用领域的工作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推动胶凝材料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重要的材料体系。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是否能够对当前胶凝材料研究的前沿动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例如在新型胶凝材料的设计理念、智能响应性胶凝材料的开发,以及胶凝材料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等方面。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研究者们在学术交流和问题探讨时的一个重要参考,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指导。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和研究的引领。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虽然我才刚开始阅读,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厚造诣。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力求清晰地界定概念,然后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语言表达上,既有学术的精准性,又不失一定的可读性,很多地方的解释都让我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理论时的条理清晰,以及在介绍实验方法时的细节考究。这不像是一些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学术专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我理解胶凝材料的内在规律,并激发我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个对材料领域初窥门径的爱好者,我一直很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胶凝”这一概念的书籍。市面上关于材料的书籍很多,但很多都过于宏观或者过于专业,不容易让非专业人士理解。当我看到这本《胶凝材料学》时,第一感觉就是它可能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书名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林宗寿 著”这样的署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学术深度。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从基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胶凝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表征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胶凝材料形成机理的清晰解释,以及不同类型胶凝材料的比较和优势分析。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学习胶凝材料学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