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财务人员的法律风险来自哪里
1.1 引子:两个案例
1.1.1 出纳代签字案
1.1.2 晓庆公司偷税案
1.2 财务人员法律风险的根源
1.2.1 以身试法自会带来风险
1.2.2 “迫于压力”——多数风险的缘起
1.2.3 无意也会酿风险
1.2.4 现实中的风险根源更为复杂
第2章 套在财务人员头上的“紧箍咒”有哪些
2.1 财务人员的“紧箍咒”:法律责任
2.1.1 违反《会计法》应担何责
2.1.2 违反《会计法》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应担何责
2.2 金额达到多少才算构成犯罪
2.3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谁的孩子谁抱走
2.3.1 问题的由来
2.3.2 如何认定会计信息欺诈
2.3.3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准确表述和区分
2.4 不只是定责:法律对财务人员的保护
第3章 源自实战的十六大策略:财务人员之“正当防卫术”
3.1 单位“小金库” 处理有学问
3.2 财务代签名 万万要慎重
3.3 用途关键 罪非分水岭
3.4 公私要分明 否则会污身
3.5 证据要备份 独份成大错
3.6 矛盾要当心 常是重地雷
3.7 同是谋福利 科目能定性
3.8 大股东分利 润走程序又何妨
3.9 有人安排把 光沾沾沾自喜是祸端
3.10 拿住证据证 清白当心人证不可靠
3.11 支票背书要当心 知与不知性不同
3.12 没有发票实无奈 以防万一有四招
3.13 费用贿金须分明 行贿受贿是犯罪
3.14 发票背面要签字 假票泛滥要当心
3.15 单位个人名不同 勿使好事变坏事
3.16 职责分工要明确 消极却比积极好
第4章 财务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法律理念和知识:授人以渔
4.1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4.2 结合晓庆公司偷税案看何时构成犯罪
4.3 牢固树立证据链的概念
4.4 哪些人会“肚子疼”
4.5 公检法办理刑事案件如何分工
4.6 大家同犯一种罪谁判决轻
4.7 法律鼓励什么
4.8 强制措施:有耳闻但未必知
4.9 不可不知的几个重要期限
4.10 牢固树立法律底线终不会吃亏
4.11 破除一个误区:审计证据与司法证据
第5章 典型案件回放与剖析
5.1 阴阳发票套出资金:为何公安撤销案件
5.2 费用花不完“红人”们报销忙:为何财务部经理全身而退
5.3 向行政监管部门提供虚假收入资料:为何没被移送司法机关
5.4 大家喝凉水为何几个人肚子疼:谋福利还是私分国有资产
5.5 中国证券死刑案:为何财务经理受此牵连
5.6 从匡达偷税案看:哪些人要为刑事责任“买单”
5.7 销毁会计资料:真正的作茧自缚
5.8 带上会计去行贿:重要的是说得清
5.9 虚报注册资本:为何会计也被判刑
第6章 公安、检察机关侦查的一般程序性规定
6.1 财务人员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法律规定
6.1.1 学习程序法的体会和技巧
6.1.2 穿插讲解 消化吸收
6.1.3 如何在必要时寻求律师的帮助
6.1.4 案例模拟
6.2 结语:开开心心工作 堂堂正正做人
第7章 法律责任认定:后一道屏障
7.1 行政责任的认定
7.1.1 什么是行政处罚
7.1.2 行政处罚应当保障当事人的哪些权利
7.1.3 哪些违法行政行为应当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
7.1.4 行政处罚只有两种程序
7.1.5 行政处罚的证据有哪些要求
7.1.6 行政处罚的三种救济途径
7.1.7 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中会有哪些常见错误或失误
7.2 刑事责任的认定
7.2.1 刑事审判并没有那么神秘
7.2.2 刑事二审程序及上诉不加刑
7.2.3 死刑判决分两种
7.2.4 法定刑以下及假释还要经核准
7.2.5 被冤枉了怎么办
7.2.6 刑事诉讼证据:理解两个至关重要的理念
第8章 单位如何建立保护财务人员的“安全网”
8.1 单位负责人: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8.2 财务人员:推动单位建立和完善保护我们自身的制度
8.2.1 建立财务人员垂直管理的体制:让他有也能踢“皮球”
8.2.2 财务人员强制轮岗、强制休假和回避制度:自身的反腐机制
8.2.3 资金集中管理:大案难发
8.2.4 自设财务任职高门槛:想换人却不好找
8.2.5 健全长本事的制度:培训和交流
8.2.6 推动建立高效的内审机构:另一种保护
附录
1.《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至四十五条
2.《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的有关规定
3.《审计法》中的有关规定
4.《商业银行法》中的有关规定
5.《证券法》中的有关规定
6.《保险法》中的有关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和网址
后记
内容:
《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的执业感怀》针对财务人员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结合作者多年的财务、审计、法律和纪检工作经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运用大量案例剖析了如何防范因职业特点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的执业感怀》对于其他具有职业风险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张国峰,男,1973年出生,高级会计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律师,从事企业财务和金融监管工作十余年,后任一家大型公司纪检审计部总经理助理,多次协助公安机关查办经济案件;现任北京某企业财务总监。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财务与会计》、《涉外税务》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通过全程查办案件总结了诸多财务人员如何防范法律风险的实战经验。
我一直觉得,会计工作远不止于数字游戏,背后牵扯着的是企业的命运、投资者的信任,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而这一切的基石,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作为一名普通会计,我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总觉得隔了一层纱,看不真切。我特别希望能读到一本能够“接地气”的书,它能用我们会计人能理解的语言,去解读那些隐藏在财务报表和交易背后的法律风险。比如,在收入确认方面,哪些操作可能涉嫌虚构或提前确认?在成本核算上,又有哪些潜在的税务风险?在内控设计上,如何才能有效防范舞弊行为,减少法律纠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认识法律风险的新视角,让我不仅仅是执行者,更能成为风险的“预警者”和“防控者”。能够学到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让我在工作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麻烦,保护自己,也保护企业。
评分说实话,我有时候觉得会计这份工作,既是“数字的管家”,又是“法律的守门人”。我们不仅要确保账目清晰,还要小心翼翼地规避各种法律风险。但我常常觉得,学校里学到的法律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千变万化,总有些脱节。我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弥合这种知识上的鸿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哪些会计行为会引发法律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这些实操者能够“对号入座”,从中吸取教训。比如,在合同审核、发票管理、对外担保等方面,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法律风险点?又如何才能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这本书,如果能成为我手中一份“风险清单”和“防范手册”,那将是我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法律环境下,让自己的会计职业生涯走得更远、更稳。尤其是在当前强调合规和风控的大背景下,对我们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到会计实务中法律风险“痛点”的书籍。我希望它能像一个“体检报告”,帮助我发现自己执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这本书,如果能详细讲解在税务申报、财务审计、股权变更、甚至企业并购等各个环节,会计人员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且给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建议,那就太及时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普及,更是那些来自一线会计师的、充满智慧和经验的“实战心得”。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套更完善的法律风险意识和应对机制,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成为一名真正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会计专业人士。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与数字打交道、对账目细节斤斤计较的会计从业者,我深知我们这个行业的“水深”。平日里,处理报表、分析财税已经让我够头疼的,一旦涉及到法律法规的边缘,那种不安感更是如影随形。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从我们会计人视角出发,讲解法律风险的书,不是那种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场景,让我明白“为什么会踩雷”、“怎么才能避雷”。我渴望了解在日常审计、税务筹划、企业合规过程中,哪些行为容易触碰法律的红线,以及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作为会计人员将面临怎样的后果。这本书,如果能帮我理清这些模糊地带,让我在面对潜在的法律风险时,能多一份底气,少一份焦虑,那就是我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风险的迷雾中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更加自信、稳健地走在会计的职业道路上,不至于因为一时的疏忽而毁掉多年的心血。
评分在会计生涯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让我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摇摆的瞬间。明明知道某些做法可能存在风险,但迫于公司压力或者一时侥幸心理,就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后回想起来,那种内心的煎熬和对未知的恐惧,至今难忘。我非常期待能有一本书,能够从一位资深会计的视角,坦诚地分享这些职业生涯中的“灰色地带”和“惊心动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在那些模糊不清的界限处,我们应该如何坚守原则,如何判断是非,以及如何才能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持职业的操守和法律的底线。我需要知道,当面对诱惑和压力时,有哪些成熟的应对策略,如何才能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有效地拒绝不合规的要求。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心灵的“指南针”,帮助我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