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西欧的中国形象 |
| 作者 | 李勇 |
| 定价 | 50.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88723 |
| 出版日期 | 2010-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40Kg |
| 内容简介 | |
| 西欧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时好时坏,令人难以把握?这种态度的变动不居不只是国际关系中的利益问题在作祟,而且还有文化心理的原因。是西欧对中国的文化想象左右着西欧对中国的态度。西欧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欧人对“中国”的想象。西欧中国形象的根扎在西欧文化精神之中。西欧人想象中国的机制是以西欧文化中异邦原型的重写为核心的表意实践。探究西欧想象中国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机制是把握西欧对中国的态度变化趋势的前提。只有知道西欧是如何想象中国的,中国才能有效地告诉西欧中国是什么样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总序 前言 章 形象 节 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形象 第二节 作为表意实践的形象 第三节 形象形成的外在条件 第二章 中国形象 节 中国形象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中国形象复杂性形成的内在原因 第三节 中国形象复杂性形成的潜在原因 第三章 西欧 节 西欧的文化特性 第二节 西欧的文化特性对中国形象的影响 第四章 原型的诞生:西欧中国形象的原初形态 节 混沌世界的边缘:黑暗而遥远 第二节 巨人族:强大而愚昧 第三节 神的子孙的荣耀:自我意识与他者形象 第四节 价值视野中的他者:乐土与魔窟 第五章 赛里斯传奇:古希腊-罗马后神话时代的中国形象 节 巨人的丝绸之国 第二节 赛里斯形象:原型与变异 第三节 赛里斯匿:古代西欧的他者 第六章 赛里斯·鞑靼·契丹:中世纪西欧的中国形象 节 中世纪中国形象的形成 第二节 型像的重写与具像的爆发 第三节 踏破想象的边界:中世纪中匿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七章 文明之邦: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形象 节 从传奇化到理想化 第二节 理想化中国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理想化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 第八章 衰败的帝国:岂能运动到战争时期的中国形象 节 唱衰中国 第二节 现代西欧的自信 第三节 霸权与偏见 第九章 觉醒的巨龙:20世纪西欧的中国形象 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部分为“概念的界定”,是为了确定西欧中国形象的性质,设立解读西欧中国形象的立场。第二部分为“历史形态”,则是对西欧历史上出现的中国形象的代表性形态的清理,力求描述出西欧历史上各种代表性的中国形象形态的基本面貌,洞见西欧中国形象的历史发展脉络。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西欧的中国形象》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中国形象”这个主题听起来似乎有些宏大而虚无。然而,李勇老师用他的才华为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我完全被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妙的论述所折服。他并没有空泛地谈论“形象”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的原始文献、艺术作品、甚至是当时报刊杂志的报道,来勾勒出不同时期西欧社会对中国的具体认知。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关注,比如书中对某位旅行家在游记中对中国某个小镇的描写,或者某个画家在油画中对中国服饰的细节刻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中国最真实(尽管可能带有偏见)的印象。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而动态的中国在西欧世界中的“变形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文化对话。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过去“他者”如何看待我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如此的深远而复杂。
评分这套《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简直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尤其是这本《西欧的中国形象》,我简直一口气读了下来,完全停不下来。李勇老师的研究视角真的太独特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欧洲人是如何一点点构建和重塑对中国的想象的。我以前总觉得我们对欧洲的了解更多是官方层面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私人、更细腻的视角。比如,书中对19世纪欧洲旅行者笔下的“东方奇观”的分析,那些关于丝绸、瓷器、园林的描绘,不仅仅是物品的介绍,更是当时欧洲人内心深处对于异域的渴望和幻想的投射。还有那些关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从“勤劳但愚昧”到“神秘的东方哲学”,这些标签是如何在文学、艺术、甚至当时的科学研究中流传开来的,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李勇老师的文字也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聊天,他能把复杂的学术观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且为之着迷。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他者”和“自我”的一种深刻反思。
评分我对《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系列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西欧的中国形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勇老师的研究功力深厚,但他的文字却丝毫不显晦涩,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比如,他如何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笔下中国形象的解读,揭示出当时欧洲社会对理性、秩序的追求。又或者,他如何剖析十九世纪英国媒体对中国“落后”与“野蛮”的刻板描绘,是如何为殖民扩张寻找合理性的。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形象”是如何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所塑造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跟随作者的脚步,体验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欧洲人是如何“观看”中国的。这本书不仅让我更了解西欧对中国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以及我们自身形象的塑造过程。
评分我必须说,李勇老师的《西欧的中国形象》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方法,就像侦探一样,一点点地揭示出西欧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从早期殖民者笔下的“黄金帝国”的想象,到启蒙运动时期对中国哲学和政治制度的赞美,再到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落后”的批判,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找到了清晰的脉络和具体的史料支撑。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这些“形象”,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形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欧洲自身的文化、社会和政治需求。比如,为什么在某个时期,欧洲会倾向于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又为什么在另一个时期,又会将其描绘成一个需要被“拯救”的落后之地?这些问题的解答,让我们得以窥见欧洲文明自身的脉络和焦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教会我们如何批判性地看待“他者”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评分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的读者,但李勇老师的《西欧的中国形象》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文字流畅优美,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乏味。他笔下的西欧人,他们的好奇、他们的误解、他们的赞美、他们的批判,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黄祸论”的分析,那种令人不安的想象是如何在欧洲社会中蔓延开来的,以及这种想象背后所根植的深层恐惧。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叙述,更是一种对人类集体心理和文化偏见的深刻洞察。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们中国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西欧的?我们对西欧的“形象”又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双向的“形象构建”过程,是如此的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李勇老师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研究“中国形象”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启蒙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