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复旦文库) 许纪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图书籍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复旦文库) 许纪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图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知识分子
  • 知识分子研究
  • 现代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复旦文库
  • 许纪霖
  • 历史
  • 学术著作
  • 思想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4355
商品编码:28672767582
丛书名: 中国知识分子 十论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复旦文库) 
作 者:   许纪霖
定价:  35.00
ISBN号:  9787309114355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6-1
印刷日期:  2015-6-1
前言
2005年岁末的一个深夜,当我躺在床上读书的时候,复旦大学出版社突然打来了电话:“你的《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得奖了!”“什么奖?”“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奖是从专家、出版社和读者多方推荐的376种图书中,参考国家图书馆排行在前的图书阅读和出借率,确定50本入围图书,后邀请有关学者专家评选出其中的9本得奖,我的书是其中一本。从50/376,到9/50,好比世界杯赛小组出线再进入决赛,这个获奖令我有点兴奋。 
十多年前,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家专题精讲系列,当时的贺圣遂社长盛邀我加盟。我匆匆选编了那几年有关知识分子研究的十篇文章,也没有多大的期待和奢望。没有想到的是,书出版以后,不仅得了首届文津图书奖,而且十多年来一直常销不衰,许多学生和读者都来信告诉我,他们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解决了自己内心很大的困惑。不久前,我在上海的静安书店演讲,讲座之后为读者签名,一个中年读者挤进人群,急切地问我:“《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哪里有卖?”他告诉我,他找了很长时间,都买不到,已经断销了。书店经理推荐他买我的另一本书,他摇摇头,坚持要买这本《十论》。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在读者当中,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读书人在传统中国是社会精英,社会对他们有很高的道德期待。清末民初之际,传统的士大夫转型为现代的知识分子,在穿越激流险滩、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三峡之中,知识分子一直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几度被边缘化,又多次顽强地崛起。知识分子在中国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令人兴奋的话题。我知道,本书之所以十年来能够得到读者长期的厚爱,不是仅仅因为知识上的原因,而是很多的读书人在一个“后革命”的世俗时代,心灵世界产生了某种迷失,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平衡专业与公共的关系,是否要担当社会的责任。他们渴望着自我理解,理解一个“小时代”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 
有鉴于此,在此《十论》再版之际,我对文章作了大幅度的修订,仅保留了原来不到一半的内容,而调整了其中的六讲。我希望这个修订版能体现出我个人多年来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自己满意的成果,既是美文,也有某种深刻性,更多地契合当下年轻读者对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追求。原书的自序依旧保留,谈的是我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的心路历程,或许对有兴趣从事这一研究的年轻学者有些许帮助。 
我要感谢孙晶老师,她当年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十多年之后,已经担任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继续,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也要感谢国家图书馆的詹福瑞馆长,十年前是他为本书撰写了颁奖词,作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这在当时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担当。后借本书再版之契机,向文津图书奖致敬。 
作者谨识 
2014年10月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在2005年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后首次推出的修订版。新版继承了首版“以学理论证思想,以思想提升学理”的特色,内容上进行了大幅更新,呈现出作者十年间对中国知识分子这一论题的新研究和思考。
知识分子死亡了吗?有没有可能以传统的方式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被高度专业化、文化被商业操纵和元话语被解构的后现代社会中继续存在?史铁生、黄远生、金岳霖、顾城、王元化……一连串锥心追问与熟悉身影之下,对新世纪知识分子命运前途的冷峻讨论以及上世纪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激情回眸双向展开……
作者介绍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东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近著有《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一书2005年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目录
目 录

首版自序:在刺猬与狐狸之间——我的知识分子研究之路

一、知识分子死亡了吗?
二、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三、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
四、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
五、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
六、另一种理想主义
七、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与人格
八、走出阁楼以后
九、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十、“我是19世纪之子”

修订版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知识分子的专业化,使得他们丧失了对社会公共问题的深刻关怀;而知识分子的有机化,又使得他们丧失了性的公共良知。在这种情形下,一些西方思想家对什么是知识分子所下的界定,变得愈加狭窄。仅仅从事抽象符号生产或传播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拥有文化资本的人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再是职业性的,而是精神性的。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过几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时代。所谓大时代,按照鲁迅的说法,“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不是死,就是生,这才是大时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样的大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20世纪。在这些大时代中,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与政治环境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大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光彩的,也是丑陋的;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是勇敢的,也是怯懦的。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分子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保障。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是一个奇迹,也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象牙之塔。当战乱纷至沓来时,终究倒了。曾经辉煌过,却没有熬过乱世。 
◆你欲维护社会之正义、人格之尊严,就得时刻准备着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你欲苟全自己的肉体,就好乖乖地交出那颗惹是生非的灵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多少年来所面临的就是如此严峻到近乎残酷的现实抉择。像鲁迅那样彻底超脱了生之执著的“特立独行”之士毕竟罕见,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之辈亦属少数,更多的知识分子则企求在灵魂与肉体、正义与生存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远生始初也未尝没有类似的想法。然而一旦他入世愈深,距离政治漩涡愈近,就悲哀地发现,灵与肉的冲突并非是那么容易调和的,圆得过多,妥协过多,日积月累,就会渐渐在违心中失去方正,在不觉中“魂为躯役”。 
◆在西南联大时期,金岳霖与他的学生殷海光有过一次谈话。当时正是各种主义竞相争雄的时候,学生向老师请教哪一派是真理。哲学家沉吟片刻,缓缓地回答:“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学生又问:“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老师说:“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休谟、康德、罗素的思想。” 
◆晚年的先生(指王元化——引注),心境常怀苦痛。身体的痛苦尚在其次,真正折磨他的,是精神上的忧患。他在给自己学生的信上说:“记得鲁迅晚年曾给一位青年写信说‘人生实在痛苦’,诚哉斯言。”先生的苦痛,源于中国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以笔者近距离的感受,先生晚年忧虑、谈得多的,莫过于三件事:思想与学术的分离、知识界的党派林立与人类古老文明的衰落。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复旦文库)》 作者:许纪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是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进行深刻梳理与反思的力作。本书精选了十篇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围绕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演变、精神特质、社会担当、文化立场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此次修订版,在保持原有学术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论述,增补了新的研究视角,力求呈现一个更为全面、立体、动态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人物或事件,而是致力于揭示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意识。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深厚的学养,将中国知识分子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深刻剖析了他们在国家转型、社会变迁中的复杂角色与多重身份。 本书核心内容与亮点: 历史纵深与现代关怀: 本书追溯了中国知识分子从传统士大夫阶层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演进脉络,重点关注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启蒙救国、建设国家等历史关口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审视了他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使命。 精神特质与价值坚守: 许纪霖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所特有的“家国情怀”、“独立人格”、“批判精神”等核心精神特质。他不仅肯定了这些特质的价值,也反思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这些精神特质所可能面临的异化与消解,以及如何在新时代重新唤醒与传承。 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责任: 本书特别强调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与权力、与大众、与市场的关系的考察,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好自身专业性与社会公共性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发出理性、独立的声音,承担起启蒙、批判、塑造公民意识的重任。 文化立场与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涌动的当下,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复杂的文化选择与身份认同困境。本书对中国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思想、坚持本土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性等问题上的挣扎与探索进行了细致的呈现。 批判性反思与前瞻性思考: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并非简单的赞歌,而是充满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作者毫不回避地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失误,以及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所可能陷入的困境。同时,本书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前瞻性思考,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下与未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本书结构与篇章精要(部分): 全书由十篇结构严谨、论证充分的文章构成,每一篇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相互呼应,共同构筑起对中国知识分子深刻而多维的理解。 “家国情怀”的变迁与坚守: 考察了中国知识分子“士不可以不弘大,农、工、商不可以怀居”的传统理念,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转化与延续,以及当下“家国情怀”可能面临的挑战。 “独立人格”的塑造与困境: 探讨了知识分子特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精神,分析了在集体主义、权威主义语境下,独立人格的生成与维护所面临的重重阻碍。 “启蒙者”的使命与失落: 回顾了知识分子在近现代中国启蒙运动中的角色,分析了他们在传播新思想、培育理性精神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反思了启蒙未能完全实现的根源。 “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位与争议: 深入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分析了他们参与公共事务、发出社会呼吁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知识分子身份、功能、责任的争议。 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 关注了知识分子在理解、反思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 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构建: 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消化、重塑西方现代性理论,并将其融入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努力,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思想贡献。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更是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知识分子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行动与抉择,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本书语言严谨而不失生动,论述深刻而富有启发性,无论是对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读者,还是对中国社会与知识分子群体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与思考。它促使我们不仅去回顾历史,更去反思当下,并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历史的维度和深刻的洞察。 本书是“复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复旦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与严谨的研究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研究领域贡献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虽未深入探究其具体内容,但仅仅从书名“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和作者“许纪霖”这两个标签,便足以引发我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联想。这本书似乎是一部聚焦于特定群体、探究其在历史洪流中角色与演变的著作。我猜想,作者许纪霖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必然会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机遇、以及他们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刻的剖析。 “十论”二字,预示着本书可能围绕着十个关键的论点展开,每一个论点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棱镜,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侧面的历史轨迹。这“十论”或许涉及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政治立场、思想演变、文化担当,甚至是他们的个体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品,更增添了一层严谨与学术性的光环,让人对其内容的深度与思想的穿透力充满期待。我曾无数次在阅读历史文献或观看相关纪录片时,感受到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作用,他们是思想的播种者,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也常常是时代的牺牲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更清晰地理解这个群体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

评分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我首先联想到的便是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的张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总是在寻找自身定位,既渴望独立思考,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官方的压力;既希望引领社会进步,又可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许纪霖先生的这部作品,很可能就是对这种复杂关系的一次系统性审视。我推测,“十论”中必然有几论会聚焦于此,或许会探讨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是如何调整自身言行,以求生存或实现理想的。 “修订版”的字样,则暗示了本书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原有观点的不断反思与完善。我猜想,这次修订可能是在新的历史视角下,对过往的论述进行了深化,或是补充了新的研究成果,以回应当下中国社会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新期待或新挑战。复旦文库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有了更高的期许。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和翔实的史料,来支撑作者的论点,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坚守。

评分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变革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言论,乃至他们的生存状态,都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走向。许纪霖先生,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他的这部作品,我猜想一定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全面的考察。 “十论”这个结构,让我觉得作者可能从十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这个复杂的群体。或许有关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思想演变、与权力机构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等等。而“修订版”,则说明了这本书并非一成不变,它可能是在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知识分子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的讨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复旦文库”,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关怀。我对这本书最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种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复杂性的视角。这个群体,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造,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重新定位,其身份认同、社会功能以及与国家的关系都经历了剧烈的变迁。许纪霖先生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与思想史的学者,他的“十论”很可能就是在这种宏大叙事中,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剖析。 “复旦文库”的标签,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学术的权威性。我猜想,本书的论述会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微观的个体洞察,力求在历史的脉络中,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演变轨迹。我个人对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尤为关注,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这一方面的深入探讨。他们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是如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这些都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闪耀或沉寂的身影。我猜想,许纪霖先生这本书,定是站在一个高瞻远瞩的历史高度,对中国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解读。从“十论”这个结构来看,作者很可能将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潮流以及社会变迁,归纳总结出十个核心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修订版”的意义非凡,它暗示了作者在初版之后,对相关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可能回应了新的学术对话或社会现实。我非常好奇,在新的修订中,作者是否增加了对当下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新挑战的讨论?他们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影响力,是否也在“十论”之中得到了更新的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让人对其学术严谨性充满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知识分子故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留下属于他们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