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定价:52.00元
作者: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3011060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史》由北京大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等学科的学者,历经多年的撰写、修订而成。全书时间跨度大,论题丰富,结论精当,具有既“通”且“专”的特点。该书准确地抓住了深入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的关键,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线索,从而得以把“文明史”这一题目比较全面地纳入叙述范围中。举凡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的制度、现象、人物、事件,重要的物质发明、进步,文化上的成果等,均得以纳入研究视野。除了“全面”之外,书中的每一论题都由相关领域的学者担纲撰写,同时反映了不同作者的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在许多问题上的理解之深入、见解之精当,堪称不易之论。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
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第三卷 袁行霈、邓小南主编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
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第三卷 袁行霈、邓小南主编
本卷主要关注从隋唐再统一到宋代的历史。尤其对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以印刷、、指南针等为代表的科技、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对跨民族、跨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冲击和提升,亦有深入的讨论。同时对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政治文明方面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重大政治、经济特征,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目录
绪论
节 在整合中创新
第二节 文明的新因素: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 文化的下移
章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国家的统一
节 南北文化的交融
第二节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第三节 大一统格局下的边疆诸族文化
第四节 贞观之治与盛唐气象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节 双向的文化馈赠
第二节 长安与敦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
第三节 华夏文明的东传
第三章 经济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节 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增长
第二节 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发达
第五节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节 科举制度与统治基础的扩大
第二节 选拔机制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 “共治天下”与“共定国是”
第四节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
第五章 文官制度的完善
节 制衡原则的充分运用
第二节 官僚的作用与管理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加强
第六章 儒学与宗教的新开展
节 儒学的复兴与宋明理学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佛教宗派的创立与佛教的本土化
第三节 道教的全盛与内丹学的发展
第七章 学术领域的拓展与教育的繁荣
节 经学与史学: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书院教育与儒学的社会化
第八章 北方民族的成长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节 辽、夏、金、元政权概况及其与华夏文明的碰撞
第二节 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边疆的开拓与大一统的重建
第四节 北方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与交流
第九章 中外关系史的新篇章
节 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第二节 海外贸易的发展与郑和下西洋
第十章 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
节 从雕版到活字
第二节 、指南针与航海术
第三节 医药学与养生术
第四节 天文、地理与数学
第十一章 文学重心的下移与文学的全面繁荣
节 唐宋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
第二节 诗国的高峰:唐诗
第三节 唱彻宋代的歌声
第四节 戏剧的晚出与辉煌
第五节 瓦舍勾栏中的说唱艺术
第十二章 艺术风貌与时代精神
节 唐代艺术的恢弘与雄浑
第二节 五代、两宋艺术与尚意趣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元代至明代前期以古为雅的书画艺术
第十三章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节 衣食住行的多样化
第二节 风俗与娱乐
第三节 门户内外:女性的社会角色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作者介绍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等。
严文明,1932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著有《仰韶文化研究》《农业发生与与文明起源》等。
张传玺,1927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秦汉问题研究》《契约史买地券研究》等。
楼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王弼集校释》《中国的品格》等。
文摘
序言
读《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并非来源于篇幅的冗长,而是源于其内容的扎实和研究的深入。作者们在论述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时,展现出了极其严谨的考证功夫。从对官方文献的细致解读,到对考古发现的审慎运用,再到对民间史料的挖掘,都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商业贸易活动如何促进文化传播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们不仅列举了具体的贸易路线和商品,更深入分析了这些经济往来的背后,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艺术风格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描写,就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文明碰撞产生的火花,以及这种碰撞如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这种将经济基础与文化上层建筑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看到了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
评分这部《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和对其中某些章节的初步涉猎,就已经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所折服。作者们(虽然书名里列出的名字我都非常尊敬)似乎有一种将浩如烟海的历史碎片有机串联起来的神奇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文化发展脉络,在此书中变得清晰可见。尤其是在探讨某个时期社会结构变迁对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不禁为之赞叹。书中对大量史料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引述上,更体现在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细致描绘中,仿佛能够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生动的场景在我脑海中一一呈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个朝代审美取向的演变分析很感兴趣,作者们从艺术品、文学作品乃至服饰的变迁中,解读出当时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微妙变化,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历史研究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记叙,而是鲜活的人文画卷。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极具启发性,也让我对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其“系统性”和“关联性”的阐释。作者们并非孤立地研究某个历史片段,而是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文化领域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中华文明整体框架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某个时期科技发展对社会文化变革影响的章节。作者们不仅仅罗列了当时的科技成就,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由此引发了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甚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印刷术的普及如何促进知识传播和思想解放的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这种将科技发展视为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并将其与文化、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发展并非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互动和反馈,每一个看似独立的环节,都可能对整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相当吸引人的。虽然是一部宏大的历史著作,但《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在叙述上却颇具故事性,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作者们在描绘某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日常生活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细节和 anecdotal evidence,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个时期文学艺术繁荣景象的描绘,作者们不仅仅是列举了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更着力于分析当时社会环境、文化思潮如何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文化。比如,在描写某个朝代的诗歌创作时,作者们不仅分析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还探讨了诗人创作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这种将宏观历史脉络与微观人物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思想情感,都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这部作品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书中对某个时期思想流派的梳理,特别是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动和演变,进行了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探讨。作者们并未简单地罗列不同学派的观点,而是着重分析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如何相互影响、吸收融合,甚至产生新的理论分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某些哲学概念的阐释,往往能从纷繁复杂的理论中提炼出其核心要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解读,使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例如,在探讨某个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时,作者们不仅追溯了其早期渊源,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实践,展现了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动态性。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叙述方式,让我深深沉迷其中,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进行对话,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