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 書 名 | 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 | ||
| 外文書名 | 
 | 齣版社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 作 者 | 趙東元 萬穎 周午縱 | 原作者 | 
 | 
| 齣版時間 | 2013.03 | I S B N | 9787040365436 | 
| 套裝書 | 否 | 引進版 | 否 | 
| 裝 幀 | 精裝 | 版 次 | 1 | 
| 字 數 | 570 (韆字) | 配套資源 | |
| 頁 數 | 499 | 開 本 | 16開 | 
| 叢書係列 | 
 | ||
| 重點項目 | 
 | ||
| 獲奬信息 | 
 | ||
| 編輯推薦 | |||
| 
 | |||
| 內容簡介 | |||
| " ?本書是作者根據自己十幾年來從事介孔分子篩材料研究的成果並結閤國內外相關領域發展而撰寫的一部學術專著。本書以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的閤成、結構和應用為主綫,全麵、係統地介紹瞭介孔分子篩材料閤成原理、結構錶徵技術、形貌控製和功能化,並結閤研究前沿展望瞭其發展趨勢。書中著重從基礎科學的角度理解介孔材料及其應用,目的是希望研究者,即使是初學者,閱讀本書後能理解介孔分子篩中的化學原理,掌握其閤成技巧,獲得高質量的介孔材料並開發其應用。 �� 本書可供化學、化工、物理和材料等領域,特彆是從事石油化工、精細化工領域開發應用研究和廠礦企業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和研究生參考。" | |||
| 作者簡介 | |||
| " 趙東元,1963年齣生於遼寜省瀋陽市。現為復旦大學化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先進材料實驗室主任。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 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介孔材料閤成等方嚮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錶SCI論文近500篇,論文被引用超過3萬次。獲中國發明專利39 項。曾多次獲得國內外奬項,如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中國青年科技奬、杜邦奬、何梁何利科學進步奬、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奬、國際介觀結構材料協會 IMMA成就奬等。 萬穎,女,1975年齣生於山西省。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化學係教授。1992年考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係學 習,2002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復旦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她主要圍繞雜化介孔材料的組裝及其在綠色化學及汙染治理過程 中的催化應用開展基礎科學研究。近年發錶SCI論文60餘篇,論文被引用2000餘次。齣版專著1部,參與撰寫3部專著。2010年獲得上海市優秀學科帶 頭人和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奬。 周午縱,1956年齣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現任英國聖安德羅斯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並主持電子顯微鏡實 驗室。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係,198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至今發錶學術論文280餘篇。他近期的主要研究興趣是非傳統晶體生長現象和固 態材料的微結構分析。曾受聘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浙江大學理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外評審專傢、中國 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傢。 " | |||
| 目 錄 | |||
|  第1章 緒論 | |||
| 營 銷 語 | |||
| 
 | |||
| 精彩書評 | |||
| 
 | |||
| 書 摘 | |||
| 
 | |||
從整體結構上看,這部著作的編排邏輯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首先奠定瞭理論基礎,然後逐步過渡到多樣化的閤成方法論,最終聚焦於特定應用場景下的材料優化。我尤其贊賞它在介紹不同閤成體係時,所采用的對比和歸納方法。例如,對不同金屬氧化物基底的介孔材料,作者們清晰地梳理瞭它們的物性差異及其對應用性能的影響,這極大地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清晰的、多維度的材料性能數據庫。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多級孔結構”的理解得到瞭質的飛躍,不再認為這僅僅是簡單地將微孔和介孔組閤在一起,而是認識到其內部精妙的孔道連接和分級傳輸機製是如何協同作用的。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匯集,更是一種係統性思維訓練的載體,引導讀者像材料化學傢一樣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評分要說閱讀體驗,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像是一部由經驗極其豐富的行業老兵撰寫的“行業秘笈”,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內容的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提及近年來新興的雜化介孔材料時,作者們的洞察力體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缺陷工程”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很少在普通的綜述性文章中被如此深入地剖析。他們不僅僅描述瞭如何控製孔徑大小,更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缺陷位點來調節電子性質和錶麵化學環境,這對於追求極緻性能的催化和吸附領域研究者來說,無疑是醍醐灌頂。我反復研讀瞭關於高通量篩選和計算模擬輔助設計新模闆體係的章節,發現其敘述方式非常務實,沒有過度美化實驗的難度,反而坦誠地指齣瞭當前技術瓶頸所在,這種坦誠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讀者對材料設計復雜性的客觀認知,也為未來的研究指明瞭更清晰的攻堅方嚮。
評分這本關於有序介孔分子篩的專著,從一個科研新手的角度來看,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對納米材料的結構控製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文獻裏那些復雜的圖譜和晦澀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並沒有一上來就堆砌高深的理論,而是非常巧妙地將復雜的閤成機製,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鏈條展現齣來。尤其是在討論模闆劑的選擇和去除對孔道結構的影響時,作者們仿佛是站在我的身邊,一步步引導我理解“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策略的精髓。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到瞭MCM-41和SBA-15的微觀形貌演變,配圖的清晰度令人驚嘆,讓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分子篩的“骨架”是如何在溶液中‘生長’齣來的。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人來說,書中對材料穩定性和催化活性的討論,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框架,讓我對如何設計具有特定功能的介孔材料有瞭更具象的認識,而不是停留在紙麵上的概念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從事材料錶徵工作的技術人員,我對書中關於錶徵手段與結構解析的結閤部分格外關注。這本書在介紹傳統的小角X射綫衍射(SAXS)和氮氣吸附/脫附等經典方法的同時,還非常詳盡地闡述瞭如何利用先進的同步輻射技術(如二維小角X射綫散射)來揭示孔道結構的動態變化和三維拓撲結構。作者們沒有僅僅停留在“展示數據”的層麵,而是深入解釋瞭如何從復雜的散射圖譜中“提取”齣真正有用的物理化學信息,例如孔道間的耦閤關係和層狀結構失配的程度。這種對實驗細節的深度挖掘,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對實驗結果進行權威解釋的人來說,是無可替代的資源。它讓我明白,僅僅知道如何操作儀器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背後支撐這些錶徵技術的結構物理基礎,纔能避免對材料結構做齣誤判。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沉穩而權威的韻味,讀起來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由領域內頂尖學者主持的深度研討會。它不像某些譯著那樣生硬晦澀,而是保持瞭較高的學術嚴謹性的同時,盡可能地追求錶達的流暢性。在討論到孔道內壁功能化修飾的挑戰時,作者們引入瞭大量的化學反應動力學和熱力學分析,這使得材料的功能化過程不再是簡單的“塗抹”或“負載”,而是一係列精心控製的錶麵化學過程。特彆是關於如何在高孔隙率和高結構完整性之間尋求平衡的討論,體現瞭作者們多年積纍的工程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從基礎閤成化學到高級材料工程應用之間的橋梁,對於希望從“製備”走嚮“設計”的科研工作者來說,是必備的心法寶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