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 书 名 | 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 | ||
| 外文书名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作 者 | 赵东元 万颖 周午纵 | 原作者 | 
 | 
| 出版时间 | 2013.03 | I S B N | 9787040365436 | 
| 套装书 | 否 | 引进版 | 否 | 
| 装 帧 | 精装 | 版 次 | 1 | 
| 字 数 | 570 (千字) | 配套资源 | |
| 页 数 | 499 | 开 本 | 16开 | 
| 丛书系列 | 
 | ||
| 重点项目 | 
 | ||
| 获奖信息 | 
 | ||
| 编辑推荐 | |||
| 
 | |||
| 内容简介 | |||
| "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来从事介孔分子筛材料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而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本书以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结构和应用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介孔分子筛材料合成原理、结构表征技术、形貌控制和功能化,并结合研究前沿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书中着重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理解介孔材料及其应用,目的是希望研究者,即使是初学者,阅读本书后能理解介孔分子筛中的化学原理,掌握其合成技巧,获得高质量的介孔材料并开发其应用。 �� 本书可供化学、化工、物理和材料等领域,特别是从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领域开发应用研究和厂矿企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 |||
| 作者简介 | |||
| " 赵东元,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 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500篇,论文被引用超过3万次。获中国发明专利39 项。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杜邦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奖、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 IMMA成就奖等。 万颖,女,1975年出生于山西省。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1992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学 习,2002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她主要围绕杂化介孔材料的组装及其在绿色化学及污染治理过程 中的催化应用开展基础科学研究。近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参与撰写3部专著。2010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 头人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周午纵,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现任英国圣安德罗斯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并主持电子显微镜实 验室。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至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他近期的主要研究兴趣是非传统晶体生长现象和固 态材料的微结构分析。曾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理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评审专家、中国 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 | |||
| 目 录 | |||
|  第1章 绪论 | |||
| 营 销 语 | |||
| 
 | |||
| 精彩书评 | |||
| 
 | |||
| 书 摘 | |||
| 
 | |||
作为一名从事材料表征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书中关于表征手段与结构解析的结合部分格外关注。这本书在介绍传统的小角X射线衍射(SAXS)和氮气吸附/脱附等经典方法的同时,还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如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来揭示孔道结构的动态变化和三维拓扑结构。作者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数据”的层面,而是深入解释了如何从复杂的散射图谱中“提取”出真正有用的物理化学信息,例如孔道间的耦合关系和层状结构失配的程度。这种对实验细节的深度挖掘,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权威解释的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资源。它让我明白,仅仅知道如何操作仪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背后支撑这些表征技术的结构物理基础,才能避免对材料结构做出误判。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沉稳而权威的韵味,读起来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由领域内顶尖学者主持的深度研讨会。它不像某些译著那样生硬晦涩,而是保持了较高的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表达的流畅性。在讨论到孔道内壁功能化修饰的挑战时,作者们引入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这使得材料的功能化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涂抹”或“负载”,而是一系列精心控制的表面化学过程。特别是关于如何在高孔隙率和高结构完整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讨论,体现了作者们多年积累的工程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从基础合成化学到高级材料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对于希望从“制备”走向“设计”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心法宝典。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部著作的编排逻辑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首先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逐步过渡到多样化的合成方法论,最终聚焦于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材料优化。我尤其赞赏它在介绍不同合成体系时,所采用的对比和归纳方法。例如,对不同金属氧化物基底的介孔材料,作者们清晰地梳理了它们的物性差异及其对应用性能的影响,这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多维度的材料性能数据库。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多级孔结构”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认为这仅仅是简单地将微孔和介孔组合在一起,而是认识到其内部精妙的孔道连接和分级传输机制是如何协同作用的。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一种系统性思维训练的载体,引导读者像材料化学家一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评分要说阅读体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部由经验极其丰富的行业老兵撰写的“行业秘笈”,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内容的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提及近年来新兴的杂化介孔材料时,作者们的洞察力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缺陷工程”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很少在普通的综述性文章中被如此深入地剖析。他们不仅仅描述了如何控制孔径大小,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缺陷位点来调节电子性质和表面化学环境,这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催化和吸附领域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我反复研读了关于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模拟辅助设计新模板体系的章节,发现其叙述方式非常务实,没有过度美化实验的难度,反而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技术瓶颈所在,这种坦诚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材料设计复杂性的客观认知,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更清晰的攻坚方向。
评分这本关于有序介孔分子筛的专著,从一个科研新手的角度来看,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纳米材料的结构控制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文献里那些复杂的图谱和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高深的理论,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合成机制,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现出来。尤其是在讨论模板剂的选择和去除对孔道结构的影响时,作者们仿佛是站在我的身边,一步步引导我理解“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策略的精髓。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MCM-41和SBA-15的微观形貌演变,配图的清晰度令人惊叹,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分子筛的“骨架”是如何在溶液中‘生长’出来的。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书中对材料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的讨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框架,让我对如何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介孔材料有了更具象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