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文物局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重要发现
  • 2017年
  • 历史
  • 文化
  • 文物
  • 学术
  • 报告
  • 发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
ISBN:9787501055654
商品编码:2868425161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目录
前言
2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
8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2016~2017年发掘收获
12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16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20 山东章丘焦家大汶口文化遗址2016~2017年发掘收获
26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32 湖北松滋关洲新石器时代遗址
36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
40 广东广州增城区墨依山先秦遗址
44 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2016~2017年发掘收获
50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郑国三号车马坑
55 洛阳伊川徐阳墓地2016~2017年发掘收获
60 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
65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
70 湖北随州汉东东路墓地发掘收获
75 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时期墓地
79 甘肃宁县石家墓群2017年发掘收获
84 山西榆社偶尔坪遗址2017年发掘收获
88 河北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及南阳遗址发掘收获
92 云南晋宁上西河遗址发掘收获
96 陕西秦咸阳城胡家沟建筑遗址
102 西安阎良秦汉栎阳城遗址
107 山东青岛土山屯墓群发掘收获
113 江苏扬州蜀岗古城北城墙东段西部城门遗址
118 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宫院遗址发掘收获
123 西安隋唐长安城东市遗址2015~2016年发掘收获
127 浙江永嘉坦头唐代瓯窑遗址
132 陕西富平唐李道坚墓发掘收获
136 湖南长沙铜官窑遗址石渚片区发掘收获
140 河北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
144 安徽萧县萧窑白土寨窑址
149 河南开封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
154 浙江杭州常青古海塘遗址
158 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2017年发掘收获
162 辽宁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
166 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发掘收获
170 贵州遵义皇坟嘴墓地及赵家坝墓地发掘收获
174 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
178 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


《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本书精选2017年度中国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深远的考古发现,以翔实图文资料,多维度、深层次地呈现中华文明的最新考古成果。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章聚焦一项重大考古项目,深入剖析其发现的意义、价值与潜在影响。 第一章:文明曙光——早期中华文明的新证据 本章将重点介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掘的几处重要遗址。例如,位于河南某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玉器,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为我们理解早期玉器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宝贵线索。同时,该遗址还发现了大型公共建筑基址和墓葬群,暗示了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和宗教信仰的萌芽。 在长江流域,位于浙江某地的史前聚落遗址,其稻作农业的证据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丰富。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碳化稻谷、石犁、石镰等农具,以及用于储藏粮食的粮仓遗迹。这些发现不仅刷新了对中国稻作起源时间的研究,更展现了早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和区域特色。此外,该遗址还发现了精美的陶器和骨器,显示出当时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王朝初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迁 本章将目光聚焦于夏商周时期,重点展示该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发现。例如,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最新发掘中,出土了更明确的宫殿区证据,包括夯土台基、排水系统以及大量的绿松石器和青铜礼器。这些发现进一步夯实了二里头遗址作为夏代晚期都城的地位,为探寻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在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的车马坑和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象牙制品。其中,一些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丰富了甲骨文研究的材料,也为我们了解商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宗教祭祀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章:帝国崛起——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融合 本章将深入探讨秦汉帝国建立后,在统一国家、促进文化融合方面的重要考古成就。例如,在陕西某地新发现的一处秦代墓葬,出土了精美的陶俑、铜器和漆器,其风格与秦始皇陵兵马俑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为我们认识秦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见证。 在汉代,位于四川某地的船棺葬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包括精美的丝绸、漆器、青铜器以及大量竹简。这些竹简的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深入了解汉代地方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面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第四章: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开放包容 本章将展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在文化交流、技术进步以及艺术风格上的多元化与融合。例如,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继续发掘的古代墓葬和佛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文、梵文、佉卢文等多种文字的文书和壁画,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在唐代,位于长安城附近的几处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色彩艳丽的唐三彩、精美的金银器以及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壁画。这些发现不仅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富庶与开放,以及对域外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第五章:技术革新——古代科技的智慧结晶 本章将聚焦于2017年发现的与古代科技相关的考古成果。例如,在南方某地一处宋代沉船遗址中,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水密隔舱造船技术相关的构件,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先进性。 同时,本章还将介绍在金属冶炼、陶瓷烧制、建筑技术等方面的新发现,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展示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智慧。 结语: 《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考古工作的总结,更是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生动诠释。每一项发现都是一块拼图,共同构建起我们对历史认知的更完整图景。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和生动的图文呈现,让读者能够近距离感受考古学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责任感。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阅读到关于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成果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些曾经辉煌的都城之中。书中的描述,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通过考古证据,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城市画卷。那些宏伟的宫殿建筑、规整的街道布局、完善的排水系统,都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水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和居民生活的研究感到着迷,这些信息是如何从零散的遗迹中解读出来的?又有哪些考古证据,能让我们推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我仿佛能看到,一座雄伟的城门巍然屹立,城墙上旌旗猎猎,城内车水马龙,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各司其职,一派繁华景象。那些保存完好的排水系统,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书中关于明清时期皇家陵寝和宫殿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那些经过发掘和修复的建筑,无不展现着当时精湛的建筑工艺和奢华的生活场景。书中的描述,不仅仅是外观的介绍,更是对建筑结构、装饰细节以及背后历史故事的深入挖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皇家园林和内部陈设的研究感到着迷,这些细节是如何反映当时的宫廷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又有哪些考古证据,能够揭示这些建筑背后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我仿佛能看到,一座宏伟的宫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那些精美的皇家园林,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如诗如画,是帝王放松身心,处理朝政的场所。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宫廷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遗址之中。当我读到关于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那些青铜器上奇特而神秘的纹饰,那些超越时代审美的造型,都让我对古蜀文明的想象力充满了敬畏。书中的描述详尽地展现了发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最初的线索,到考古队员们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勘探,再到最终发现令人惊叹的器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扣人心弦的魅力。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祭祀坑的解读所吸引,它们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念?书中的专家解读,虽然严谨,但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推测,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充满了期待。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着古老服饰的祭司,在熊熊篝火旁,虔诚地向上天祈祷,而那些精美的青铜面具,则见证了他们与神灵沟通的神秘仪式。每一个出土的器物,都像是一本活的历史书,里面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甚至是精神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带领我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激发了我对整个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入探索。

评分

当我翻阅到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发现的部分时,我被那些沉寂在海底的古老船只和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所吸引。书中的描述,将我带入了一个波涛汹涌的海洋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海上贸易的艰辛与辉煌。那些从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瓷器、香料、甚至金属制品,都诉说着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对于航海技术和贸易路线的解读感到好奇,这些信息是如何从残破的船骸中挖掘出来的?又有哪些考古证据,能够证明当时的贸易规模和影响范围?我仿佛能看到,一艘艘巨大的商船,乘风破浪,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船舱里装满了来自东方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它们将沿着古老的航线,飘向遥远的国度。那些散落在海底的珍宝,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发达的海上贸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书中对一些史前文明遗址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于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当我读到关于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现时,我被那些精美的陶器和保存完好的房屋结构所震撼。书中的图文并茂,详细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从农业的耕作,到手工业的发展,再到社会组织的雏形,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温度。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古代墓葬的研究感到好奇,那些墓穴中出土的随葬品,不仅仅是简单的陪葬,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宗教信仰以及对来世的朴素认知。我仿佛能看到,一个远古的村落,依山傍水而建,人们辛勤地耕种着土地,孩子们在村落里嬉戏,夜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分享一天的收获,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些精美的陶器,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皿,更是他们审美情趣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在遥远的过去,就已经有了如此成熟的文明,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总的来说,《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报告,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它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文字描述,精美的图片插画,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从这本书中,不仅了解了2017年有哪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启发。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加敬畏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们也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收获满满的惊喜与感动。这本书,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将长久地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指引我继续探索那些未知的过去。

评分

2017年,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架子上瞥见《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这本书时,我的心跳几乎漏了一拍。虽然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学家,但我一直对历史的尘封往事充满好奇。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遗迹、器物,在我看来,都是通往过去的密码,每一件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冲击力,一张泛黄的模糊照片,几行醒目的标题,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纹理,仿佛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过去的一年里,究竟是哪些重大的考古事件,颠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又为我们揭示了哪些未知的篇章。我对书中的插图和文字描述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由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去感受那些遥远时代的辉煌与沧桑。我渴望了解那些考古学家们如何克服艰辛,如何在茫茫黄沙或幽暗的墓室中,寻觅到历史的踪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考古发现的记录,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窥探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文明。

评分

书中对于汉代墓葬的详细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些出土的壁画、画像石,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记录那个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书中的解读,将这些图像与史书记载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甚至娱乐活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感到着迷,这些细节是如何反映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荣耀的?又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在那个时代被保留下来?我仿佛能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宴饮的欢乐,出行的盛况,甚至是神话传说。那些精美的铜器、玉器,则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品味。这本书,让我对汉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

从书中关于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遗址的篇章,我得以一窥当年那个繁荣的商业网络。我一直对丝绸之路充满向往,想象着驼铃声声,商旅络绎不绝的景象。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到了更早的时代,去了解那些在更早时期就已经存在的贸易路线。那些出土的陶器、丝织品残片,甚至是来自遥远地域的货币,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书中的专家分析,将这些零散的证据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古代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图景。我尤其对书中描述的那些古代驿站和港口遗址感到着迷,它们是如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贸易体系的?又有哪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易、甚至结下深厚的友谊?我仿佛能看到,一队队的商队,带着各地的特产,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越雪山,穿越沙漠,只为将珍贵的商品送往远方。而那些海岸边的港口,更是繁忙不堪,船只来往,货物堆积如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本书让我对“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书中对于一些民族地区重要考古发现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那些在偏远地区出土的独特器物和遗址,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书中的解读,将这些孤立的发现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一幅幅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感到赞赏,这些工作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我仿佛能看到,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那些出土的器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图景。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