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书家小楷精选唐人
原价:16.00元
作者:褚遂良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ISBN:9787548039297
字数:5000
页码: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3895663
编辑推荐
从魏晋至明清,中国历代书家对小楷情有独钟,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小楷创作除却了行草之张扬亦非楷书之肃穆,却是静雅的抒情与内心的沉潜。纵观历代书家小楷作品,可见书艺创作严谨与自由的平衡,书体渗透与发展的演变。由隶书而入唐法,融行草而见蹁跹,历代书家的小楷创作独具时代特色,作品风貌也是章法出新而风格独具。艺术是人与时代的碰撞,且与时代会形成面貌上的反差与矫枉。
时至今日,小楷不仅在实用性上,更在与虚华的世风相抵触的意愿上,日益受到书家和读者的青睐。不论是行笔与章法还是内容与情怀,小楷所追求的是人内心“仁”的力量,实现的是自我的圆融与超迈。本书结合小楷特点,设计开本适中,易于读者临摹释卷,装帧古朴用纸考究,与小楷沉静古雅的特点相得益彰。
内容提要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起推出了“中国古代书家小楷精选系列”,几年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成为了书法碑帖市场中异军突起的一套拳头产品。目前,本系列已拥有35个品种,精选魏晋至清各代名手的小楷书迹,不仅关注名迹,更发掘佳作,系统地进行整合。本系列图书设计典雅,精印呈现,手感颇佳,又不失书卷之气,让读者从中能体味到不同书家小楷结体运笔之丰神,展示了小楷运用灵活、结体空灵、章法有致的书艺效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与临习不可多得的一套小楷字帖。
目录
褚遂良千字文
褚遂良乐毅论
作者介绍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文摘
媒体推荐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 。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写黄庭经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背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傅山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挺下功夫的,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感觉对得起它所承载的这些国粹。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尤其是在介绍不同书家风格特点的那部分,图文并茂,看得出编辑在梳理历史脉络上花了不少心思。不过,说实话,如果能附赠一个可以反复练习的透明临摹帖,那就更完美了,毕竟这种高品质的书法字帖,谁不想多用几次呢?现在这样得小心翼翼地用铅笔描摹,生怕一不小心就毁了这精美的印刷,有点舍不得下笔的感觉。总的来说,从视觉和触感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书法爱好者书架上的一个亮点,但从实用性角度看,如果能更贴合日常练习的需求做一些优化,那就更称得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了。我对这种能把艺术品做成实用教材的态度非常欣赏,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用心之作。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定价相对其他同类书籍来说,似乎略高一些,这可能会让一些初学者望而却步。但是,如果真的静下心来研究这本书的内容和制作成本,你会发现它物超所值。它收录的不仅仅是几个著名的范本,更像是一个精选的、经过时间沉淀的风格目录。从初学者的入门到中级学习者在技法上的提升,这本书的层次感非常清晰。前半部分侧重于基础笔画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安全感,而后半部分则开始引入一些更富有个性的处理方式,引导读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循序渐进的难度设置,体现了编者对不同阶段学习者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种“一锤子买卖”的速成读物,而更像一本可以跟随你从新手村一直练到高手进阶的“百科全书”,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角度非常刁钻,不像市面上那些烂大街的“热门款”,它似乎更偏向于挖掘那些在书法史上地位稳固但相对低调的大家的精华。我尤其欣赏它对笔法讲解的细致入微,书中对某个起笔的顿挫、行笔中的提按变化,甚至是墨色的浓淡过渡,都有配图和文字的详细剖析,这对于我们这些自学多年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习练者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试着按照书里的提示调整了握笔的角度和力度,发现对于同一个字,通过微小的调整,出来的神韵确实大不一样。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非常细微的笔法变化,纯粹的文字描述有时候还是显得有些苍白,如果能增加高清的视频教程二维码作为辅助学习材料,那就无懈可击了。但即便如此,单凭这些扎实的理论和清晰的示范,这本书的价值就已经超越了普通字帖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私人的书法研习导师。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的书法爱好者,我接触过的字帖没有上百本也有几十本了,坦白说,大部分都是“一刷而过”,买回来就束之高阁。但这本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实战”欲望。它没有空泛地谈论什么“气韵生动”,而是非常务实地落脚在“技法教程”上。书中的结构拆解部分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地把字帖拿来做范本,而是像解剖学一样,把一个复杂的楷书结构拆分成几个基本单元,告诉你这个点应该偏左还是偏右,那一竖的重心应该落在哪里,这种“工业化”的、可复制的学习路径,对于提升我的临摹效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已经开始尝试用它提供的笔法口诀来修正我以往的一些坏习惯,比如那些为了好看而刻意为之的“花架子”动作,现在都渐渐回归到更本质的骨力上来。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从“形似”向“神似”过渡的桥梁作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是它在选择书家时的独到眼光。它并没有完全聚焦于那些教科书式的“楷书四大家”,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在特定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家作品。我个人对其中对某个唐代书家那几页的收录感到特别惊喜,那种骨力遒劲又不失秀雅的风格,是我一直想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却不得其门而入的境界。书中对这位书家在处理“行与楷”之间的过渡技巧分析得极为透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字的“提”能写出“飞白”的效果,而有些字的“顿”却能增加“内敛”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突破了过去对传统楷书认识的局限性,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它不像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高规格的书法艺术鉴赏之旅,让我对中国书法史上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