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文學藝術,以秀山麗水的江南姑蘇為盛。“吳中四傑”(祝允明、唐寅、徐禎卿、文徵明)不僅詩文為世所稱,還流傳著許多趣聞軼事。文徵明(1470—1559)是“吳門”風格的大畫傢。他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他年少時欲求取仕途,但屢試不第。曾薦授翰林院待詔,不久,即緻仕歸田。畢生緻力於詩書畫,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畫壇高手。究其詩風,清麗抒惰,接近唐柳宗元、白居易,而書法初師李應禎,後遍學前輩名跡,尤長行書與小楷,法度謹嚴,頗有晉唐書風。然數共繪畫富成就。文年壽高,活瞭九十歲,流傳作品也多。他的畫譽如日中天,社會上仿製他的作品,也多見於坊間,真僞難辨。尤以山水佳,其筆法遠學李成、董源,兼慕郭熙、趙孟頫和“元四傢”,近追瀋周。就其演變風格察之,則以元諸傢的筆意為尚。明代董其昌把他推為“南宗”正統。鞦到江南圖軸
古木蒼煙圖軸
山水圖軸
劍浦春雲圖捲
綠陰清話圖軸
石湖圖冊頁二開
橫塘圖冊頁
雨晴紀事圖軸
西齋話舊圖軸
林榭煎茶圖捲
冰姿倩影圖軸
山水圖冊麵
鞦花圖軸
清鞦訪友圖軸
枯木竹石圖軸
坦白說,我買這類畫冊,最看重的就是臨摹部分的實用價值。我嘗試用傳統的筆墨按照書中的範例進行小稿練習,發現這本書在“仿古”的指導上做得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最終的成品圖,而是似乎能讓你感受到畫傢下筆時的心境和控製力。特彆是對於樹木的畫法,不同季節、不同樹種的枝乾形態和葉片的點染技巧,都有非常清晰的展示。有些畫作甚至能看到比較細微的筆觸分析,比如某幾筆是如何與遠處的雲霧交融的。我過去臨摹時總感覺少瞭點“精氣神”,但對照這套書裏的解析,我開始明白,有些看似隨意的筆墨背後,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套書的“集”的意義,就在於它匯集瞭不同大師的精妙之處,提供瞭一個多角度的參照係,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練習思路。
評分我購買這套叢書的初衷是想係統性地梳理一下中國畫的源流,特彆是想深入瞭解一下宋代繪畫體係是如何影響後世的。這套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展示瞭“宋人”的成就,更通過不同主題(山水、人物)的劃分,構建瞭一個相對完整的宋代畫學框架。當我把山水和人物放在一起看時,我能更清晰地體會到“人與自然”在宋人審美體係中的和諧關係。此外,這套書的裝幀係列感很強,即便我目前隻看瞭其中的幾本,也能感受到這是一個經過精心策劃的整體項目,而不是零散的圖冊拼湊。這種係統性閱讀帶來的知識體係的建立感,遠比單獨欣賞一兩幅名作來得紮實和持久。強烈推薦給所有想打好國畫基礎,並且注重審美高度的同道中人。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沒得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特彆好,那種略帶紋理的米白色紙張,透著一股古樸典雅的氣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封麵和內頁的印刷色彩,那種墨韻的層次感和暈染效果,簡直是神還原瞭原作的風貌。我之前買過一些其他齣版社的國畫集,要麼是顔色失真,要麼是細節模糊,但這一套完全沒有這種問題。翻開來看,那些宋人的山水畫,那種“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境界,通過精良的印刷技術得到瞭很好的再現。尤其是宋徽宗時期的那種精緻細膩,還有南宋院體的雄渾大氣,都清晰可見。對於想要學習傳統繪畫的愛好者來說,光是欣賞這些精美的圖版,就已經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和熏陶瞭。我甚至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感受紙張與油墨接觸的那種獨特觸感,這比看電子版要強太多瞭,真的能讓人心靜下來,專注於畫麵的每一個細節。
評分我個人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文人畫一脈,但偶然翻到這套叢書,真是被宋人的那種“格物緻知”的嚴謹態度所摺服。它不像後世那些過於強調主觀抒發和個人筆墨遊戲的畫作,宋代的山水,尤其是在構圖和皴法上,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比如書中那些對山石皴法的細緻刻畫,無論是披麻皴還是斧劈皴,每一種皴法都用得恰到好處,既錶現瞭山體的質感,又符閤整體的氣韻。我特意對比瞭幾幅不同流派的作品,發現他們對空間的處理,那種高遠、深遠、平遠的布局,簡直是數學般的精確與藝術的完美結閤。這本書(或者說這套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堆砌名作,而是提供瞭一個係統學習宋人精神內核的窗口,讓你明白“形似”背後的“神似”是如何達成的,這種深入骨髓的觀察力令人嘆服。
評分對於一個業餘的藝術愛好者來說,最怕的就是買到那些隻重宣傳、內容空泛的齣版物。但這一套書的選材和編排,看得齣背後有真正懂行的專傢在把關。它沒有一股腦地塞進一些名氣很大但藝術價值存疑的作品,而是精選瞭那些在藝術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篇章。我特彆喜歡它在選取人物畫時的那種對“動態”和“神態”的捕捉能力。宋人的小品人物,即便隻有寥寥幾筆,也能勾勒齣人物的身份和情緒。書中對這些人物造型的呈現,細膩到可以清晰分辨齣衣褶的走嚮和眼神的焦點。這種對“雅”的堅持,讓整套書的品位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完全不是市麵上那些浮躁的“速成”資料能夠比擬的,它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學術資料匯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