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 鲁桂华 9787301165997

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 鲁桂华 97873011659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桂华 著
图书标签:
  • 股市操纵
  • 会计视角
  • 金融犯罪
  • 内幕交易
  • 证券法
  • 经济后果
  • 实证研究
  • 公司财务
  • 投资风险
  • 资本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5997
商品编码:28703212860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书名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
定价45.00
ISBN978730116599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鲁桂华
编号1200129281
出版日期2011-10-01
印刷日期2011-10-01
版次1
字数
页数

导论
0.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0.2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简要回顾
0.3本报告的基本框架与我们的主要发现
D11章中国股市价格操纵行为的成因:理性分析
1.1概述
1.2基本模型
1.3A股的市场结构是导致庄家操纵行为存在的原因之一
1.4政府偏好、投资者预期与坐庄行为的存在性
1.5公有制机构的老鼠仓与坐庄行为的普遍性
1.6A股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庄的存在性
1.7结论与政策含义
附录1
D12章股票价格操纵行为的度量
2.1概述
2.2新疆德隆坐庄案:坐庄行为特征的个案分析
2.3假说的提出与坐庄行为特征的理论分析
2.4研究设计
2.5经验发现
2.6结论和讨论
D13章盈余管理与坐庄行为
3.1概述
3.2研究设计
3.3A股市场盈余管理概览
3.4盈余管理与股票价格:市场能否识别
3.5坐庄行为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经验证据
3.6结论和讨论
D14章公司重组与坐庄行为
4.1概述
4.2制度背景分析与研究设计
4.3庄的代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主要实证结果
4.5结论与政策含义
D15章股票股利与坐庄行为
5.1概述
5.2研究设计
5.3主要经验发现
5.4结论
D16章分析师荐股与坐庄行为的关系
6.1制度背景:A股不存在D1三方分析师
6.2金P分析师与机构的串通:个案观察
6.3分析师与庄家串谋的大样本检验
6.4结论与讨论
D17章市净率及其决定:理论、证据与比较
7.1概述
7.2市净率的决定: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
7.3市净率的决策:经验的证据与不同市场的比较
7.4股票价格操纵行为与A股市净率
7.5结论与讨论
D18章坐庄行为、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的过度反应与资本配置效率
8.1引言
8.2样本、数据与变量定义
8.3坐庄行为、会计盈余对股票价格的增量解释能力
8.4坐庄行为导致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过度反应
8.5坐庄行为对未来现金流量并没有预测能力
8.6结论和讨论
D19章“庄”与B股折价的截面差异
9.1概述
9.2B股折价现象可能的理论解释和我们的研究设计
9.3主要经验发现
9.4结论
D110章坐庄收益与坐庄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
10.1概述
10.2跟庄策略:坐庄收益的经验分析
10.3坐庄行为的财富分配效应
10.4结论和讨论
D111章后股改时代:坐庄行为及其后果的证据
11.1概述
11.2后股改时代庄的经济后果:市净率的决定
11.3坐庄与基本面对股票价格的增量解释能力:后股改时代的证据
11.4庄对盈余反应系数的放大效应:后股改时代的证据
11.5其他证据
11.6结论和讨论
D112章结论与政策含义
12.1主要的研究结论
12.2主要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鸣谢

'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是靠前抢先发售系统地研究中国股市庄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的著作。本书主要围绕A股市场是否存在庄、为什么会存在庄、如何在经验研究中度量坐庄行为、坐庄行为的主要手段及经济后果等问题展开 其研究方法严谨 研究成果兼具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本书由鲁桂华著。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本书是靠前抢先发售系统地研究中国股市庄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的著作。本书主要围绕A股市场是否存在庄、为什么会存在庄、如何在经验研究中度量坐庄行为、坐庄行为的主要手段及经济后果等问题展开 其研究方法严谨 研究成果兼具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

《市场信号失真:资本博弈的阴影与理性光芒》 一、引言:一场关于市场公平的追问 在信息不对称与逐利本能交织的资本市场,总有不甘于遵循游戏规则的玩家,试图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超额利润。这些行为,如同在清澈的河流中投入浑浊的泥沙,扰乱了资本流动的方向,扭曲了真实的价值信号,最终不仅损害了众多投资者的利益,更对整个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本书《市场信号失真:资本博弈的阴影与理性光芒》正是源于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关切。我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学术视角,而是尝试从更广阔的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维度,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资本市场深处的操纵行为,剖析其滋生的土壤、演变的路径,以及对个体与整体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资本市场秩序的可能路径。 二、操纵的根源:人性、结构与诱惑的共舞 任何复杂的行为现象,其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资本市场的操纵行为,同样如此。 人性的弱点:贪婪与恐惧的永恒主题。 资本逐利的天性,是市场最基本的驱动力。然而,当这种驱动力被非理性的欲望放大,贪婪便成为滋生操纵的温床。对一夜暴富的幻想,对财富快速增长的渴望,使得部分市场参与者丧失了理性判断,铤而走险,试图通过不法手段实现其不切实际的目标。与此同时,恐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不对称的恐慌情绪下,个体为了规避潜在的损失,更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甚至主动参与到制造恐慌的行列中,从而为操纵者提供了便利。 市场结构的漏洞:信息不对称与监管的挑战。 任何市场,其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公平性,是其健康运行的基石。资本市场尤甚。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操纵行为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当操纵者掌握了普通投资者无法触及的信息,或能够通过人为手段扭曲信息的传播,便能借此制造虚假的繁荣或恐慌,误导市场判断。此外,监管的真空或滞后,为操纵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技术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复杂化,不断挑战着现有监管框架的边界,使得一些新兴的操纵手法难以被及时识别和有效遏制。 逐利动机的异化:非理性繁荣与风险偏好的扭曲。 资本市场的核心在于资源配置和风险定价。然而,当操纵行为发生时,这种机制便被扭曲。操纵者并非基于对企业真实价值的判断,而是通过制造假象来获利。这不仅是对市场的欺骗,更是对经济理性运行规律的挑战。例如,通过虚假交易制造活跃假象,以抬高股价;通过散布谣言,诱导投资者在高点接盘;或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等等。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对“逐利”这一基本动机的异化,使其偏离了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轨道。 心理因素的催化:从众效应与群体非理性。 市场并非总是由理性个体组成的集合。从众效应、群体思维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市场情绪高涨或低迷时,能够被操纵者放大,形成巨大的惯性力量。当一部分投资者被虚假信息所诱导,开始采取非理性行动时,其他投资者,特别是那些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便容易跟随其后,形成“羊群效应”。这种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为操纵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使其能够更轻松地将市场引向其预设的方向。 三、操纵的技法:隐蔽、变异与技术化的迷局 市场操纵的行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监管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呈现出更加隐蔽、复杂和技术化的特点。 虚假信息传播的“噪音”与“雾霾”。 早期操纵手段可能相对粗暴,如直接散布谣言。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巧妙。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操纵者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经过精心包装的虚假利好或利空消息,形成“噪音”淹没理性分析,或以“雾霾”笼罩真实情况。这些信息可能披着“深度分析”、“内部消息”的外衣,迷惑性极强。 技术驱动的“黑魔法”:算法操纵与高频交易。 技术的进步,为市场操纵提供了新的工具。算法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可能被滥用。操纵者可以利用精心设计的算法,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买卖操作,制造虚假的交易量和价格波动,以欺骗其他交易者。例如,“刷量”行为,即通过频繁的委托和撤销指令,制造市场活跃的假象,吸引投资者跟风。 “坐庄”的演变:从公开拉抬到隐秘控盘。 传统的“坐庄”模式,通常是操纵者集中资金,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大量买入,拉抬特定股票价格,待散户蜂拥而入后再高位出货。然而,随着市场监管的加强,这种模式逐渐变得隐蔽。操纵者可能通过联合多个账户,或利用复杂的融资工具,在不引起明显怀疑的情况下,逐步控盘。操纵的周期拉长,手法更加多样,例如利用期权、期货等衍生品进行对冲和掩护。 “割韭菜”的循环:诱导入局与收割离场。 市场操纵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实现“低买高卖”的利益转换。但操纵者并非直接获利,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诱导大量投资者在错误的时机入场,并在其认为合适的时机“收割”。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心理博弈。例如,在低位吸引投资者关注,然后制造一波短暂的上涨,诱导投资者认为“机会来了”,随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抛售,造成股价暴跌,让那些追涨的投资者成为“韭菜”,被无情收割。 四、经济后果:扭曲的信号、损失的信任与失衡的生态 市场操纵的危害,绝非仅仅是少数投资者蒙受经济损失那么简单,其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多层次、深远的。 资源配置的扭曲:错配的投资决策与低效的资本流向。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引导资本流向最有效率、最具创新力的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市场充斥着虚假信息和操纵行为时,投资者就无法依据真实的价值信号做出投资决策。资金可能因此流入那些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概念股”,而真正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却被忽视。这种错配导致资本的低效配置,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投资者信任的侵蚀:市场的“失灵”与散户的“退潮”。 信任是金融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石。一旦操纵行为泛獗,投资者对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便会严重侵蚀这种信任。散户投资者,作为市场中相对弱势的一方,最容易成为操纵的受害者。当他们屡屡遭受损失,便会对参与市场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宁愿将资金放在银行或寻求其他低风险的投资渠道,而非涌入资本市场。这最终会导致市场的流动性下降,交易活跃度降低,进一步损害市场的活力。 金融生态的失衡:少数人的狂欢与多数人的悲剧。 市场操纵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少数操纵者通过不当手段获利,而其代价是广大投资者的损失。这种行为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少数投机者通过欺骗手段积累财富,而多数勤恳的投资者则可能血本无归。长此以往,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对金融体系的公信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创新与竞争的阻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健全的市场应鼓励创新,奖励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但操纵行为恰恰相反,它使得那些擅长“讲故事”、“玩概念”的投机者,而非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经营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市场关注和资本支持。这会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扼杀创新动力,降低整个市场的竞争力。 五、寻求理性:监管的强化、技术的赋能与投资者的觉醒 面对市场操纵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一道坚实的屏障,守护市场的理性与公平。 监管的“智慧”与“力量”:事前预防与事后追责的并重。 监管是市场秩序的守护者。强化监管,不仅需要增加监管的力度,更需要提升监管的智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更高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操纵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形成有效的震慑。事前预防与事后追责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 技术的“双刃剑”:趋利避害,拥抱透明。 技术在市场操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同样可以成为打击操纵的利器。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为交易过程提供更强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信息不对称。智能合约可以自动化执行交易规则,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有助于构建更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 投资者的“理性”与“素养”:独立思考与风险意识的强化。 投资者是市场最直接的参与者,也是抵御操纵最坚实的屏障。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要教育投资者警惕各种诱惑,不盲目跟风,不轻信“内幕消息”。强化风险意识,理解市场风险,量力而行,才能有效地规避操纵行为带来的损失。 信息披露的“公开”与“真实”:打通信息壁垒,还原真相。 真实、及时、完整的信息披露,是抵御市场操纵的“免疫系统”。监管机构应持续推动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确保所有投资者都能在公平的信息环境下做出决策。同时,要严厉打击虚假信息披露行为,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市场“晴雨表”。 六、结语:通往公平市场的漫漫征途 《市场信号失真:资本博弈的阴影与理性光芒》并非要描绘一幅令人绝望的图景,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剖析,唤醒我们对资本市场公平重要性的认知,并以此为起点,共同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健康的金融生态。这场通往公平市场的漫漫征途,需要监管者的智慧与勇气,需要技术创新的驱动,更需要每一位市场参与者——投资者、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乃至普通公众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驱散资本博弈的阴影,让理性的光芒照亮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让资本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社会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股市的理解仅停留在“买入、卖出、涨跌”这样简单粗暴的层面,总觉得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我翻开《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者鲁桂华教授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股市操纵这一复杂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黑幕揭露”,而是从会计这一独特的视角,通过详实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操纵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会计手段来掩盖和实现的。书中对各种操纵手段的细致描绘,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财务报表背后,可能隐藏着如此多的猫腻。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揭示手段,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操纵行为对整个市场、对投资者,乃至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全局观和深度分析,让我对股市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更加警醒了我在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风险。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股市运作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读者来说,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防骗指南”。鲁桂华教授的《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股市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我一直觉得,在股市里,除了自己的判断失误,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算计。这本书就详细解释了这些“算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通常会借助于哪些“工具”。书中对各种操纵手段的描述,比如如何通过虚增收入、隐瞒负债,甚至是复杂的财务报表重组来达到目的,都让我印象深刻。以前看财报,总觉得它们是冰冷的数字,现在我才明白,这些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作者的实证研究,更是用数据说话,证明了这些操纵行为的真实存在和危害。读完之后,我对财务报表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也更懂得去识别那些可能存在的“危险信号”。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让我能够更加理性、更加警惕地参与股市投资。

评分

老实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股市操纵”这个概念的认知还比较模糊,总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或者只是存在于一些坊间传闻之中。直到我深入阅读了鲁桂华教授的《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才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股市操纵。作者不仅仅罗列了操纵的种种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他从会计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将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知识,变得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会计视角”的强调,这使得研究更加具有实操性和落地性,能够帮助普通投资者更敏锐地捕捉到可能存在的操纵信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透视眼”,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股市的投资决策也多了一份审慎和信心。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你对股市认知,甚至影响你投资行为的经典之作。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特别是对财务会计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而言,《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力作。鲁桂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研究框架,从会计学的核心视角出发,对股市操纵这一复杂而隐秘的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验证了作者的观点,使得研究结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书中对操纵行为的成因、具体手段的剖析,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后果的量化研究,都展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独到见解。对于希望提升自己对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识别和规避投资风险的专业人士,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体系,理解股市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猫腻”,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评分

在阅读《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之前,我对股市的理解总觉得少了一些“深度”,像是隔着一层纱看东西,朦朦胧胧,不够清晰。鲁桂华教授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股市操纵的“内脏”,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光鲜数字背后的真相。我尤其赞赏作者将会计学作为切入点,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它让原本抽象的“操纵”概念,变得具体而可操作。书中对各种操纵手段的描绘,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但又充满了严谨的学术分析。我看到了那些被精心包装的财务报表,是如何被用作掩盖真相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揭露问题,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行为对整个市场生态和投资者信心造成的长期损害。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对市场风险的辨别能力,让我在未来的投资道路上,能够更加警醒,更加理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