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作品全新整理 文本) 9787208098466

正版: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作品全新整理 文本) 978720809846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漱溟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梁漱溟
  • 文化史
  • 哲學史
  • 中國思想史
  • 傳統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曆史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大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098466
商品編碼:2870911487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6-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作品全新整理 文本) 作者 梁漱溟
定價 36.00元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 9787208098466 齣版日期 2011-06-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99Kg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要義》被譽為中國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較的經典作品,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迴避不瞭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嚮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曆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麵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國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齣像樣的科學體係?中國缺的是民主本身,還是西洋近代國傢那樣的民主?……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為促進國共團結抗敵而奔走,參與創建民盟;勝利後又參與國共和談,為和平建國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但心思之用更在於人生問題之研究。一生用心於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終其一生。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與《人心與人生》等。


   目錄

重印《中國文化要義》自序
自序
章 緒論
一 此所雲中國文化
二 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三 試尋求其特徵
四 參考佐證的資料
第二章 從中國人的傢說起
一 馮友蘭氏的解釋
二 反證馮說未盡是
三 文化之形成及其個性
四 階梯觀與流派觀
五 申述夙見結束上文
第三章 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一 中西社會對照來看
二 中西文化的分水嶺
三 基督教與集團生活
四 歐洲中古社會
五 近代社會之萌芽
第四章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一 西人所長吾人所短
二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三 團體與傢庭二者不相容
第五章 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一 何謂倫理本位
二 倫理之於經濟
三 倫理之於政治
四 倫理有宗教之用
五 此其重點果何在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一 宗教是什麼
二 宗教在中國
三 周孔教化非宗教
四 中國以道德代宗教
五 周孔之禮
六 以倫理組織社會
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徵
一 理性是什麼
二 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三 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一 何謂階級
二 中國有沒有階級
三 何謂職業分途
第九章 中國是否一國傢
一 中國之不像國傢
二 國傢構成於階級統治
三 中國封建之解體
四 中國政治之特殊
五 西洋政治進步之理
第十章 治道與治世
一 中國社會構造
二 嚮裏用力之人生
三 中國文明一大異彩
四 士人在此之功用
五 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 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一 周期性的亂
二 不見有革命
三 産業革命之不見
第十二章 人類文化之早熟
一 中國何故無民主
二 人權自由之所以不見
三 民治製度之所以不見
四 人類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一 由此遂無科學
二 長於理性短於理智
三 陷於盤鏇不進
四 中國文化五大病
第十四章 結論
一 討究特徵之總結
二 民族性之所由成
編後記


   編輯推薦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國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較的經典作品 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曆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麵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國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齣像樣的科學體係?中國缺的是民主本身,還是西洋近代國傢那樣的民主?…… 梁漱溟作品

   文摘


   序言

《民族精神的探尋:東西方文明的對話與融通》 本書並非探討某一特定文化現象的細枝末節,而是宏觀審視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追溯其精神脈絡的演進,並置於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進行深刻的比較與對話。作者以一種超越時空的洞察力,試圖解答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題:何以是中國?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精神特質究竟為何?它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形成、發展並流傳至今的? 全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如哲學、藝術、宗教、風俗等,而是著力於挖掘這些錶象背後所蘊含的普遍性與獨特性。作者認為,理解中華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具體事物的認知上,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思想根基與價值取嚮。因此,本書將重點關注那些塑造瞭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以及集體意識的關鍵性理念。 在探討中國文化“要義”的過程中,本書將不可避免地觸及與西方文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並非是為瞭彰顯優劣,而是為瞭通過參照,更加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文化的獨特輪廓。作者將審視中西方在人生觀、宇宙觀、社會觀等根本性問題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各自的文化發展路徑。例如,東西方對於“個體”與“集體”、“理性”與“情感”、“物質”與“精神”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不同的文明形態。本書將力求呈現一種開放而包容的對話姿態,探討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藉鑒、相互啓發的可能性,以及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如何實現文明的融通與創新。 本書的敘述視角並非局限於曆史的陳述,而是試圖從中提煉齣具有現實意義的洞見。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化時代,如何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立性與生命力,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現代轉型,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之一。作者將探討中國文化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找到自身的位置,並貢獻其獨特的價值。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而深刻,避免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術語,力求讓廣大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作者相信,真正的文化要義,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蘊藏在民族的血脈之中,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間。因此,本書將在宏大的理論框架下,輔以生動而有說服力的論證,引導讀者一同踏上對民族精神的探尋之旅。 閱讀本書,您將獲得的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錶層現象的瞭解,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與文化自覺的啓迪。您將有機會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理解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內核,並思考如何在當下,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與發揚,以更成熟、更具活力的姿態,走嚮未來。這是一次關於文明的深度對話,也是一次關於民族精神的生命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思想碰撞,仿佛置身於一場激烈的哲學辯論之中。梁漱溟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對中國文化的“問題”與“齣路”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提齣的“中國文化之病”的論斷,讓我不得不正視我們文化中存在的弊端,例如“一切都很慢”以及“人情之網”的束縛。然而,他並非是批判者,而是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醫者,在指齣病竈的同時,也提供瞭治愈的良方。他強調中國文化“能自己找到調劑和改造”的力量,這種內在的自我修正能力,是我從未如此深刻體會到的。書中關於“人生之問”的反復追問,讓我認識到,真正的文化,是對人類生存睏境的深刻迴應。他對於“我們應該如何做人”的思考,超越瞭單純的道德說教,而是上升到瞭對生命本體的關懷。這種“不空談,而重實踐”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生命力。梁先生並非要我們固守傳統,而是要我們在繼承中創新,在批判中發展,為中國文化在現代世界的復興找到方嚮。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靜的思考,仿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瞭一片可以安頓靈魂的淨土。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自有其渾厚的底蘊,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娓娓道來。他對“精神”與“物”關係的深刻剖析,讓我開始反思現代社會過度追求物質而忽略精神的傾嚮。書中所揭示的中國文化“對於‘生’的根本問題,似乎特彆感到不安”的特質,讓我對“活著”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對“為什麼而活”的不斷探索,正是中國文化最動人的地方。他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行去感悟,去體味。讀到書中關於“中國人的宇宙觀”的論述,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而和諧的世界,人與自然,人與人,在一種內在的聯係中相互依存。這種“天人閤一”的哲學,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著我們,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真實需求,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迴那份寜靜與平和。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來自民族深處的文化自信。梁漱溟先生的文字,雖然充滿瞭對現實的憂慮,但字裏<bos>的,都是對中國文化勃勃生機的信心。他沒有一味地強調中國文化的優越性,而是以一種理性和批判的精神,剖析其存在的不足,並指明其未來的發展方嚮。他提齣的“中國文化的根本是一個‘性’字”的觀點,讓我對“人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那種“人皆有情,人皆可教”的樂觀主義,是支撐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動力。書中關於“中國文化的前途”的展望,充滿瞭智慧與力量。他並不認為中國文化已經落後,而是看到瞭其在解決現代社會諸多矛盾中的獨特價值。尤其是在他談到“中國文化是一種‘人生嚮上’的文化”時,我深受鼓舞。這種對生命的熱愛,對未來的追求,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而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超越,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舞颱上綻放新的光彩。

評分

初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梁漱溟先生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思想對話。他筆下的中國文化,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和陳腐的教條,而是鮮活的生命,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裏。書中所描繪的“內嚮性格”與“外嚮性格”的對比,讓我醍醐灌頂,深刻理解瞭東西方文明在精神內核上的差異。那種從個體齣發、注重人際關係的內在精神,以及對“生”的根本問題的關切,都讓我感同身受。梁先生並未簡單地評判優劣,而是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視角,展現瞭中國文化獨特的智慧與魅力。他對中國人生存方式的洞察,那種“以漸進、非以乾斷”的處世哲學,以及“為我”與“為人”之間的微妙平衡,都仿佛在我心中點亮瞭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安頓心靈。書中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充滿瞭哲思的厚重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陷入沉思,反觀自身。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捧讀此書,與梁先生的思想共振,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與啓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國文化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根、有魂的中國人的指南。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股強大的衝擊力,仿佛被拉入瞭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梁漱溟先生對中國文化“固有的、獨特的主張”的論述,讓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所傳承的,並非僅僅是曆史的堆砌,而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指嚮。他提齣的“重人倫”的特點,讓我不再將人際關係視為一種社會義務,而是理解為一種深深植根於我們文化基因的生命邏輯。那種“事皆可瞭,唯人情不可瞭”的感悟,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中那種細膩而深刻的人性關懷。書中所強調的“為世界文化嚮前路設想”的宏大視野,更是讓我肅然起敬。梁先生並非沉溺於過去的輝煌,而是以一種憂患意識和前瞻性的眼光,探討中國文化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和未來走嚮。他對中國文化“能進能退”的特質的贊美,讓我看到瞭其內在的韌性和生命力。這種“不像西方那樣,有一套明確的思想,一套明確的學說,而是有一種在生活實踐中逐漸摸索齣來的,一種比較模糊的、比較活潑的”特點,在我看來,正是其強大生命力的源泉。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文化並非一個靜態的實體,而是一個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生命體,值得我們去珍視,去傳承,去發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