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作品全新整理 文本) | 作者 | 梁漱溟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8098466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 
| 作者简介 | |
|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与《人心与人生》等。 | 
| 目录 | |
| 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 
| 编辑推荐 | |
|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梁漱溟作品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固有的、独特的主张”的论述,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传承的,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堆砌,而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指向。他提出的“重人伦”的特点,让我不再将人际关系视为一种社会义务,而是理解为一种深深植根于我们文化基因的生命逻辑。那种“事皆可了,唯人情不可了”的感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细腻而深刻的人性关怀。书中所强调的“为世界文化向前路设想”的宏大视野,更是让我肃然起敬。梁先生并非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以一种忧患意识和前瞻性的眼光,探讨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和未来走向。他对中国文化“能进能退”的特质的赞美,让我看到了其内在的韧性和生命力。这种“不像西方那样,有一套明确的思想,一套明确的学说,而是有一种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比较模糊的、比较活泼的”特点,在我看来,正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文化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值得我们去珍视,去传承,去发展。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来自民族深处的文化自信。梁漱溟先生的文字,虽然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但字里<bos>的,都是对中国文化勃勃生机的信心。他没有一味地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而是以一种理性和批判的精神,剖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指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提出的“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一个‘性’字”的观点,让我对“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人皆有情,人皆可教”的乐观主义,是支撑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前途”的展望,充满了智慧与力量。他并不认为中国文化已经落后,而是看到了其在解决现代社会诸多矛盾中的独特价值。尤其是在他谈到“中国文化是一种‘人生向上’的文化”时,我深受鼓舞。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追求,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超越,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梁漱溟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思想对话。他笔下的中国文化,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和陈腐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命,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书中所描绘的“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对比,让我醍醐灌顶,深刻理解了东西方文明在精神内核上的差异。那种从个体出发、注重人际关系的内在精神,以及对“生”的根本问题的关切,都让我感同身受。梁先生并未简单地评判优劣,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智慧与魅力。他对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洞察,那种“以渐进、非以干断”的处世哲学,以及“为我”与“为人”之间的微妙平衡,都仿佛在我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安顿心灵。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哲思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沉思,反观自身。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此书,与梁先生的思想共振,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启迪。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仿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顿灵魂的净土。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自有其浑厚的底蕴,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他对“精神”与“物”关系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过度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的倾向。书中所揭示的中国文化“对于‘生’的根本问题,似乎特别感到不安”的特质,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为什么而活”的不断探索,正是中国文化最动人的地方。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行去感悟,去体味。读到书中关于“中国人的宇宙观”的论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而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在一种内在的联系中相互依存。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回那份宁静与平和。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想碰撞,仿佛置身于一场激烈的哲学辩论之中。梁漱溟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文化的“问题”与“出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的“中国文化之病”的论断,让我不得不正视我们文化中存在的弊端,例如“一切都很慢”以及“人情之网”的束缚。然而,他并非是批判者,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医者,在指出病灶的同时,也提供了治愈的良方。他强调中国文化“能自己找到调剂和改造”的力量,这种内在的自我修正能力,是我从未如此深刻体会到的。书中关于“人生之问”的反复追问,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文化,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回应。他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做人”的思考,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这种“不空谈,而重实践”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梁先生并非要我们固守传统,而是要我们在继承中创新,在批判中发展,为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的复兴找到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