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酒杯裏的世界史
書號:9787508683263
定價:42.00
作者/編者: [日]宮崎正勝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年04月
編輯推薦
★日本人氣作傢、NHK“世界史”全職講師、知名學者宮崎正勝力作,日本長銷十年、年年加印的曆史類通識讀本。
★不可不知的酒文化知識,讓酒桌上的你*不缺火爆的話題。
★25種酒的深度解讀,百萬年人類曆史的全景展示。既有關於酒的趣聞軼事,又有對於人類命運的深刻思索,為你打開觀察日常生活的視角。
宮崎正勝,1942年齣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係教授,並長期在日本NHK電視颱從事世界史講座。專攻前現代的*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世界史圖解》《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航海圖中的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東亞的榖物酒——黃酒
傾國美女與“酒池肉林”
中國人喝的是雜糧釀製的酒。在商朝(前1600—前1046),酒與宗教的淵源頗深。從商朝遺跡齣土的許多祭祀用青銅器中,以“爵”等酒器*多。
推翻商的周朝,為貫徹統治天下的封建製度,派遣族人前往各地方執政。地方長官前往就任地赴職時,周王會賜予象徵權力的“爵”之酒器。也因此,貴族的“侯爵”“伯爵”等稱號,就是源於象徵身份地位的酒器。
古代中國視飲酒過量為“惡”,予以抨擊。中國*古老的詩集《詩經》嚴厲批評瞭商王夜以繼日地飲酒作樂一事。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酒是神的,“淫酒”必遭報應。《史記》也狠狠批判瞭為所欲為的商紂王。公元前11世紀,商朝*的帝王紂王,原本是頭腦清晰且
雄辯的君主,據說他武功高強可以徒手打倒猛獸。不過他在徵服有蘇氏後,溺愛有蘇氏送來的美女妲己,鎮日糜爛且暴虐,*遭到滅國的命運。亡國之君紂王的荒淫無度,也留下瞭“酒池肉林”的典故。
據說紂王在鹿颱的宮殿收藏瞭驚人的金銀財寶,巨橋的倉庫則裝滿榖物,並擴建名為沙丘的離宮,以放養來自各地的鳥獸,並在離宮掘池,池裏裝滿瞭酒,樹木皆懸掛乾肉,宛若肉林,又令男女裸身奔跑其間,與妲己徹夜設宴狂歡作樂。
人的欲望一旦被*放縱,就再也難以約束,進而偏離常軌。後來,紂王甚至將塗滿油的銅柱橫放在燃燒的火焰上,命令忤逆者行走其上,以觀看犯人滑落火中活活被燒死為樂,這就是所謂的“炮烙之刑”。此外,紂王的叔父比乾因諫言而遭紂王剖腹殺害,並取齣心髒。從此,天神捨棄瞭紂王與商朝,周武王率軍殲滅瞭商。*紂王身著綴滿寶石的豪華衣裝,登上鹿颱的寶物宮殿,自焚而死,而妲己也被周武王殺死。
宮廷例行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酒
西漢時代(前206—25),在西方的麥類作物傳來以前,黃河流域的主要榖物為粟米與黍米,其中的黍米就是釀酒的原料。如今,黍米也是釀造燒酎的原料。其實在古代的中國,黍米釀的酒就深受人們的喜愛。不過,若黍米不能産生糖化,自然也難以變成酒,故必須尋找到促使其發酵的麯。
在中國與朝鮮,釀酒的麯是指將作為釀酒原料的榖物磨成粉後,加水捏成團狀,約一個月後即能繁殖齣根黴屬菌,也稱“餅麯”。
周朝的釀酒方法是在黃土大地上掘洞,然後放進黍米與水,使其發芽,*再使用“麯”發酵,釀造齣一種類似酒粕的濁酒。酒,用於祭祀賜予皇帝威權的天神,也是鞏固王室與各地諸侯關係的儀式中*的物品。統治各地的諸侯必須定期前往宮廷“朝見”皇帝,“朝見”後所舉行的宴會也是重要的國傢例行儀式之一。在如此嚴肅的國傢儀禮宴會中,原本屬於飲酒作樂的酒,又變成瞭繁文縟節的飲酒。
周朝依天地運行與四季循環,設置瞭天官、地官、春官、夏官、鞦官、鼕官六個官府。以“天官”為*,統領其他的官府與官吏。因為宮廷的儀式需要大量的酒,“天官”底下還設有名為“酒正”的官吏,掌管酒的釀造與管理等。酒的釀造,由十位宦官與三百三十位女性組成的“酒人”負責。所以,無論是古代的中國或美索不達米亞,公開儀式所需的龐大用酒多是由女性釀造生産的。
秦始皇冀望的金色酒
商朝祭神儀式中使用的是一種氣味芳香的藥酒,據說是黍米酒混上咖喱用的金黃色鬱金。此酒閃耀著太陽般的金黃色光芒,注入地麵可召喚神靈。
於公元前221年統*下的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在山東的泰山舉行祭祀天地的“封禪大典”,嚮諸神稟告自己已取得天下。海拔1524米的泰山,也是五嶽之一的“東嶽”,被視為聖山。直到今日,泰山仍是人們崇拜信仰的聖山,因而從山腳至山頂建造齣7000級的石階。
所謂“封禪”,是指皇帝嚮天地祈求國泰民安的祭典儀式。司馬遷在《史記》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封禪”時,父親司馬談未受邀參加儀式,遺憾之餘留下“身為太史令卻未能親眼見到重大國傢祭典,實在令人懊悔”的話語,不久即病死。
秦始皇預備舉行“封禪大典”時,由於商朝祭祀用的金黃色酒之釀造方法已為人們所淡忘,無可奈何之下,秦始皇隻好使用過濾後的山東黍米酒。也就是說,從商朝到秦朝,已經800年之久,酒的釀造方式也有瞭很大改變。如同日本的地酒,中國的釀造酒也有很多品種,不過整體說來酒的顔色都是黃色,故稱“黃酒”。若以酒的顔色深淺區彆,則色濃者為“老酒”,色淺者為“清酒”。
“餅麯”與北方傳統原料的黍米、南方産的稻米所釀製的黃酒,是中國各地文化在漫長歲月下交流的産物,也成為足以代錶中國的酒。說黃酒是“中國的啤酒”,其實也不為過。
擁有2000年曆史的名酒——“紹興酒”
堪稱黃酒之冠的即被清朝美食傢袁枚贊譽為“酒中名士”的紹興酒。與日本一樣,中國的酒也多以産地命名,紹興酒,就是指距離浙江省杭州東南方約70韆米處的運河之鄉紹興所釀造的酒。此外紹興也多名人,例如中國近代文豪魯迅、知名哲學傢兼教育傢蔡元培等皆齣身此地。
在日本,紹興酒也非常知名,常與中國菜搭配享用,一年約需進口700 萬升。自2000 多年前的春鞦時代(前770—前476)以來,紹興酒與“臥薪嘗膽”“範蠡既雪會稽之恥”“吳越同舟”這一連串的故事脫離不瞭關係,堪稱“世界名酒中的名酒”。當初敗於吳國的越王勾踐,為不忘恥辱,在會稽山日日嘗苦膽,*終於得以再次復國。而會稽山就位於紹興以南。
來到被金(1115—1234)奪去中國北方、必須提供大量貢品以求餘命的南宋(1127—1279)時代,為徵收酒稅以確保財源,官方奬勵民間造酒,同時也是為瞭供應南宋*都臨安的龐大需求量。由於時局彌漫著隨時可能遭北方民族攻陷的不安情勢,人們隻得以酒消愁,名酒紹興酒自然也掀起*的需求熱潮。
紹興酒,是將糯米放進大甕泡水後蒸煮,然後加入“餅麯”與酒藥(水蓼與粳米)發酵,待過濾後再加熱、殺菌,*以蓮葉與油紙覆蓋甕口,*外層蓋上盤子作為“瓶蓋”,再塗抹黏土固定,屬於需要長時間等待熟成的酒。遠在古老時代,“黃酒”的釀造法就傳至日本,不過日本人將甕替換成瞭木桶,釀成之後,就是如今我們所見的“清酒”。作為森林之國的日本,將中國傳來的金屬製筷子、磚造寺院都改為木製,釀酒的道具自然也是如此。換言之,日本酒是日本森林文化所衍生的酒。
袁枚說:“紹興酒,不過五年者不可飲。”由此可知,紹興酒是需要長時間熟成的酒。如今的人們偏好飲用三年至五年或五年以上的紹興酒,愈老的酒愈有價值。老且上等的酒,是謂“陳年紹興酒”,備受珍重。“花雕酒”是*代錶性的老紹興酒,其濃鬱風味更是釀入瞭父母的愛心。
在紹興的習俗中,女孩齣生後di三天得泡澡。這個時候,當地人會用親戚送來的糯米釀酒,再將存酒的甕埋入土裏,待女孩齣嫁時掘齣,讓新娘帶去夫傢。這就是“花雕酒”。酒名“花雕”,是因為選用的甕都會施以美麗的雕刻與色彩。
顯示*信息
這本《酒杯裏的世界史》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曆史是個宏大而沉重的概念,要麼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要麼是充滿權謀鬥爭的史詩,總感覺離我的生活有點遙遠。但宮崎正勝的這本書,用一種極其彆緻的方式——酒,串聯起瞭波瀾壯闊的世界曆史。開篇就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我們可以從這麼一個日常、甚至有些享受的角度去窺探曆史的脈絡。書中那些關於葡萄酒、啤酒、烈酒在不同文明中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經濟、政治、宗教甚至藝術的敘述,都讓我感到新奇無比。我從來沒想過,一杯酒背後竟然承載瞭如此豐富的曆史信息。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酒的變遷融入到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品酒會,每一杯酒都講述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這種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疏遠的古代文明,一下子變得鮮活而觸手可及。尤其是一些關於酒與宗教、酒與戰爭、酒與貿易的章節,更是讓我對人類曆史有瞭全新的認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個章節又會以什麼樣的酒,開啓一段怎樣的曆史畫捲。
評分不得不說,《酒杯裏的世界史》提供瞭一個相當獨特的視角來審視人類文明的進程。我一直對曆史的宏觀發展和微觀細節之間的聯係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探索欲。作者並沒有將酒僅僅視為一種飲品,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種文化符號、經濟要素甚至社會關係的載體的高度。通過講述酒的起源、傳播、釀造技藝的演變,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對酒的態度,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社會的變遷軌跡。例如,當書中描述某個文明的興衰時,會詳細解析當地酒的生産和消費模式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往往又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息息相關。這種將物質文化與社會曆史緊密結閤的寫法,讓我對曆史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理解。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段段史實,而是在通過“酒”這根綫,串聯起瞭一個個文明的“珍珠”,它們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你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吸收大量的曆史知識,並且對人類曆史的復雜性和 interconnectedness 有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翻閱《酒杯裏的世界史》,我感受到瞭作者駕馭史料的深厚功力,以及將看似零散的史實串聯成一條清晰邏輯綫的強大能力。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通過“酒”這一載體,勾勒齣瞭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一些至關重要的主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酒的文化意義的深入挖掘。它不隻是告訴你誰發明瞭什麼酒,或者哪個國傢以什麼酒聞名,而是告訴你,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這種酒為什麼重要?它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經濟、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甚至人們的世界觀。這種分析深度,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和思想根源。我甚至能想象,在作者的筆下,那些古老的釀酒作坊、熱鬧的酒館、莊重的祭祀儀式,都栩栩如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過去,而是一個不斷演變、充滿活力的過程,而“酒”,就像是這個過程中一個有趣的觀察窗口,摺射齣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
評分讀完這本《酒杯裏的世界史》,腦海中充斥著一種彆樣的曆史畫麵感,不再是書本上那些抽象的文字,而是充滿瞭酒香和煙火氣的真實場景。宮崎正勝的筆觸,讓古老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特彆是關於不同民族對酒的獨特解讀和儀式,讓我領略到瞭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比如,書中對某個時期某個民族用酒祭祀的描寫,那種神秘而莊重的氛圍,瞬間將我帶入到那個時代。又或者,在描述某個商業繁榮的城市時,書中對當地特色酒的細緻描繪,讓這個城市仿佛有瞭生命,我甚至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麥芽香或者果香。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曆史事件時,不忘提及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時候,它是一種外交的潤滑劑,有時候,它是一種鼓舞士氣的源泉,甚至有時候,它就是引發衝突的導火索。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技巧,讓原本宏大的曆史變得細膩而富有層次。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書,更像是在參加一場穿越時空的盛宴,品嘗著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曆史之酒”,感受著其中蘊含的豐富滋味。
評分這本《酒杯裏的世界史》的敘述方式,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啓發性的。我常常覺得,曆史的敘事往往過於宏大敘事,而忽略瞭個人體驗和具體的生活細節。宮崎正勝在這本書中,恰恰抓住瞭這一點,他從“酒”這個非常個人化、生活化的切入點齣發,卻能夠引申齣波瀾壯闊的世界曆史。這就像是一個微觀的視角,卻能摺射齣整個宏觀世界的萬象。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通過酒來慶祝、紀念、交流的描寫,都充滿瞭人情味。我能感受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地域如何不同,酒總是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連接著人與人,也連接著人與曆史。作者在分析某個曆史事件時,往往會提及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些細節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疊,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情感和真實的互動。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即使是最細微的文化元素,也可能承載著沉甸甸的曆史分量,並且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