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酒杯里的世界史
书号:9787508683263
定价:42.00
作者/编者: [日]宫崎正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编辑推荐
★日本人气作家、NHK“世界史”全职讲师、知名学者宫崎正胜力作,日本长销十年、年年加印的历史类通识读本。
★不可不知的酒文化知识,让酒桌上的你*不缺火爆的话题。
★25种酒的深度解读,百万年人类历史的全景展示。既有关于酒的趣闻轶事,又有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为你打开观察日常生活的视角。
宫崎正胜,1942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学教育系教授,并长期在日本NHK电视台从事世界史讲座。专攻前现代的*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东与伊斯兰世界史图解》《世界史图解》《从地名与地图看世界史》《航海图中的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东亚的谷物酒——黄酒
倾国美女与“酒池肉林”
中国人喝的是杂粮酿制的酒。在商朝(前1600—前1046),酒与宗教的渊源颇深。从商朝遗迹出土的许多祭祀用青铜器中,以“爵”等酒器*多。
推翻商的周朝,为贯彻统治天下的封建制度,派遣族人前往各地方执政。地方长官前往就任地赴职时,周王会赐予象征权力的“爵”之酒器。也因此,贵族的“侯爵”“伯爵”等称号,就是源于象征身份地位的酒器。
古代中国视饮酒过量为“恶”,予以抨击。中国*古老的诗集《诗经》严厉批评了商王夜以继日地饮酒作乐一事。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酒是神的,“淫酒”必遭报应。《史记》也狠狠批判了为所欲为的商纣王。公元前11世纪,商朝*的帝王纣王,原本是头脑清晰且
雄辩的君主,据说他武功高强可以徒手打倒猛兽。不过他在征服有苏氏后,溺爱有苏氏送来的美女妲己,镇日糜烂且暴虐,*遭到灭国的命运。亡国之君纣王的荒淫无度,也留下了“酒池肉林”的典故。
据说纣王在鹿台的宫殿收藏了惊人的金银财宝,巨桥的仓库则装满谷物,并扩建名为沙丘的离宫,以放养来自各地的鸟兽,并在离宫掘池,池里装满了酒,树木皆悬挂干肉,宛若肉林,又令男女裸身奔跑其间,与妲己彻夜设宴狂欢作乐。
人的欲望一旦被*放纵,就再也难以约束,进而偏离常轨。后来,纣王甚至将涂满油的铜柱横放在燃烧的火焰上,命令忤逆者行走其上,以观看犯人滑落火中活活被烧死为乐,这就是所谓的“炮烙之刑”。此外,纣王的叔父比干因谏言而遭纣王剖腹杀害,并取出心脏。从此,天神舍弃了纣王与商朝,周武王率军歼灭了商。*纣王身着缀满宝石的豪华衣装,登上鹿台的宝物宫殿,自焚而死,而妲己也被周武王杀死。
宫廷例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酒
西汉时代(前206—25),在西方的麦类作物传来以前,黄河流域的主要谷物为粟米与黍米,其中的黍米就是酿酒的原料。如今,黍米也是酿造烧酎的原料。其实在古代的中国,黍米酿的酒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若黍米不能产生糖化,自然也难以变成酒,故必须寻找到促使其发酵的曲。
在中国与朝鲜,酿酒的曲是指将作为酿酒原料的谷物磨成粉后,加水捏成团状,约一个月后即能繁殖出根霉属菌,也称“饼曲”。
周朝的酿酒方法是在黄土大地上掘洞,然后放进黍米与水,使其发芽,*再使用“曲”发酵,酿造出一种类似酒粕的浊酒。酒,用于祭祀赐予皇帝威权的天神,也是巩固王室与各地诸侯关系的仪式中*的物品。统治各地的诸侯必须定期前往宫廷“朝见”皇帝,“朝见”后所举行的宴会也是重要的国家例行仪式之一。在如此严肃的国家仪礼宴会中,原本属于饮酒作乐的酒,又变成了繁文缛节的饮酒。
周朝依天地运行与四季循环,设置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官府。以“天官”为*,统领其他的官府与官吏。因为宫廷的仪式需要大量的酒,“天官”底下还设有名为“酒正”的官吏,掌管酒的酿造与管理等。酒的酿造,由十位宦官与三百三十位女性组成的“酒人”负责。所以,无论是古代的中国或美索不达米亚,公开仪式所需的庞大用酒多是由女性酿造生产的。
秦始皇冀望的金色酒
商朝祭神仪式中使用的是一种气味芳香的药酒,据说是黍米酒混上咖喱用的金黄色郁金。此酒闪耀着太阳般的金黄色光芒,注入地面可召唤神灵。
于公元前221年统*下的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在山东的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向诸神禀告自己已取得天下。海拔1524米的泰山,也是五岳之一的“东岳”,被视为圣山。直到今日,泰山仍是人们崇拜信仰的圣山,因而从山脚至山顶建造出7000级的石阶。
所谓“封禅”,是指皇帝向天地祈求国泰民安的祭典仪式。司马迁在《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时,父亲司马谈未受邀参加仪式,遗憾之余留下“身为太史令却未能亲眼见到重大国家祭典,实在令人懊悔”的话语,不久即病死。
秦始皇预备举行“封禅大典”时,由于商朝祭祀用的金黄色酒之酿造方法已为人们所淡忘,无可奈何之下,秦始皇只好使用过滤后的山东黍米酒。也就是说,从商朝到秦朝,已经800年之久,酒的酿造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如同日本的地酒,中国的酿造酒也有很多品种,不过整体说来酒的颜色都是黄色,故称“黄酒”。若以酒的颜色深浅区别,则色浓者为“老酒”,色浅者为“清酒”。
“饼曲”与北方传统原料的黍米、南方产的稻米所酿制的黄酒,是中国各地文化在漫长岁月下交流的产物,也成为足以代表中国的酒。说黄酒是“中国的啤酒”,其实也不为过。
拥有2000年历史的名酒——“绍兴酒”
堪称黄酒之冠的即被清朝美食家袁枚赞誉为“酒中名士”的绍兴酒。与日本一样,中国的酒也多以产地命名,绍兴酒,就是指距离浙江省杭州东南方约70千米处的运河之乡绍兴所酿造的酒。此外绍兴也多名人,例如中国近代文豪鲁迅、知名哲学家兼教育家蔡元培等皆出身此地。
在日本,绍兴酒也非常知名,常与中国菜搭配享用,一年约需进口700 万升。自2000 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前770—前476)以来,绍兴酒与“卧薪尝胆”“范蠡既雪会稽之耻”“吴越同舟”这一连串的故事脱离不了关系,堪称“世界名酒中的名酒”。当初败于吴国的越王勾践,为不忘耻辱,在会稽山日日尝苦胆,*终于得以再次复国。而会稽山就位于绍兴以南。
来到被金(1115—1234)夺去中国北方、必须提供大量贡品以求余命的南宋(1127—1279)时代,为征收酒税以确保财源,官方奖励民间造酒,同时也是为了供应南宋*都临安的庞大需求量。由于时局弥漫着随时可能遭北方民族攻陷的不安情势,人们只得以酒消愁,名酒绍兴酒自然也掀起*的需求热潮。
绍兴酒,是将糯米放进大瓮泡水后蒸煮,然后加入“饼曲”与酒药(水蓼与粳米)发酵,待过滤后再加热、杀菌,*以莲叶与油纸覆盖瓮口,*外层盖上盘子作为“瓶盖”,再涂抹黏土固定,属于需要长时间等待熟成的酒。远在古老时代,“黄酒”的酿造法就传至日本,不过日本人将瓮替换成了木桶,酿成之后,就是如今我们所见的“清酒”。作为森林之国的日本,将中国传来的金属制筷子、砖造寺院都改为木制,酿酒的道具自然也是如此。换言之,日本酒是日本森林文化所衍生的酒。
袁枚说:“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由此可知,绍兴酒是需要长时间熟成的酒。如今的人们偏好饮用三年至五年或五年以上的绍兴酒,愈老的酒愈有价值。老且上等的酒,是谓“陈年绍兴酒”,备受珍重。“花雕酒”是*代表性的老绍兴酒,其浓郁风味更是酿入了父母的爱心。
在绍兴的习俗中,女孩出生后di三天得泡澡。这个时候,当地人会用亲戚送来的糯米酿酒,再将存酒的瓮埋入土里,待女孩出嫁时掘出,让新娘带去夫家。这就是“花雕酒”。酒名“花雕”,是因为选用的瓮都会施以美丽的雕刻与色彩。
显示*信息
这本《酒杯里的世界史》的叙述方式,可以说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我常常觉得,历史的叙事往往过于宏大叙事,而忽略了个人体验和具体的生活细节。宫崎正胜在这本书中,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从“酒”这个非常个人化、生活化的切入点出发,却能够引申出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这就像是一个微观的视角,却能折射出整个宏观世界的万象。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酒来庆祝、纪念、交流的描写,都充满了人情味。我能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地域如何不同,酒总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连接着人与人,也连接着人与历史。作者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时,往往会提及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叠,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情感和真实的互动。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即使是最细微的文化元素,也可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评分读完这本《酒杯里的世界史》,脑海中充斥着一种别样的历史画面感,不再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文字,而是充满了酒香和烟火气的真实场景。宫崎正胜的笔触,让古老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特别是关于不同民族对酒的独特解读和仪式,让我领略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某个民族用酒祭祀的描写,那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瞬间将我带入到那个时代。又或者,在描述某个商业繁荣的城市时,书中对当地特色酒的细致描绘,让这个城市仿佛有了生命,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麦芽香或者果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历史事件时,不忘提及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时候,它是一种外交的润滑剂,有时候,它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源泉,甚至有时候,它就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变得细腻而富有层次。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书,更像是在参加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品尝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历史之酒”,感受着其中蕴含的丰富滋味。
评分不得不说,《酒杯里的世界史》提供了一个相当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一直对历史的宏观发展和微观细节之间的联系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探索欲。作者并没有将酒仅仅视为一种饮品,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种文化符号、经济要素甚至社会关系的载体的高度。通过讲述酒的起源、传播、酿造技艺的演变,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酒的态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变迁轨迹。例如,当书中描述某个文明的兴衰时,会详细解析当地酒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将物质文化与社会历史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理解。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段史实,而是在通过“酒”这根线,串联起了一个个文明的“珍珠”,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大量的历史知识,并且对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 interconnectedness 有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翻阅《酒杯里的世界史》,我感受到了作者驾驭史料的深厚功力,以及将看似零散的史实串联成一条清晰逻辑线的强大能力。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通过“酒”这一载体,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至关重要的主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酒的文化意义的深入挖掘。它不只是告诉你谁发明了什么酒,或者哪个国家以什么酒闻名,而是告诉你,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这种酒为什么重要?它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甚至人们的世界观。这种分析深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根源。我甚至能想象,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古老的酿酒作坊、热闹的酒馆、庄重的祭祀仪式,都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过去,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活力的过程,而“酒”,就像是这个过程中一个有趣的观察窗口,折射出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
评分这本《酒杯里的世界史》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个宏大而沉重的概念,要么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要么是充满权谋斗争的史诗,总感觉离我的生活有点遥远。但宫崎正胜的这本书,用一种极其别致的方式——酒,串联起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开篇就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可以从这么一个日常、甚至有些享受的角度去窥探历史的脉络。书中那些关于葡萄酒、啤酒、烈酒在不同文明中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经济、政治、宗教甚至艺术的叙述,都让我感到新奇无比。我从来没想过,一杯酒背后竟然承载了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酒的变迁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品酒会,每一杯酒都讲述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疏远的古代文明,一下子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尤其是一些关于酒与宗教、酒与战争、酒与贸易的章节,更是让我对人类历史有了全新的认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章节又会以什么样的酒,开启一段怎样的历史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