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植物傳奇 改變世界的27種植物 |
| 作 者: | [美]凱瑟琳·赫伯特·豪威爾(Catherine Herbert Howell) |
| 定價: | 75.00 |
| ISBN號: | 9787115466457 |
| 齣版社: | 人民郵電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7-12-1 |
| 印刷日期: | 2017-12-1 |
| 編輯推薦 |
| 植物傳奇 是美國國傢地理學會和久負盛名的密蘇裏植物園共同閤作的結晶,追溯、探尋和歌頌瞭那些奇妙非凡的植物以及它們對人類曆史的塑造。密蘇裏植物園園長、植物保護倡導者彼得·漢·雷文博士為本書傾情作序,密蘇裏植物園圖書館館長道格拉斯?霍蘭德先生撰寫瞭熱情洋溢的前言。 通過展示200餘幅珍貴、精美的植物繪畫作品,本書重新闡釋瞭那些將植物和人類文明聯係起來的探險、傳說和知識。從史前時期到植物*早被用於製作食物、庇護所和工具,到古代文獻對花朵的贊美,再到當今工業、建築、製藥等領域對植物的復雜利用,本書提供瞭詳盡的信息,不但追蹤瞭植物探險和植物大發現的曆程,也描述瞭植物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從小麥、稻子到玉米、橡膠和煙草等,書中介紹瞭27種對人類曆史具有重大影響的植物,記錄瞭它們在經濟、文化、政治和飲食方麵産生的各種影響。那些引自植物學傢、詩人和哲學傢的動人描述既錶達齣瞭植物和自然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也強化瞭本書內容的吸引力。 |
| 內容介紹 |
| 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瞭兩百萬年,我們一直對植物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因為植物直接或者間接地為我們提供著食物。在各個文明的早期,人們都在努力嘗試探索和開發植物的價值,比如用於治療疾病、紡織衣物等。人們也曾因為香料遠航世界各地,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並因此發現瞭新大陸。但是,直到*近我們纔開始理解植物何其偉大,纔從更深層麵理解人類與植物的關係。 植物傳奇 由美國國傢地理學會和密蘇裏植物園圖書館聯閤齣品,按照起源、發現、探索、啓濛、帝國和科學5個階段,係統介紹瞭人類發現和利用植物的曆史。我們也可以從中瞭解到植物獵人和植物探險活動如何影響不同地區之間植物物種的交流,以及植物學傢和相關人員為保護地球物種的多樣性而付齣的努力。 本書可供對植物及曆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
| 作者介紹 |
| 凱瑟琳·赫伯特·豪威爾:曾撰寫過多本博物學著作,包括《後院的荒野》《山地生命》以及“自然文庫係列”的4冊圖書。她還對其他十幾本圖書的寫作齣版有所貢獻,如《人類》《亞特蘭大探險》《好奇的植物學傢》。她擁有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也是一名充滿熱情的園藝愛好者。 作序者 彼得·漢·雷文:博士,知名植物學傢,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倡導者。雷文博士擔任美國密蘇裏植物園園長長達38年之久,《時代周刊》於1999年授予他“英雄”稱號。雷文博士還是美國國傢地理學會的受托人之一,並擔任研究與探索委員會主席。 譯者 明冠華: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植物分類學碩士,北京市首批校外教育兼職教研員。現任職於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北京教學植物園),專職從事植物、環境領域的科普教學工作。發錶科普文章多篇,並譯有《植物王國的奇跡:生命的旅程》一書。 李春麗:植物愛好者,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業餘時間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鼓勵兒童走近自然、探索自然奧秘。 審校 劉全儒: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植物分類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20年,現兼任IUCN中國植物專傢組副組長、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專傢組成員、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第二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植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科普部副主任、《生物學通報》常務編委、《生物安全學報》編委等社會工作。 |
| 目錄 |
| 序 彼得 漢 雷文博士 | 8 前言 道格拉斯 霍蘭德 | 12 第1章 | 起源 | 23 史前-1450 棗椰樹 小麥 稻子 油橄欖 第2章 | 發現 | 57 1450-1650 黑鬍椒 甘蔗 玉米 柑橘 鬱金香 第3章 | 探索 | 97 1650-1770 煙草 茶 咖啡 辣椒 金雞納樹 第4章 | 啓濛 | 137 1770-1840 番茄 薔薇屬 葡萄 棉花 蘋果 第5章 | 帝國 | 177 1840-1900 大麻 橡膠樹 馬鈴薯 罌粟 蘭花 第6章 | 科學 | 217 1900至今 竹子 山藥 可可 延伸閱讀 | 244 插圖名錄 | 245 索引 | 248 關於密蘇裏植物園及其收藏品 | 255 參編人員 | 255 |
第四段 坦白說,我原本對“百科圖鑒”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會流於錶麵或圖片質量參差不齊。然而,這本作品的圖文配閤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專業水準,同時又保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那些色彩的還原度,細節的刻畫,精確到連葉片上的絨毛紋路都清晰可見,這無疑是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和資源纔能完成的。它不僅僅是工具書,更像是一部可以常年置於案頭的藝術品。當我需要查閱某個植物的特徵時,翻開它,不僅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還能被其精美的視覺呈現所吸引,忍不住多看一會兒。這種將科學的精確性與藝術的感性美完美結閤的能力,是許多同類書籍望塵莫及的。
評分第一段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無論是封麵那充滿生命力的插畫,還是內頁精緻的排版,都讓人愛不釋手。每一次翻閱,都像進行瞭一次微觀的自然之旅。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細膩,他沒有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將植物的生長、演化以及它們與人類文明交織的故事,描繪得如同史詩一般宏大又充滿溫情。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描述某種稀有蘭花在特定光照下色彩的微妙變化,或者介紹一種古老草藥的采集過程時,那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周圍環境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綠色生命,有瞭一種全新的敬畏感。它成功地將科普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完美地融閤,讓一個對植物學原本興趣泛泛的讀者,也深深地陷進去,渴望去探尋更多隱藏在葉脈和根係之間的秘密。
評分第三段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好,既有宏觀的物種進化論,又有微觀到令人心醉的“植物探險”軼事。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早期植物學傢或探險傢們,為瞭尋找一株傳說中的植物,穿越蠻荒、忍受艱辛的章節。那些描寫充滿瞭冒險精神和對未知的好奇心,讀起來簡直比小說還要刺激。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而是在構建一個充滿挑戰、充滿未解之謎的植物世界。它讓你感受到,人類對自然的探索欲望,是多麼原始而強大。那些早期的手繪圖譜和作者對采集過程的生動復述,讓人仿佛能聞到雨林中泥土和腐殖葉的潮濕氣味,體會到發現新物種時那種激動到顫抖的心情。這是一種非常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人對知識的渴求達到瞭頂點。
評分第五段 閱讀此書的過程,對我個人生活的影響是深遠且悄無聲息的。它培養瞭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一種根植於“綠色哲學”的視角。過去我隻是“看到”植物,現在我開始“理解”它們。書中關於植物如何進行復雜社會互動、如何應對環境壓力、甚至它們之間無聲交流的理論,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我開始留意自傢陽颱上那盆盆栽的細微“情緒”,開始思考日常食用的蔬菜背後隱藏的漫長曆史。這種從宏大敘事迴歸到個體觀察的轉化,是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它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像一顆種子,在我心中播下瞭對生命萬物更深層次的好奇心和連接感。讀完閤上書本,我發現自己看窗外的世界,都多瞭一層由敬畏和理解構成的濾鏡。
評分第二段 我過去總覺得植物學是遙遠而冷僻的學科,直到我讀瞭這本“傳奇”。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植物”的定義——它們不再是靜止的背景闆,而是推動曆史車輪滾動的強大力量。書中對幾種關鍵植物如何重塑瞭人類的飲食結構、醫藥體係乃至全球貿易路綫的論述,極其引人深思。比如,當它詳細闡述某種香料是如何引發地理大發現和殖民衝突時,那種震撼感是看一般的曆史書無法比擬的。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用極富張力的筆觸,將植物的生命周期與人類的興衰榮辱編織在一起,讀起來酣暢淋灕,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感覺自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博物學傢,穿越瞭不同的時空,親眼見證瞭這些無聲的巨人如何默默地改變瞭世界運行的軌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