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昆柏、郭春霞主編的《危險廢物處理與處置》 共分10章,在編寫過程中遵循全過程管理的原則,全 麵係統地闡述瞭危險廢物的定義、來源、分類、特性 、危害和管理,詳細地總結瞭危險廢物的處理與處置 技術等。
陳昆柏,1965年3月生,浙江颱州人,工學碩士、教授級高工,研究領域涉及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廢水處理、廢氣治理、汙染修復等。杭州G20**峰會質量保障專傢,浙江省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行業協會特聘專傢,浙江省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環境應急專傢、生態智庫專傢,浙江工商大學客座教授,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貼。主持和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成果豐碩。發錶論文30餘篇,獲得專利30多項,著作《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學》被列入“十一五”***規劃教材。
第1章 總論
1.1 危險廢物的定義
1.2 危險廢物的來源與分類
1.2.1 危險廢物的來源
1.2.2 危險廢物的分類
1.3 危險廢物的特性
1.3.1 腐蝕性
1.3.2 毒性
1.3.3 **性
1.3.4 反應性
1.3.5 感染性
1.3.6 急性毒性
1.4 危險廢物的危害
1.4.1 對大氣環境的汙染
1.4.2 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1.4.3 對水體的影響
1.5 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現狀
1.5.1 數量相對集中且分布廣泛
1.5.2 綜閤利用處置水平低
1.5.3 危險廢物與一般固體廢物混閤
1.5.4 對環境的汙染日益嚴重
第2章 危險廢物管理
2.1 危險廢物的鑒彆
2.1.1 危險廢物的鑒彆程序
2.1.2 危險廢物的鑒彆方法
2.2 危險廢物的管理機構
2.2.1 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2.2.2 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2.2.3 各級固體廢物管理中心
2.3 危險廢物管理製度
2.3.1 危險廢物名錄製度
2.3.2 危險廢物申報登記製度
2.3.3 危險廢物統一鑒彆標準、鑒彆方法和識彆標誌製度
2.3.4 危險廢物産生者處置、強製處置、代行處置和集中處置製度
2.3.5 危險廢物排汙收費製度
2.3.6 收集、貯存、處置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製度
2.3.7 危險廢物轉移聯單製度
2.3.8 資料保管製度
2.3.9 處置設施關閉後的管理製度
2.3.10 控製危險廢物進齣口製度
2.4 危險廢物管理的法規及標準
2.4.1 **法律
2.4.2 行政法規、規範性文件
2.4.3 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
2.4.4 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及其規範性文件
2.4.5 環境政策、標準
2.4.6 **公約
2.5 危險廢物管理的技術經濟政策
2.5.1 危險廢物管理的技術政策
2.5.2 危險廢物管理的經濟政策
第3章 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與運輸
3.1 危險廢物的收集
3.1.1 危險廢物收集的相關法規和技術政策
3.1.2 危險廢物的收集容器
3.1.3 危險廢物的收集與轉運過程
3.1.4 收集包裝要求
……
第4章 危險廢物物化處理技術
第5章 危險廢物綜閤利用技術
第6章 危險廢物固話/穩定化技術
第7章 危險廢物焚燒處置技術
第8章 危險廢物填埋處置技術
第9章 危險廢物應急處置
**0章 工程案例
附錄
坦白說,初次翻閱這類題材的書,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全是晦澀難懂的化學方程式和國傢標準條文的羅列,讀起來估計得備著一本化學詞典在旁邊。但我更期待它能在宏觀層麵上,梳理齣整個固體廢物管理的戰略藍圖。比如,全球在循環經濟背景下,危險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趨勢是什麼?發達國傢在這方麵有哪些值得我們藉鑒的政策創新和技術突破?這本書如果能像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現行管理體係中的痛點與難點,並提齣富有前瞻性的見解,那就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瞭,簡直就是一份行業發展的“路綫圖”。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夠跳齣單一技術的討論,將環境倫理、社會責任和經濟成本有效地整閤起來,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廢物管理哲學。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否幫助我們重新定義“廢物”——如何將環境負擔轉化為潛在的經濟價值,這纔是真正的高級智慧。
評分我設想這本書的讀者群體可能非常細分,主要集中在環境工程師、危廢處理企業的運營總監,甚至是環保部門的審查人員。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它更多的是一種對“幕後工作”的探索和敬畏。我好奇的是,那些緻力於消除環境汙染的人,他們日常的工作場景是怎樣的?這本書會不會穿插一些關於現場工作艱辛、設備維護難度、以及操作人員防護的重要提示?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技術細節與人性關懷,畢竟,處理危險廢物的工作本身就伴隨著高風險。如果這本書能傳遞齣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即我們正在做的工作,是為瞭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而不是單純的為瞭完成一項任務,那麼這本書的意義就升華瞭。它將不再僅僅是工具書,而是一份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鄭重承諾。
評分這本《危險廢物處理與處置/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叢書》的書名,光是“危險廢物處理與處置”這幾個字就讓人心頭一緊,感覺內容會非常專業和硬核。我期望它能像一本精密的工程手冊,詳細剖析那些令人頭疼的有害物質,從源頭分類、運輸規範,到最終的無害化處置技術,每一個環節都能找到清晰的SOP(標準操作程序)。我特彆想看看書中對先進的焚燒技術、固化穩定化工藝有沒有深入的探討,畢竟現在的環保要求越來越嚴苛,傳統的填埋法肯定已經遠遠不夠用瞭。如果能配上大量的圖錶和實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特定行業的危廢(比如電子垃圾或醫療廢物)是如何高效、閤規地處理的,那就太棒瞭。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提供給一綫工程師和管理者實實在在的“工具箱”,讓他們麵對棘手的環境挑戰時,能立刻翻齣對應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氣質,我猜想應該是嚴謹、務實,帶著一股子解決復雜技術難題的決心和專業性。它應該能讓我明白,那些藏在角落裏的“定時炸彈”是如何被馴服和消弭於無形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應該像是一位經驗豐富、脾氣略顯古闆的老專傢寫成的經驗之談。我非常期待它能在“閤規性”的討論上做到極緻。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體係下,企業麵臨的閤規壓力是空前的,任何一個操作細節的疏漏都可能導緻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希望書中對於最新的環保法律法規解讀能做到精準無誤,甚至能夠“預判”未來的監管方嚮。例如,針對新汙染物(PFOA/PFOS等)的特彆管理措施,或者針對跨區域轉移危險廢物的監管難點,是否有獨到的分析和實用的規避風險的建議?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執法實踐的“內幕”或案例分享,這些往往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生存智慧”。這本書如果能像一本“避雷指南”,幫從業者順利度過監管的‘深水區’,那它的價值將無可估量,遠超其字麵上的技術指導意義。
評分我猜測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風格應該是非常樸素和功能性的,沒有太多花哨的色彩和裝飾,因為內容本身就足夠“沉重”和重要。我個人更看重的是文字的邏輯性和條理感。當我翻開它時,我希望能夠立即進入一種被清晰的框架結構引導的狀態。比如,它會不會用一個清晰的流程圖來展示從“産生”到“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鏈條?在每一個環節的銜接處,風險控製點在哪裏?我尤其關注關於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的部分,這關乎著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近乎法律條文般的嚴謹性來闡述操作規範,同時又能在復雜工藝描述處配上足夠詳盡的截麵圖或示意圖,那就完美瞭。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應該更像是在攻剋一個復雜的堡壘,需要耐心和精確,但每攻剋一節,都會帶來巨大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