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心经 玄奘法师 9787552705140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说心经 玄奘法师 9787552705140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玄奘法师 著
图书标签:
  • 心经
  • 玄奘
  • 佛教
  • 哲学
  • 宗教
  • 经典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图解
  • 玄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2705140
商品编码:28810781989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书名图说心经
定价69.90
ISBN9787552705140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玄奘法师
编号1201606494
出版日期2017-11-01
印刷日期2017-11-01
版次1
字数290千字
页数275

D1一章'心经'的由来与主旨
1.'心经'的起源:260字来源初探/2
2.'心经'与'大般若经':二者之间什么关系/4
3.'心经'*早汉译本的译者:鸠摩罗什/6
4.流传*广的汉译本:玄奘法师与'心经'的因缘/10
5.'心经'的七个汉译本:两个略本和五个广本/14
6.两种'心经':“广本”和“略本”的区别/16
7.'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空/20
8.'心经'的精神:明白并破除执着/24
9.'心经'的佛法道理:因缘所生法/28
10.'心经'的人生观:人生是苦/30
D1二章与'心经'相关的一些问题
1.探讨'心经'人物:佛陀在'心经'中的角色/34
2.'心经'说法盛会:有哪些人参加/38
3.'心经'的说法地点:佛陀与观自在菩萨在哪里开示/40
4.王舍城:在佛教史Shang为什么如此重要/42
5.'心经'的听众:三种对象/44
6.'心经'的性质:是“经”还是“咒”/46
7.密教的般若佛母与心经女神:是否同属一人/48
8.甚深禅定观修状态:观自在菩萨说法/50
9.人们喜欢'心经'的原因:字句简短 含义深远/52
10.'心经'的应用:找回自己的心/54
11.'心经'的文字:'大般若经'的精髓/56
12.'心经'流通分:与一般经典有何不同/58
13.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心经'咒语出自何处/60
14.'大般若经'的说法地:四处/64
D1三章如何读懂'心经'
1.掌握关键佛法词汇:体会'心经'世界/70
2.了解佛法词汇梵语原意:解开'心经'经文真义/72
3.读略本 也要读广本:更全面、正确地认识'心经'/74
4.掌握'心经'的修学次D1: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76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八个字的正确念法/80
6.般若等于智慧:玄奘大师为何不直接翻译/82
7.'心经'浅解:从字面上了解'心经'梗概/84
8.密教'般若心经'的修持法:日日念 经常念/88
9.密教'般若心经'的数珠法:随身使用 不染一切诸恶/90
10.密教'般若心经'的念诵法:唱真言的规定/92
11.密教'般若心经'的供养法:置神坛的标准/96
12.密教'般若心经'的抄写:开发自我的妙法/100
D1四章'心经'经文详解
1.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06
2.般若智慧已达自在之境:观自在菩萨/110
3.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114
4.照见五蕴是空无实体:照见五蕴皆空/116
5.利他、救世、利益众生:度一切苦厄/118
6.智慧D1一的佛弟子:舍利子/122
7.色与空两者相互依存: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124
8.物质现象为空 空也为物质现象: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128
9.心理层面的四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132
10.一切法都是空性: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134
11.佛的宇宙观: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136
12.“空”无五蕴: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140
13.六根为空 六尘也不会影响自身:无眼耳鼻舌身意/144
14.一切世间现象皆为空无: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148
15.十二因缘也是空性: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152
16.超Yu0四谛:无苦集灭道/158
17.去除对概念名相的执着:无智亦无得/166
18.依据般若甚深智慧证得空性: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172
19.不畏生死 自然没有任何恐怖: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176
20.远离不合理的思想行为:远离颠倒梦想/178
21.一切烦恼都已止息:究竟涅槃/186
22.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三世诸佛/190
23.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前导:依般若波罗蜜多故/192
24.无法超Yu0的完全正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94
25.赞叹般若有极大的力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198
26.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202
27.离苦得乐 达到涅槃: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204
28.咒语与经文的分水岭: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206
29.前往、到达:揭谛揭谛/208
30.直接无任何媒介地证悟空性:波罗揭谛/210
31.一起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212
32.成就圆满的智慧:菩提萨婆诃/214
D1五章读'心经'还需了解的佛法概念
1.法:一切事物 宇宙万有/218
2.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220
3.三宝:佛、法、僧/224
4.涅槃:不生不灭 永恒安乐的境界/226
5.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228
6.十二缘起:探求人生痛苦的根源/230
7.心性:心识本来所具的不变不改体性/232
8.无我:没有众生所执为实常的自我/234
9.无常:没有恒常的存在/236
10.因果相续:因因果果 没有间断/238
11.有漏皆苦:佛教对苦的缘起的解释/242
12.三界唯心:一切现象不离“心”/244
13.发菩提心:上求佛道 下度众生的誓愿/246
14.大乘:着重有利于大众的行为/248
15.五乘教法:佛教修行的五种教义体系/250
16.菩萨:将自己和众生一起解脱出来/252
17.四摄:摄引众生归向佛道的四个条件/254
18.八宗: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256
附录一
1.藏文版'心经'与玄奘版'心经'咒语的差异/262
2.'心经'密教化的证据/266
3.不同根器运用三科的修行方法/270
4.鸠摩罗什'大品般若经'与玄奘'心经'比较分析表/272
附录二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274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274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274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274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唐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275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275
7.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275

1.内容浅显易懂。只要识字就能读懂 它并不是艰深的专业佛教书籍 而是用简洁明了的白话文配以生动的图表解读'般若心经' 传递在俗世生活的人生智慧 助你消除烦恼 平静内心。2.'般若心经'知名度高 读者群范围广。不管懂不懂佛教的人 都知道“色即是空”四个字。想读的人很多 但帮你读懂它的书却很少。本书就是其中*很好的一本。3.版本经典。全系列畅销100万册典藏图书 2017年全新升级版。

玄奘法师-602-664 是中国唐代旅行家、译经家和高僧 又称唐三藏。他与鸠摩罗什、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由于玄奘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 又精通梵文 所以他的译文流畅优美 且忠于原意。他所翻译的经、律、论三藏圣典精准 译经的数量繁多。
施青石 80后 重庆大足人 业余醉心研究佛教文化十余年 曾与人共同编撰佛教普及读物 后至北京从事媒体工作 吸取现代传播手法编著'图说金刚经''图说心经'等著作。

普通大众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经只有260字 在佛教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心经'摄取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 讲般若智慧和缘起性空的道理 被认为是成佛的指南 利生的法宝。因其文约而义深 除非有高僧大德的指引 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经义领略透彻。
施青石编著的'图说心经'借鉴了以往高僧大德的真知灼见 将围绕这部'心经'的诸多问题一并呈现出来 250张一目了然的佛理解析图表与300幅生动有趣的手绘插图 同简单流畅的文字相得益彰 让读者能更为直观地领悟和体会'心经'真谛 让您在享受视觉美的过程中 真正获得一次心灵的荡涤与淘冼。

《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的精髓,观照内心的明灯 《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部经典。全经仅二百六十字,却浓缩了般若思想的精髓,字字珠玑,句句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阐述了“空性”的本质,揭示了诸法实相,引导众生超越生死轮回,证悟圆满的菩提。 《心经》的问世,可以追溯到唐朝,由玄奘法师从天竺历经千辛万苦带回东土,并将其翻译成汉文,自此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广为流传。玄奘法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更是佛法的实践者和弘扬者。《心经》的翻译,是他对佛法智慧的深刻理解和虔诚奉献的结晶。 缘起与精要:观自在菩萨的智慧之光 《心经》开篇便点明了其核心人物——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意为观察世间万物,能够自在地安住于智慧之中,不为外境所动摇。这正是《心经》所要传达的最高智慧的体现。菩萨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中修行,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构成我们身心世界的五种要素。我们认为的“我”,不过是这五蕴的聚合。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五蕴并非真实恒常的存在,而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如同镜花水月,看似真实,实则虚幻。 “空性”是《心经》的核心概念。并非指虚无,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不独立存在,其本质是缘起和无常。理解了空性,便能破除对“我”和“法”的执着,从而摆脱由执着带来的痛苦。 破除执着,超越苦厄 《心经》逐一否定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实体概念,如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看似真实的存在,在甚深般若的智慧观照下,都显现出其虚幻的本质。 五蕴皆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并非说五蕴不存在,而是说五蕴的本质是空的,它们是因缘所生,并非独立自存。 六根、六尘、六识皆空: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通过工具感知到的外界事物(六尘),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主观意识(六识)。《心经》指出,这些也都是空的,是相互依存、虚幻不实的。 十二处、十八界皆空: 这是对六根、六尘、六识更细致的划分,进一步强调了所有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要素都是空的。 四圣谛皆空: 苦、集、灭、道,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然而,在究竟的智慧面前,即使是苦、集、灭、道,也都是方便说,其本质也归于空性。 无智亦无得: 智慧的获得并非是外在的增添,而是内在的觉醒。当我们了悟空性,智慧自然显现,不再有“我”去追求“智慧”或“获得”某种东西。 般若波罗蜜多:通往解脱的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智慧到彼岸”。《心经》正是指导我们如何运用般若智慧,脱离烦恼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心经》中反复出现的“无所得”,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放下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拥有“什么”,不再执着于“我”能“获得”什么,内心的束缚便会逐渐解除。 咒语的力量:揭示实相的陀罗尼 《心经》的最后,是著名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句咒语,意译为“去,去,到彼岸去,大家到彼岸去,成就菩提”。它并非简单的祈祷,而是对甚深般若智慧的精炼总结和力量的加持。 “揭谛”代表着精进,不断地向着智慧的彼岸迈进。“波罗揭谛”则强调了集体修行,在智慧的道路上互相扶持。“波罗僧揭谛”更是将这种力量推向极致,意味着所有众生都应当一同迈向解脱。而“菩提萨婆诃”,则是咒语的圆满,意味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圆满的智慧。 《心经》的意义与实践 《心经》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反复体悟和实践。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观照内心: 经常反思自己的起心动念,观察烦恼的生起,并用《心经》的智慧去照破它。 放下执着: 学会不执着于名利、情感、甚至于“正确”的观念。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无常变化。 慈悲喜舍: 真正的智慧必然伴随着慈悲。当我们理解了众生皆有佛性,皆因无明而受苦,便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 实践般若: 将《心经》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在待人接物、处理事务中,都以智慧为导向。 结语 《心经》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解脱不在于外在的追求,而在于内在的觉醒。通过学习和实践《心经》,我们能够逐渐破除无明,了悟诸法实相,最终证得究竟的智慧,度化一切苦厄。愿《心经》的智慧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雅致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处理,初见时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又引人入胜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分量,阅读时不会有廉价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字号选择得非常合适,行距和段落间距拿捏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妙的是,作者或编者在关键概念的阐释旁,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辅助性的图示或简练的批注,这些元素既没有破坏整体的阅读流畅性,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你即将迷失在深奥的文字中时,轻轻地拉你一把,让你能更清晰地把握住核心的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出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用心,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非常适合喜欢在阅读体验上追求高品质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简直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体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许多原文中看似简单的一两个字,在不同语境下却蕴含着千钧之力,而这本书恰恰能在这些微妙之处给予精准的阐释。注释并非是那种冷冰冰的词典式解释,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温度,它们像是与原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你解答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疑问。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到特定历史背景或文化习俗的解释,它们处理得非常到位,既解释了字面意思,又还原了当时的语境,使得我们这些现代读者能真正“走入”那个时代去理解文本的原始张力。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阅读过程变得既轻松又充满发现的乐趣。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高明的棋手落子,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它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全盘推导出所有理论的开篇,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切入点,仿佛是从某个寻常的日常困惑开始,一步步将你引入到那片广袤的智慧之海中。这种循序渐进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思辨时所使用的类比和譬喻,它们生动活泼,充满画面感,能迅速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可供触摸和理解的模型。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仿佛那些困扰了自己许久的迷雾瞬间被阳光穿透。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使得全书读下来,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境上的洗涤和提升。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号称“讲透”某一复杂概念的书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确实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它没有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更精密的“尺子”和一张更清晰的“地图”。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内在的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既有看法。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一些句子像警钟一样敲击在心上,迫使我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这种“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理论书籍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处理生命中复杂性的智慧框架,这种深刻的启发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消遣,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人一生、时常翻阅以寻求指引的案头之作。

评分

从内容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没有为了追求学术的“高深”而堆砌佶屈聱牙的术语,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也没有为了追求“普及”而将内容过度简化,以至于失去了原典应有的精髓与力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大众化表达与原典的准确性之间走好钢丝。每当触及一个重要的经文段落,它都能提供多维度的解读视角,让你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是如何理解同一句话的,这种多元的观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层次。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所探讨的主题有了一种更加立体、更加坚实的认识基础,不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而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想要深入探索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