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而上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商务印书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而上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吴寿彭 译
图书标签:
  • 亚里士多德
  • 形而上学
  • 古希腊哲学
  • 西方哲学
  • 商务印书馆
  • 哲学史
  • 古典哲学
  • 本体论
  • 逻辑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1365
商品编码:291668720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形而上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叙述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许多西方哲学家获取灵感的源泉之一。重点阐述了存在论、目的论的宇宙体系等。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围绕“存在”问题来展开自己的论述的,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存在分层和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有四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既范畴,如实体,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确实性;潜在性。有些东西虽然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却是潜在的存在。

本部译著包括形而上学十四卷的内容,叙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附录:纲目(章节分析)译者附志等。

目录

形而上学 
卷(A)一 
卷(α)二 
卷(B)三 
卷(Γ)四 
卷(△)五 
卷(E)六 
卷(Z)七 
卷(H)八 
卷(Θ)九 
卷(I)十 
卷(K)十 
卷(Λ)十二 
卷(M)十三 
卷(N)十四 

附录一 
纲目(章节分析) 
译者附志 

附录二 
索引一 人名、地名、神名等 
索引二 本书各卷互涉及关涉亚氏其他著作者 
索引三 名词及题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形而上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章十六 明显地,被当作本体的事物大部分还只是潜在物,①——如动物之各个部分(肢体)(因为将动物各个部分分离,各个部分便不能独立自存;分离后所有各部分只是物质),以及(肢体的组成物质>土,水,火,都只是潜在物;因为在它们未成为一个整体以前,各只是一个堆垛,没有一个是自成为一整体的。人们常易假想生物的各部分与灵魂的各部分相符,每一部分均可作为潜在,也可作为现实,因为它们各部分的关节各自具有活动的能源;所以有些动物若被分离,分离了的各个部分可以各自生活。②可是,当它们合成为一个自然地延续的整体时,所有它各部分之存在总只能算是潜在而已,——至于那些被强凑或被联结而合生的生物不能为例,因为这样的现象是反常的。 
  因为“元一”这名词与“实是”这名词用法相似,凡成一之实是,其本体为元一;至于事物之本体其数为一者,就只于数目上为一。明显地,元一与实是本身并非事物之本体,恰如为事物之“要素”或为之“原理”者并非为之本体一样;但我们要问,凭什么原理,我们可使事物简化为较易知的事物。在这些观点上,“实是”与“元一”较之于“原理”、“要素”或“原因”为切于本体,然而仍还不是本体,因为一般说来,凡是共通性的均非本体;本体只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其它事物,只属于它的所有者,而这所有者原来就是本体。又,凡事物之成为一者,便不能同时存在于多处,共通性事物则可以同时存在于各处;所以,普遍性显然不能离其个体而自存。 
  假如意式确是本体,在这一方面看来,那些人主张“意式”能够独立存在是对的;然而他们又说,意式者“以一统多”,在这一方面讲,他们是错了。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可感觉个别本体以外明识那些独立自存的不灭坏本体究为何类本体。他们将不灭坏事物与灭坏事物归于同一种类(灭坏事物之本体,我们是知道的)——“意式人”与“意式马”仅是可感觉事物加以“意式”一字而已。可是,即便我们没有见过星辰,我们也应会假想它们是一类永存本体,与我们所知的可灭坏事物不同;我们即便不知道无感觉本体是什么,无疑地世上该应有一些无感觉本体。于是,普遍性名词显然均非本体,而一切本体均不由多数本体组成。 
  章十七 让我们从另一起点来陈述本体究属是怎样一类事物;也许从这里我们对于脱离可感觉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本体可以得一明确观念。因为本体类乎原理与原因,让我们从这起点上追索。所谓“怎么”?当取这样的形式为问——“此物何以属之彼物?”这个文明人何以谓之一个文明人?照我们以上所说,就是询问——这人何以文明,或者不是一个文明人而是另一样的人。现在要是问一事物何以谓之“自身”,这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因为提出一个“怎么”,事物的存在与其真相就已够明显的暴露了——例如说“月被蚀”,真相便已具在。一事物的真相就是这事物的本身;对于“这人何以为人”,“这文明人何以为文明人”这类问题的答复只有一个简单理由,一个简单原因,你硬要我们解释,我们就说“因为这事物不能从自身分离,它所以成为一个这个正就为他是这个”。 
  ……

《形而上学》:追溯存在之源,探寻万物之理 在浩瀚的哲学星空中,古希腊的先哲们以其卓越的智慧,点燃了人类理性探索的火炬。而在这片燃烧着智慧之光的土地上,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了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在这其中,《形而上学》一书,更是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人类历史上关于存在、实体、原因、运动以及知识本质等最深刻、最系统的探讨。 本书并非指涉某个特定版本或翻译,而是指亚里士多德那部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其核心思想跨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叩问着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万事万物是如何成为它们的样子的?它们又是如何变化和运动的?以及我们对这些存在的认知,又是什么样的知识? 追问“存在”本身:超越感官的普遍性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所以被誉为“形而上学”,其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感官经验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去探寻那些普遍的、抽象的、构成一切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强调“万物流变”,巴门尼德坚信“存在是永恒不变的”,而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型”世界的超越性。亚里士多德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种更全面、更融贯的哲学体系。 他首先区分了“存在”的不同意义。我们说“人存在”、“颜色存在”、“公正存在”,这些“存在”的意义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种最根本的“存在”,即“实体”(ousia),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基础。实体并非指我们日常语境中理解的“东西”,而是指那些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根本属性。他进一步分析,实体又可分为“可感知的实体”(如人和马)和“不可感知的实体”(如理念或形式)。而他毕生追求的,正是要揭示 those 不可感知的实体, those 构成一切可感知世界之“是”的根本原则。 探寻“原因”之链:理解万物生成的动力 理解世界的运作,离不开对原因的探寻。亚里士多德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因说”,为我们理解事物为何存在、为何如此以及如何变化提供了一个框架。这四因分别是: 质料因(Material Cause): 指事物由何种材料构成。例如,雕像的质料因是青铜。 形式因(Formal Cause): 指事物的本质、形态或定义。例如,雕像的形式因是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的设计。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 指产生事物的力量或推动者。例如,雕像的动力因是雕塑家的技艺和劳动。 目的因(Final Cause): 指事物存在或发生的原因,即其目的或最终状态。例如,雕像的目的因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人,或者为了美化环境。 这四因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原因的全面理解,是认识事物的关键。特别是目的因,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驱动着事物的生成和发展。 “运动”与“现实性/潜能性”:揭示变化之奥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变化和运动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理解运动,需要引入“现实性”(actuality)和“潜能性”(potentiality)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潜能性是指事物可能成为的样子,而现实性是指事物当下所是的状态。例如,种子具有成为一棵大树的潜能,而一棵正在生长的树则是现实性。运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从潜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一种“纯粹的现实性”,即“不动之动者”(Unmoved Mover),它是宇宙运动的最终源头,自身不被任何事物所引起,但却驱动着整个宇宙的运动。这种“不动之动者”,被视为是绝对的、永恒的存在,是精神性的、思维的本身。 “知识”的层级:从感官到理性的飞跃 《形而上学》也深入探讨了知识的本质和层级。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不同种类的知识: 技艺(Techne): 指关于如何制造事物的知识,是实践性的。 科学(Episteme): 指关于事物的普遍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是理论性的。 智慧(Sophia): 指最高级的知识,是对最根本的原理、最普遍的实在的认识,是关于“存在之存在”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感官经验,通过记忆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技艺。而通过对感官经验的归纳和抽象,我们才能获得科学的知识。而要达到智慧的境界,则需要通过理性思辨,去理解那些超越感官和经验的普遍原理,去认识那些构成万物之“是”的根本实体。 逻辑的基石:推理的规范与真理的追求 《形而上学》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在于其对逻辑学的奠基。亚里士多德对概念、判断、推理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提出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基本逻辑原则。他认为,这些原则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石,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必要前提。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推导出未知,避免谬误,接近真理。 永恒的价值:思考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形而上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自然界和人类认识的系统性阐释,更在于其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亚里士多德将最高形式的幸福与“沉思”(theoria),即对真理的纯粹理性追求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其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宇宙的真理,去过一种合乎德性的、充满智慧的生活。 这部巨著,以其严谨的论证、深刻的洞见,为后世哲学、科学、神学乃至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它引导我们跳出日常琐碎,去仰望星空,去叩问那些关于存在、关于生命、关于宇宙最根本的问题。它提醒我们,人类的价值,不仅在于改造世界,更在于认识世界,在于不断提升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和对智慧的追求。 阅读《形而上学》,就如同踏上一场艰苦卓绝的智力攀登。我们将在亚里士多德的指引下,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实在,去理解那驱动万物运转的无形之力,去追问那赋予生命以意义的终极真理。这是一场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所处世界的,最深刻、最伟大的探险。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我尚未深入到文本的每一个论证细节中去,但仅凭其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员的身份,便足以让人对其学术地位深信不疑。这种丛书的出版背景,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强大的信任背书——这意味着它是在严格的学术审校和遴选中脱颖而出的,代表了当前中文世界对该领域最高水平的认知成果。这种体系化的丛书出版策略,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世界顶尖学术思想的门槛。它将原本可能分散在不同译本、不同出版社中的经典著作,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供对比和深度研究的知识脉络。对于希望系统性地构建自己哲学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套丛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经过筛选和规范的入门路径,避免了初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充分体现了“形而上学”这一主题应有的沉稳与厚重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手感,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容易留下折痕的纸张,而是那种能经受住反复研读和长时间摩挲的品质。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既有古代经典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护眼的设计让长时间沉浸在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世界中时,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样的实体书,带给人的精神慰藉是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它仿佛是一个物质的容器,将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稳妥地承载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位古希腊的智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私密对话。这绝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是知识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出版社在实体书制作上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部著作的翻译质量简直是神来之笔,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佶屈聱牙的翻译腔,文字的流动性极佳,仿佛是直接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就的哲学沉思录。尤其是一些古希腊哲学概念的精准对应,看得出译者在跨越语言和时代鸿沟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比如,对于“存在者”与“实体”的区分,译者所选用的词汇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高悬于云端的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可以细细把玩。这种精雕细琢的文字功底,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枯燥的考据。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妙的译句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在许多哲学译本中是极为罕见的。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现,足见商务印书馆在学术出版上的不凡品味和对读者的尊重。光是冲着这翻译水平,这本书就值得被摆在书架的醒目位置,时不时翻阅品鉴一番。

评分

从内容分类上来看,将其纳入“形而上学”这个宏大的主题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学术信号。它预示着读者将要面对的是关于“存在”、“实体”、“本质”、“潜能与实现”等最根本问题的探讨。这样的著作,其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严密而深刻的思辨框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概念。阅读这类经典,就像是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肌肉训练”,每一次逻辑的推进,都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精神集中力去跟随和消化。它挑战了读者的认知习惯,将我们从琐碎的日常经验中抽离出来,直面宇宙和实在的最底层结构,这种精神上的升华感,是其他类型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装帧设计,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渴望沉潜于哲学思辨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尺寸适中,便于携带,无论是坐在图书馆的角落,还是在咖啡馆的小桌上,都能找到一个舒适的阅读姿势。更重要的是,内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空旷乏味,也不会因为过度拥挤而产生压迫感,这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画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这种对阅读体验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一种对知识尊重的态度——知识值得被郑重对待,也应该在最舒适的环境下被吸收。我喜欢那种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瞬间想法的触感,那感觉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接力赛,将自己的思考痕迹留在了这些不朽的思想旁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