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讲老子

傅佩荣讲老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佩荣 编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傅佩荣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经典
  • 解读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舜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18504
商品编码:28912826839
出版时间:2018-06-0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傅佩荣讲老子
  • 作者:傅佩荣
  • 定价:45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ISBN号:978755961850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6-06
  • 印刷时间: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0

编辑**语

"虚无主义的危机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有理性,总希望能够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在乱世里。周公制礼作乐之后,时代演变愈来愈快,到了春秋时代末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周文疲敝。“礼坏乐崩”一语就足以说明周朝原来的构想失效了。一方面是天子失德,既无仁爱也无正义,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社会开始急遽演变,有学问有专长的人流落到民间。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其中*重要的是儒家与道家两派。儒家重视学习与修养,而道家老子所发展出来的思想则另有**。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老子是哲学家,是道家的创始者。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楚国人,在周朝负责管理**档案,他退休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遇到关尹(守关的官员),关尹听说老子很有学问,想请他留下一些智慧资产,所以老子在短期内写了五千多字。这是传说,要在短期内写出《老子》五千言,可能性不大,估计是由一群隐居的人长期生活留下的心得。据说后来关尹随老聃一起隐居去了。《庄子·天下》有一段说:关尹、老聃都向往“道”。过去谈“道”,通常会配合“天之道”或“人之道”。但是,作为道家的老子,他谈的是“道”的本身,并演变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老子出关之后不知所终,重要的是他留下了《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一到三十七章称为《道经》,因为**章开头是“道可道,**道”;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称为《德经》,因为第三十八章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与德合在一起,称为《道德经》,所说的和仁爱、慈悲、忠孝毫无关系。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究竟真实”。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儒家是“真诚”,道家则是“真实”。真诚只对人**,而真实对万物都**,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其真实的一面。而虚伪的出现,是因为人的认知与行动,常常带来复杂的情况。“道”要回应的是:宇宙万物充满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的本体呢?“德”是指获得的“得”,“德”与“得”在古代音意相通,与伦理道德无关,万物获得道所赋予的部分称作德。道与万物之间就靠“德”在联系及运作,而“德”又不能离开万物,所以说“德”是道在万物里的代表。譬如,一朵花,因获得道的支持,才能存在。万物获得道的部分,称作它们的本性与禀赋。**有问题的是人,人同样获得道的加持,不过人制造很多复杂的情况,是道所无法规定的,这就牵涉到比较深刻的问题了。
    哲学家面对时代危机,要思考如何让人继续活下去。要活下去,有两个基本要求,仁爱与正义。仁爱就是发展经济,让人丰衣足食,可以养家糊口、传宗接代,一代代发展下去。但要维持正义比较困难。人有自由,有人行善,有人作恶,所以需要赏善罚恶,如果没有正义,任人胡作非为、巧取豪夺,社会就会混乱。儒家强调仁爱与正义,要具体落实在人的生活中。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正义必须推到*根源,从根本上化解这个问题。因此两家各有取舍。
    回到周文疲敝。文化为什么会慢慢疲累毁坏呢?现在很多人谈国学,也有人疑惑为什么要谈这些老东西?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制度、理念。器物*为具体,表现为经济繁荣发展,每个人都有方便丰富的器物以节省时间和力气;制度层次有法律与规范,能让社会秩序维持稳定;理念层次则无形无象,我们讲国学的目的,谈的就是理念。如果有人学了老子之后,希望仿效其中的器物与制度层次,就只能说是“小国寡民”。老子在第八十章提到“小国寡民”,人们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不会比较,也没有纷争,因为比较是痛苦的来源之一。柏拉图也提出理想国的概念,他的**只有五千零四十人,他认为只有这种小型**,才能稳定和谐。
    《庄子·天地》有个故事,子贡看到一个老人家辛苦地抱着瓮去装水,于是好心建议他用桔槔(汲水的器具)。没想到老人家生气了,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意思是,人使用机械之后,就会思考怎么样*便利,发展到*后,世界会变得**复杂,所以老子主张回到原始状态,但**可能没什么人想再回到原始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老子的理念:什么样的人生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我年轻时读到“强行者有志”(《老子》第三十三章),亦即勉强自己往前走就是有志向,有志向才会要求自己。这使我对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后来念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天灾人祸。举例来说,一个人很喜欢搜集酒杯,家里有个酒柜,摆满了酒杯,后来地震时酒柜倒下来,酒杯全部碎光了,他从此再也不看酒杯了。
    虚无主义:价值上与存在上老子有很多语句可以当座右铭,但我们*希望能理解老子完整的思想。老子和儒家有什么不同?这得从分辨古代的两种虚无主义开始讨论。“虚无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但可以普遍应用,中国古代出现了价值上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儒家关心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认为没有假、善恶、是非、美丑。人发现善恶没有报应,在失望之余,自然会怀疑行善避恶的必要性。至于美与丑,看多了后会发现那也是相对的。这时只有求助于宗教,但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善恶有报应的基础上,这样宗教才有可能发展。若今生没有报应,来世也没有报应,那么还有谁要信仰宗教呢?如果人生在世只要设法避开灾难就好,那只是消极无奈地活着。所以,如果在价值上出现虚无主义的困境,一般百姓将会手足无措,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何时会惹祸上身,既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正义可言,这就是典型的乱世。儒家对此深感忧心而苦思对策。孔子与孟子想尽办法教导世人:只要真诚就会产生由内而发的力量,促使人行善避恶,然后快乐也将由内而发。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报应,是行善的善报。孔子责怪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他批评这个老朋友年轻时既不谦虚也不友爱,年长后*没有好的行为可让人称赞,这种人如果活得长久而不死,就可以称之为贼。此处的“贼”不是指小偷,而是指伤害做人的原则。一般人都认为好人应该长寿。我们过年时喜欢说五福临门,《尚书·洪范》所说的五福是:一、寿;二、富;三、康宁,健康平安;四、攸好德,所爱好的是德行;五、考终命,可以活得很老,安享天年。但是如果长寿却一直受苦,谁愿意呢?这套说法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对外国人来说也可以成立。但是对儒家来说,问心无愧,才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可贵,也*可靠。如果肯定赚钱快乐,那么赔钱呢?从外而来的,将在外面失去,只有由内而发的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这是儒家*重要的观点。
    道家比儒家看得*深刻。儒家关怀人群,道家则认为不必考虑太多有关人群的问题。道家关心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和生死有关,譬如《老子》第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每一个人都希望活下去,为什么有些人轻易就死掉呢?是因为在上位者税收太重,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不顾百姓的生活,所以这涉及生死问题。不过《老子》第七十四章还有一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千难万苦**死,若连死都不怕,还有谁可以吓你?这说明了当时的情况,非自然的死亡是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认为活着同死去没什么差别,死后一了百了。这就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内容提要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老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建构了完整的道家体系。他以“道”代替“天”,**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究竟真实”,主张从道来看万物,亦即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老子的政治愿望与人生价值。学习道家,让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人生就能得到很大的转机。"

目录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001

**讲:虚无主义的危机/ 002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 003
虚无主义:价值上与存在上/ 006
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意义/ 014

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019
不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 020
以“道”代替“天”/ 023
以德报怨:包容一切/ 032

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037
以知为区分/ 038
以知为避难/ 042
以知为启明/ 045

主题二:道的深刻意义/ 055

**讲:道是什么?/ 056
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057
整体与永恒的观点/ 060
悟道方法:虚与静/ 070

第二讲:道与德的配合/ 074
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 075
德:本性与禀赋,人的问题?/ 081
自然:自己如此的状态/ 087

第三讲:从道来看万物/ 091
一往平等的精神/ 092
平衡和谐的状态/ 098
得失可以泯除/ 105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107

**讲:圣人的定位/ 108
双重角色:悟道的统治者/ 109
与儒家大异其趣/ 114
独立自足/ 118

第二讲:圣人的表现/ 124
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126
无为:无心而为,没有刻意的目的/ 129
正言若反:辩证思维的**/ 134

第三讲:圣人的榜样/ 141
为道日损:去欲,不争/ 142
知病不病:平静,自得/ 149
智慧所彰显的美/ 151

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 159

**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160
以道为母,母之爱惜子女(万物)/ 161
慈故能勇:真爱必有勇气/ 170
一念之仁慈,与大道相通/ 171

第二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178
自然生态的资源有限/ 180
俭故能广:损有余而补不足/ 183
少私寡欲,*能悟道/ 188

第三讲:不敢为天下先/ 195
不争,居后,退让/ 196
可以成为真正的**/ 205
既以与人己愈多:精神丰足/ 207
少私寡欲,*能悟道/ 188

第三讲:不敢为天下先/ 195
不争,居后,退让/ 196
可以成为真正的**/ 205
既以与人己愈多:精神丰足/ 207"


《智慧的回归:探寻内在的宁静与和谐》 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渴望一片宁静的港湾,一个能够安顿心灵的处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爆炸的洪流裹挟着我们,让我们在追逐物质的路上渐行渐远,却遗忘了内心的声音。人们开始反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能够指引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和谐? 《智慧的回归》正是这样一本邀您一同踏上内在探索之旅的书籍。它并非提供速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刻哲理。作者以平实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我们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挑战那些制约我们思维的藩篱。 本书的核心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这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倡导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生活态度。在作者的解读下,“无为”是一种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后,以最恰当的方式参与其中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放下过度的执念,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从而释放出内在的能量,去成就更伟大的事情。这种智慧,体现在人际交往中,是懂得退让与包容;体现在工作学习中,是懂得沉淀与专注;体现在面对困境时,是懂得从容与淡定。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道”的观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种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法则。理解“道”,便是理解生命的真谛。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抽象的“道”变得触手可及。它存在于每一片叶子的生长,每一滴水的流动,每一个日升月落之中。当我们能够感受到“道”的存在,便能减少焦虑与不安,找到内心的安宁。 《智慧的回归》也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无休止的欲望追逐,而忘记了停下来审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知道何时停止,才能避免走向极端,才能在适度的范围内获得满足。这种“知止”的智慧,是保持内心平衡的关键,是防止被欲望吞噬的指南。 此外,本书还围绕“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等经典智慧展开论述。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具韧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力量;水并非无力,而是以其包容万物、滋养生命的特性,最终汇聚成强大的力量。通过对这些智慧的阐释,读者将学会如何以更圆融、更智慧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智慧的回归》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现代意义的智慧框架。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喧嚣的市场中找到一方清幽的庭院,在纷乱的思绪中寻到一股清流。它将帮助您: 重拾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平息内心的躁动。 提升生活智慧: 学习如何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人生的起伏,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培养积极心态: 认识到内在的力量远比外在的强大更重要,学会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实现人际和谐: 理解包容、退让的艺术,建立更健康、更持久的人际关系。 找到生命意义: 探寻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智慧的回归》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唤醒,一次启迪,一次与内心真正的相遇。无论您是初次接触智慧哲学,还是希望在已有认知上有所深化,这本书都将是您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让我们一起,回归智慧,找回那个内心宁静而强大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傅佩蓉讲老子》,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不同于许多枯燥的学术解读,傅佩蓉先生似乎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向导,他并没有将老子的思想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之中。我仿佛看到,他如同一个老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他讲“无为”,不是让你无所事事,而是让你懂得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他讲“柔弱”,不是让你软弱无力,而是让你看到,在看似柔软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如同水一般,可以滴穿顽石。他的讲解,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让人在读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时,不禁反思起自己对自身的认知是否足够清晰;在读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时,又油然而生一种自我超越的动力。这种接地气的解读,让我觉得老子的智慧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力量。

评分

在阅读《傅佩蓉讲老子》之前,我对老子“无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字面意思,总觉得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无为”。傅佩蓉先生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有为”,一种顺应自然、恰到好处的作为。他强调的是一种审慎的行动,一种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强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智慧,在我理解来,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我们常常被要求“积极进取”、“全力以赴”,但在这种高压之下,却往往忽视了“停一停”、“慢下来”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有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过于“用力”而适得其反?是否有很多成功,并非来自于不懈的努力,而是来自于对时机、对环境的精准把握,来自于一种“不争”的智慧?这种颠覆性的解读,让我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非常别致。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傅佩蓉先生在解读老子原文时,仿佛是一位精雕细琢的匠人,他会仔细地打磨每一个字,去探究其最原始的含义,然后用最恰当的语言将其重新呈现。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那些意境深远的句子时,那种留白和想象的空间。他不会把所有的解读都说死,而是会留下一些线索,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会。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智慧的对话,在与老子,与傅佩蓉先生,共同探索思想的边界。有时,他的讲解会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我对某个概念的理解都是片面的;有时,他又会提出一些我从未想过的角度,让我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不断被启发、被挑战的感觉,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这让我想起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或许就是因为它们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回响,能够触及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想。

评分

刚拿到这本《傅佩蓉讲老子》,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光是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装帧,仿佛在诉说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封面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视觉上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沉思。我一直对老子其人其道充满了好奇,但又常常因为古籍的晦涩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老子智慧殿堂的大门。我期待傅佩蓉先生能够用他深入浅出的语言,将那深邃的思想剥离开层层迷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给读者。想象一下,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捧着这本书,伴着一杯清茶,缓缓地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去领略“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去体会“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去感受“无为而无不为”的东方智慧。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傅佩蓉先生会如何解读那些充满诗意的句子,又会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一本读物。

评分

我通常阅读哲学书籍,会遇到一个普遍的困境:那就是讲解者过于注重理论的严谨性,而忽略了普通读者在理解上的困难。然而,《傅佩蓉讲老子》这本书,却很好地打破了这一壁垒。傅佩蓉先生在讲解过程中,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他深知游客的喜好,能够将枯燥的风景(哲学概念)转化为令人惊叹的奇观。他会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生活中的例子,甚至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来阐释老子深奥的道理。比如,当讲到“道”的时候,他不会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定义上,而是会从四季的更迭、生命的生长凋零等自然规律中,去寻找“道”的踪迹,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道”的运行。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讲解,让我觉得老子的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费力攀登的登山者,而更像是悠闲漫步的旅人,在欣赏沿途的风景时,不知不觉就抵达了目的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