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的危機哲學,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麵的反省。人有理性,總希望能夠明白人生究竟是怎麼迴事,尤其是在亂世裏。周公製禮作樂之後,時代演變愈來愈快,到瞭春鞦時代末期,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周文疲敝。“禮壞樂崩”一語就足以說明周朝原來的構想失效瞭。一方麵是天子失德,既無仁愛也無正義,百姓生活陷入睏境;另一方麵,社會開始急遽演變,有學問有專長的人流落到民間。春鞦時代百傢爭鳴,其中*重要的是儒傢與道傢兩派。儒傢重視學習與修養,而道傢老子所發展齣來的思想則另有**。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老子是哲學傢,是道傢的創始者。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楚國人,在周朝負責管理**檔案,他退休後騎青牛西齣函榖關,遇到關尹(守關的官員),關尹聽說老子很有學問,想請他留下一些智慧資産,所以老子在短期內寫瞭五韆多字。這是傳說,要在短期內寫齣《老子》五韆言,可能性不大,估計是由一群隱居的人長期生活留下的心得。據說後來關尹隨老聃一起隱居去瞭。《莊子·天下》有一段說:關尹、老聃都嚮往“道”。過去談“道”,通常會配閤“天之道”或“人之道”。但是,作為道傢的老子,他談的是“道”的本身,並演變成一套完整的係統。
老子齣關之後不知所終,重要的是他留下瞭《老子》。這本書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一到三十七章稱為《道經》,因為**章開頭是“道可道,**道”;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稱為《德經》,因為第三十八章開頭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與德閤在一起,稱為《道德經》,所說的和仁愛、慈悲、忠孝毫無關係。道,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究竟真實”。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儒傢是“真誠”,道傢則是“真實”。真誠隻對人**,而真實對萬物都**,因為宇宙萬物都有其真實的一麵。而虛僞的齣現,是因為人的認知與行動,常常帶來復雜的情況。“道”要迴應的是:宇宙萬物充滿變化,背後有沒有不變的本體呢?“德”是指獲得的“得”,“德”與“得”在古代音意相通,與倫理道德無關,萬物獲得道所賦予的部分稱作德。道與萬物之間就靠“德”在聯係及運作,而“德”又不能離開萬物,所以說“德”是道在萬物裏的代錶。譬如,一朵花,因獲得道的支持,纔能存在。萬物獲得道的部分,稱作它們的本性與稟賦。**有問題的是人,人同樣獲得道的加持,不過人製造很多復雜的情況,是道所無法規定的,這就牽涉到比較深刻的問題瞭。
哲學傢麵對時代危機,要思考如何讓人繼續活下去。要活下去,有兩個基本要求,仁愛與正義。仁愛就是發展經濟,讓人豐衣足食,可以養傢糊口、傳宗接代,一代代發展下去。但要維持正義比較睏難。人有自由,有人行善,有人作惡,所以需要賞善罰惡,如果沒有正義,任人鬍作非為、巧取豪奪,社會就會混亂。儒傢強調仁愛與正義,要具體落實在人的生活中。而道傢則認為仁愛和正義必須推到*根源,從根本上化解這個問題。因此兩傢各有取捨。
迴到周文疲敝。文化為什麼會慢慢疲纍毀壞呢?現在很多人談國學,也有人疑惑為什麼要談這些老東西?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器物、製度、理念。器物*為具體,錶現為經濟繁榮發展,每個人都有方便豐富的器物以節省時間和力氣;製度層次有法律與規範,能讓社會秩序維持穩定;理念層次則無形無象,我們講國學的目的,談的就是理念。如果有人學瞭老子之後,希望仿效其中的器物與製度層次,就隻能說是“小國寡民”。老子在第八十章提到“小國寡民”,人們老死不相往來,彼此不會比較,也沒有紛爭,因為比較是痛苦的來源之一。柏拉圖也提齣理想國的概念,他的**隻有五韆零四十人,他認為隻有這種小型**,纔能穩定和諧。
《莊子·天地》有個故事,子貢看到一個老人傢辛苦地抱著甕去裝水,於是好心建議他用桔槔(汲水的器具)。沒想到老人傢生氣瞭,他說:“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意思是,人使用機械之後,就會思考怎麼樣*便利,發展到*後,世界會變得**復雜,所以老子主張迴到原始狀態,但**可能沒什麼人想再迴到原始的生活。
我們要學習老子的理念:什麼樣的人生是閤理的,什麼樣的觀念是正確的。我年輕時讀到“強行者有誌”(《老子》第三十三章),亦即勉強自己往前走就是有誌嚮,有誌嚮纔會要求自己。這使我對人生有瞭不同的看法。後來念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意思是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緻慘重的損失。因為誰也無法預料天災人禍。舉例來說,一個人很喜歡搜集酒杯,傢裏有個酒櫃,擺滿瞭酒杯,後來地震時酒櫃倒下來,酒杯全部碎光瞭,他從此再也不看酒杯瞭。
虛無主義:價值上與存在上老子有很多語句可以當座右銘,但我們*希望能理解老子完整的思想。老子和儒傢有什麼不同?這得從分辨古代的兩種虛無主義開始討論。“虛無主義”一詞來源於西方,但可以普遍應用,中國古代齣現瞭價值上和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儒傢關心價值上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認為沒有假、善惡、是非、美醜。人發現善惡沒有報應,在失望之餘,自然會懷疑行善避惡的必要性。至於美與醜,看多瞭後會發現那也是相對的。這時隻有求助於宗教,但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善惡有報應的基礎上,這樣宗教纔有可能發展。若今生沒有報應,來世也沒有報應,那麼還有誰要信仰宗教呢?如果人生在世隻要設法避開災難就好,那隻是消極無奈地活著。所以,如果在價值上齣現虛無主義的睏境,一般百姓將會手足無措,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何時會惹禍上身,既沒有善惡之分,也沒有正義可言,這就是典型的亂世。儒傢對此深感憂心而苦思對策。孔子與孟子想盡辦法教導世人:隻要真誠就會産生由內而發的力量,促使人行善避惡,然後快樂也將由內而發。快樂本身就是*好的報應,是行善的善報。孔子責怪原壤:“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他批評這個老朋友年輕時既不謙虛也不友愛,年長後*沒有好的行為可讓人稱贊,這種人如果活得長久而不死,就可以稱之為賊。此處的“賊”不是指小偷,而是指傷害做人的原則。一般人都認為好人應該長壽。我們過年時喜歡說五福臨門,《尚書·洪範》所說的五福是:一、壽;二、富;三、康寜,健康平安;四、攸好德,所愛好的是德行;五、考終命,可以活得很老,安享天年。但是如果長壽卻一直受苦,誰願意呢?這套說法有很廣泛的適用性,對外國人來說也可以成立。但是對儒傢來說,問心無愧,纔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可貴,也*可靠。如果肯定賺錢快樂,那麼賠錢呢?從外而來的,將在外麵失去,隻有由內而發的纔是我們可以掌握的,這是儒傢*重要的觀點。
道傢比儒傢看得*深刻。儒傢關懷人群,道傢則認為不必考慮太多有關人群的問題。道傢關心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和生死有關,譬如《老子》第七十五章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每一個人都希望活下去,為什麼有些人輕易就死掉呢?是因為在上位者稅收太重,隻顧自己吃喝玩樂,不顧百姓的生活,所以這涉及生死問題。不過《老子》第七十四章還有一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意思是韆難萬苦**死,若連死都不怕,還有誰可以嚇你?這說明瞭當時的情況,非自然的死亡是普遍的現象,很多人認為活著同死去沒什麼差彆,死後一瞭百瞭。這就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備受年輕人歡迎的國學導師,傅佩榮教授全新力作!中國四哲經典係列新書,係列重磅作品之《傅佩榮講老子》。 老子是道傢的創始者,建構瞭完整的道傢體係。他以“道”代替“天”,**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是“究竟真實”,主張從道來看萬物,亦即將人生依托在永恒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老子的政治願望與人生價值。學習道傢,讓我們成為自己生命的統治者,人生就能得到很大的轉機。"
"主題一:麵對天下大亂/ 001
**講:虛無主義的危機/ 002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 003
虛無主義:價值上與存在上/ 006
換個角度思考人生意義/ 014
第二講:與儒傢的三點差異/ 019
不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020
以“道”代替“天”/ 023
以德報怨:包容一切/ 032
第三講:從認知提升到智慧/ 037
以知為區分/ 038
以知為避難/ 042
以知為啓明/ 045
主題二:道的深刻意義/ 055
**講:道是什麼?/ 056
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057
整體與永恒的觀點/ 060
悟道方法:虛與靜/ 070
第二講:道與德的配閤/ 074
德是萬物“得”之於道者/ 075
德:本性與稟賦,人的問題?/ 081
自然:自己如此的狀態/ 087
第三講:從道來看萬物/ 091
一往平等的精神/ 092
平衡和諧的狀態/ 098
得失可以泯除/ 105
主題三:聖人無心而為/ 107
**講:聖人的定位/ 108
雙重角色:悟道的統治者/ 109
與儒傢大異其趣/ 114
獨立自足/ 118
第二講:聖人的錶現/ 124
悟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126
無為:無心而為,沒有刻意的目的/ 129
正言若反:辯證思維的**/ 134
第三講:聖人的榜樣/ 141
為道日損:去欲,不爭/ 142
知病不病:平靜,自得/ 149
智慧所彰顯的美/ 151
主題四:三寶足以安身/ 159
**講:慈,慈愛對待人與物/ 160
以道為母,母之愛惜子女(萬物)/ 161
慈故能勇:真愛必有勇氣/ 170
一念之仁慈,與大道相通/ 171
第二講:儉,節儉珍惜萬物/ 178
自然生態的資源有限/ 180
儉故能廣:損有餘而補不足/ 183
少私寡欲,*能悟道/ 188
第三講:不敢為天下先/ 195
不爭,居後,退讓/ 196
可以成為真正的**/ 205
既以與人己愈多:精神豐足/ 207
少私寡欲,*能悟道/ 188
第三講:不敢為天下先/ 195
不爭,居後,退讓/ 196
可以成為真正的**/ 205
既以與人己愈多:精神豐足/ 207"
我通常閱讀哲學書籍,會遇到一個普遍的睏境:那就是講解者過於注重理論的嚴謹性,而忽略瞭普通讀者在理解上的睏難。然而,《傅佩蓉講老子》這本書,卻很好地打破瞭這一壁壘。傅佩蓉先生在講解過程中,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他深知遊客的喜好,能夠將枯燥的風景(哲學概念)轉化為令人驚嘆的奇觀。他會運用大量的曆史典故、生活中的例子,甚至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來闡釋老子深奧的道理。比如,當講到“道”的時候,他不會隻是停留在抽象的定義上,而是會從四季的更迭、生命的生長凋零等自然規律中,去尋找“道”的蹤跡,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曆瞭“道”的運行。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講解,讓我覺得老子的哲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深深植根於生活之中,與我們息息相關。讀這本書,我不再是那個費力攀登的登山者,而更像是悠閑漫步的旅人,在欣賞沿途的風景時,不知不覺就抵達瞭目的地。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非常彆緻。它既有哲學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韻味。傅佩蓉先生在解讀老子原文時,仿佛是一位精雕細琢的匠人,他會仔細地打磨每一個字,去探究其最原始的含義,然後用最恰當的語言將其重新呈現。我特彆喜歡他處理那些意境深遠的句子時,那種留白和想象的空間。他不會把所有的解讀都說死,而是會留下一些綫索,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體會。這種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智慧的對話,在與老子,與傅佩蓉先生,共同探索思想的邊界。有時,他的講解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來我對某個概念的理解都是片麵的;有時,他又會提齣一些我從未想過的角度,讓我對老子的思想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不斷被啓發、被挑戰的感覺,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這讓我想起瞭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它們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或許就是因為它們能夠引發讀者內心深處的迴響,能夠觸及到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思想。
評分初讀《傅佩蓉講老子》,我便被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不同於許多枯燥的學術解讀,傅佩蓉先生似乎是一位充滿激情的嚮導,他並沒有將老子的思想束之高閣,而是將其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比喻之中。我仿佛看到,他如同一個老友,在娓娓道來,將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他講“無為”,不是讓你無所事事,而是讓你懂得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妄為。他講“柔弱”,不是讓你軟弱無力,而是讓你看到,在看似柔軟中蘊藏著無窮的力量,如同水一般,可以滴穿頑石。他的講解,充滿瞭生活的智慧,讓人在讀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時,不禁反思起自己對自身的認知是否足夠清晰;在讀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時,又油然而生一種自我超越的動力。這種接地氣的解讀,讓我覺得老子的智慧並非是空中樓閣,而是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和,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力量。
評分剛拿到這本《傅佩蓉講老子》,還沒來得及翻開細讀,光是封麵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的裝幀,仿佛在訴說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封麵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視覺上感受到一種寜靜和沉思。我一直對老子其人其道充滿瞭好奇,但又常常因為古籍的晦澀而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在我看來,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老子智慧殿堂的大門。我期待傅佩蓉先生能夠用他深入淺齣的語言,將那深邃的思想剝離開層層迷霧,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給讀者。想象一下,在一個慵懶的午後,捧著這本書,伴著一杯清茶,緩緩地在文字的海洋裏遨遊,去領略“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去體會“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去感受“無為而無不為”的東方智慧。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傅佩蓉先生會如何解讀那些充滿詩意的句子,又會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當下的生活聯係起來,讓那些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一本讀物。
評分在閱讀《傅佩蓉講老子》之前,我對老子“無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字麵意思,總覺得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但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無為”。傅佩蓉先生的解讀,讓我明白瞭“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有為”,一種順應自然、恰到好處的作為。他強調的是一種審慎的行動,一種避免不必要的乾擾和強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智慧,在我理解來,在現代社會尤為珍貴。我們常常被要求“積極進取”、“全力以赴”,但在這種高壓之下,卻往往忽視瞭“停一停”、“慢下來”的智慧。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有很多時候,我們因為過於“用力”而適得其反?是否有很多成功,並非來自於不懈的努力,而是來自於對時機、對環境的精準把握,來自於一種“不爭”的智慧?這種顛覆性的解讀,讓我對老子的思想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意,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