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吴宓:理想的使者——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定价:22.00元
作者:张弘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805544878
字数:266000
页码:3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吴宓以诗人兼学人,留学美国,游学西欧,以外语讲授西洋文学却酷爱中国古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行南北时创办、《学衡》杂志,提倡新人文主义的人格修养而婚恋情感浪漫多情,筹建清华园学研究院又随即辞职,“思想改造”积极表态但又在八十高龄的老残病弱之年坚决反对“批孔”……终生充满了矛盾与传奇,同时也屡遭社会与舆论的误解。以前他被:当成“复古派”、“国粹派”,近年又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其实都没有完整全面地看到他的本来面貌与真实品格。
本书从文本出发,根据吴宓的文字遗存,对他的文化观念、文教志业、诗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建树与贡献作了分析梳理。本书的评述,突出了吴宓的思想理念、情感和意志的特点,还原了他的文化理想。吴宓无法赞成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也不同于一般的“国粹派”或“文化保守主义者”。虽因时代限制和本人性格因素,他未能成为这一文化理想的实施者或完成者,但他所做的种种努力使他成为文化理想坚忍而光荣的使者。
目录
引子
章 生命弧线的起始
一、长安公子别有愁
二、乱世清华砺壮志
三、中西汇合的范型陶冶
四、道德和诗情之间
第二章 文化理想的拓建及现实
一、文化立场的分野
二、新人文主义的基石
三、现代文化的另一可能性
四、智慧和良知的痛苦
第三章 献身《学衡》:思想阵线的开创坚守
一、孤独的守望地
二、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纲领
三、形上真理的发扬
四、燃烧荆棘中的经洲
五、文言与白话之争
第四章 “文教中华”: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一、清华研究院的志向
二、光荣与陨落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诗教”的乌托邦
第五章 《文学与人生》;多一谐和的哲学诗学
一、诗和哲理的分析综合
二、观念结构中的文学空间
三、人性和道德
四、自由意志与文学的审美创造
五、“一多”问题与哲学重建
第六章 “华严境界”:小说、诗与人生的贯通
一、小说中的趔
二、《红楼梦》研究
三、“理想小说”的蓝图
四、为近代诗史奠基
五、求真意志的书写
未完的尾声
吴宓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弘,1945年2月生于浙江桐乡,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化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我
文摘
序言
最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本以“吴宓”为线索的书籍,虽然它聚焦于“跨文化沟通的个案研究”,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宓先生身上那种“理想的使者”的风骨。这本书给我最深的触动,在于它如何将宏大的理论,落地到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案例之中。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他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场景,比如当时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思想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寻找自身的文化认同。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碰撞的年代,感受着知识分子们内心的挣扎与求索。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解读,比如某些思想的引进与传播,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解读,都让我大开眼界。它提醒我,跨文化沟通并非易事,需要深厚的学养、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尊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做到了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否真正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评分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吴宓先生的书,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跨文化沟通的个案研究”,但我从这些个案中,窥见了吴宓先生作为一位“理想的使者”所承担的独特使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吴宓先生个人经历的简单梳理,而是通过分析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思想交流的瞬间,来揭示跨文化沟通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作者在梳理这些案例时,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既有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而感动。他们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关键时期,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努力架设理解的桥梁。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仿佛亲历其境,去感受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去思考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吴宓先生会被誉为“理想的使者”,以及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位名叫吴宓的老先生,总觉得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像是一座横跨东西的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也连接着不同的时代。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他的书,虽然这本书的侧重点并非完全是他本人的传记,但它通过梳理一些具体的跨文化沟通案例,巧妙地勾勒出了吴宓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如何以一个“理想的使者”的姿态,去理解、去融合、去架设中西文明的对话。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如何在东西方思想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迷茫中坚持自己的文化自觉。作者的叙述非常扎实,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描绘,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的教育制度、社会思潮,以及吴宓先生个人的经历,比如他在国内外求学、任教的种种经历,都为我们理解他的跨文化视野提供了坚实的背景。读这本书,我时常会想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容易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但我们是否真的能像吴宓先生那样,带着一颗开放而又尊重的内心,去聆听、去理解、去吸收,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和排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人抱有特别的情感,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身上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一种在艰难岁月里依然对学问和理想的执着。这本书虽然是以“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为名,但我读完之后,感受最深的,恰恰是其中折射出的那种“理想的使者”的精神。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论文集,而是通过对一系列生动具体的案例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来展现当跨文化视角碰撞到现实的复杂性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书中对一些当时社会现象的剖析,以及涉及的教育、思想交流等方面的讨论,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案例时,那种严谨而不失人文关怀的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时代背景,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再小的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本思想的启迪之书,它让我们思考,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跨文化沟通者”,如何才能在不同文明之间建立起理解的桥梁,而不是筑起隔阂的高墙。
评分近期购入了一本以“吴宓”为主线,探讨“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的书籍。尽管其学术性极强,但读来却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被书中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深深吸引。它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史画卷,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呈现了吴宓先生作为“理想的使者”,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析每一个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力。他不仅深入挖掘了事件本身的细节,更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的演变。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着他们在不同文化观念碰撞下的思考与抉择。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跨文化沟通,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心灵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对我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