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紀伯倫英漢雙語詩集) (黎巴嫩)紀伯倫,李傢真 9787513560184 外研社

先知(紀伯倫英漢雙語詩集) (黎巴嫩)紀伯倫,李傢真 9787513560184 外研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紀伯倫
  • 詩歌
  • 黎巴嫩文學
  • 英漢雙語
  • 外研社
  • 文學
  • 經典
  • 人文
  • 哲學
  • 現代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旭洋景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外語教研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60184
商品編碼:29090294384
叢書名: 先知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先知(紀伯倫英漢雙語詩集)

定價:18元

作者:(黎巴嫩)紀伯倫 著,李傢真 譯

齣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13560184

字數:130000

頁碼:14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1. 東方詩哲紀伯倫負盛名的作品,三部詩集以不同的方式體現瞭紀伯倫凝練精美的文筆和深邃純淨的哲思,可謂是指引人生路途的智慧書,然而字字珠璣,詩意盎然,絕無經捲的乾澀與刻闆。
2. 雋永小書,設計簡約雅緻,小開本不僅方便攜帶,隨時隨地閱讀,而且還適閤收藏欣賞。
3. 天資卓異的紀伯倫還是一位頗具水準的畫傢,三部詩集中均收錄瞭紀伯倫手繪製的插畫,以供讀者欣賞。
4. 超具顔值的智慧書,更是送禮佳品!

 

 

內容提要

 


 

《先知》為黎巴嫩作傢紀伯倫的代錶作,一直被視為其之作,自齣版以來贊美始終不絕,被人譽為“小聖經”“東方給西方的禮物”等。《先知》以散文詩的形式闡釋瞭社會與人生中二十六個方麵的問題,例如:愛、工作、生死、婚姻、孩子等等,文筆優美,富含哲理。本書中英對照,可以領略兩種語言之美。

目錄

 


 

船來

婚姻
子女
施與
飲食
工作
悲喜
居室
衣飾
買賣
罪與罰
律法
自由
理性與激情
痛苦
自知
教育
友誼
言談
時間
善惡
祈禱
享受

宗教
死亡
作彆

作者介紹

 


 

紀伯倫,紀伯倫是黎巴嫩詩人兼哲人,被稱為“黎巴嫩文壇驕子”。他畢生著有十七部作品,其中八部為英文作品,九部以阿拉伯文寫就。他是世界曆史上作品銷量第三大的詩人,僅次於英國的莎士比亞和中國的老子。
李傢真,曾任《中國文學》執行主編、《英語學習》副主編、外研社綜閤英語事業部總經理及編委會主任等職,現居北京,專事文字工作。譯有“泰戈爾英漢雙語詩集”係列和“新譯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係列等作品。

.........


現代文選:跨越時代的思想迴響 精選文本:從古老智慧到當代思辨 這部文集匯集瞭自20世紀初至今,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深刻思考的文學、哲學和思想領域的代錶性作品。它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地域或文化,而是旨在呈現人類精神圖景的廣闊性與復雜性,尤其關注個體在現代性危機中的探索、對生命本質的追問,以及對社會變革的敏銳洞察。 第一輯:個體與存在的睏境 本輯精選瞭數位在探索“我是誰”這一永恒命題上的大師之作。這些文章深刻剖析瞭現代人在高度結構化社會中的疏離感、存在的焦慮與自由的重負。 重點篇目分析: 阿爾貝·加繆:《異鄉人》的文學精髓解讀:我們選取瞭當代學者對卡繆哲學思辨的深入分析,探討“荒謬感”如何成為理解現代人處境的核心鑰匙。重點解析瞭默爾索的行為動機與其所處社會環境之間的結構性張力,而非單純重復小說情節。分析關注於文本的結構如何反映瞭作者對理性主義過度擴張的反思。 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的倫理重構:本部分側重於薩特關於“選擇即責任”的論述如何重塑瞭20世紀中葉的倫理學視野。通過對“他人即地獄”的辯證解讀,我們探討瞭主體間性在構建自我意識中的不可或缺性,並分析瞭這種思想對戰後歐洲知識界的影響。 弗蘭茨·卡夫卡的手稿片段評論:收錄的評論聚焦於卡夫卡作品中“不可名狀的官僚體係”對個體尊嚴的侵蝕。不同於對情節的復述,評論著重於分析其獨特的敘事視角——那種既身處其中又永遠被排斥在外的觀察者立場,如何預示瞭後現代對權力結構的質疑。 第二輯:社會結構與批判性思維 本輯深入探討瞭社會權力、意識形態建構以及技術對人類經驗的重塑。它挑戰讀者審視習以為常的社會規範,並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曆史進程。 收錄內容亮點: 漢娜·阿倫特論“平庸之惡”:精選瞭阿倫特在審判艾希曼過程中發展齣的核心概念。本段落不描述審判本身,而是聚焦於“思考能力缺失”如何成為一種製度性的危險。探討瞭何為真正的政治行動,以及公民在麵對非人化政權時應承擔的智識責任。 米歇爾·福柯的權力/知識模型:精選的文本集中於福柯對“規訓社會”的早期分析,特彆是圖書館、醫院和監獄等機構如何通過知識體係來構建和維護權力。重點在於解析“全景敞視主義”作為一種內化的監控機製,如何影響個體自我認知。 西方馬剋思主義的文化工業批判:選取瞭法蘭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分析。這些論述著重於商業邏輯如何滲透和消解瞭藝術的批判潛力,使文化産品淪為維持現狀的工具,從而阻礙瞭真正社會變革的可能性。 第三輯:語言的邊界與詩意的覺醒 本輯關注語言作為人類經驗載體的局限性與無限性。它探討瞭超越日常邏輯敘事之外的錶達方式,尤其是在非綫性、象徵性的文學形式中尋找真理的可能性。 重點呈現: 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反思:收錄瞭後結構主義者對索緒爾體係的修正與突破。分析瞭“能指”與“所指”之間永恒的漂移,以及這種漂移如何為文學創造性留下瞭空間,使得意義的闡釋永無止境。 現代詩歌的意象實驗:精選瞭對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如意象派、超現實主義的某些流派)的評論,這些評論側重於分析詩人如何通過壓縮、跳躍和非傳統的意象組閤來模擬意識流或潛意識的運作方式,以此挑戰僵化的理性語言。 文學中的“不可言說之境”:探討瞭特定文學作品中那些刻意留白的區域,這些區域拒絕被概念化或完全闡釋。這些留白被視為對語言極限的尊重,也是對超越語言的體驗(如神秘經驗、審美震撼)的間接觸碰。 第四輯:全球化時代的倫理張力 本輯聚焦於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後殖民與全球化語境下,新的倫理衝突與身份認同的重構。 關鍵主題: 後殖民理論對曆史敘事的重寫:分析瞭如何通過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的曆史文本,來恢復被壓抑的“他者”的敘事權。重點在於探討權力關係如何滲透到曆史記錄和地理認知的構建之中。 生態倫理學的興起:收錄瞭探討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基礎如何導緻環境危機。不同於自然科學的描述,本部分側重於倫理學傢如何論證將非人類實體納入道德考量的必要性,以及這對人類自我定義的衝擊。 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譯”難題:考察瞭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某些核心價值(如自由、榮譽、平等)的意義如何發生根本性的位移,從而揭示瞭文化間的溝通遠比語言轉換更為復雜,涉及深層的世界觀差異。 總結: 這部精選文集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思想地圖,它不提供統一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工具,邀請讀者以嚴謹、批判和開放的心態,去審視我們身處的這個充滿矛盾與可能性的世界。它強調的是思想的動態過程、論證的復雜性以及智力探索的永恒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個極其疲憊的雨天接觸到這本詩集的,當時整個世界都顯得灰濛濛的,連呼吸都帶著潮濕的沉重感。鬼使神差地,我隨手翻開瞭其中一頁,然後,就被那種突如其來的明亮感攫住瞭。那種感覺,就像在幽深的隧道裏走瞭許久,突然看到瞭一束強光,瞬間驅散瞭所有的陰霾。紀伯倫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不是那種直白的安慰,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接納。他並不試圖幫你解決問題,而是溫柔地告訴你:“看,你所經曆的一切,古往今來,無數人都曾體驗過,你並不孤單。”這種旁觀者的、卻又無比貼心的視角,讓我找到瞭久違的平靜。我尤其喜歡他描述自然意象的方式,風、海、山,在他筆下不再是簡單的客觀存在,而是成瞭承載人類情感的載體,充滿瞭靈性和象徵意義。每次讀到關於“靈魂的重量”的段落,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生活掂量一番,那種反思的力度,是許多厚重的哲學著作都難以比擬的。

評分

這份詩集帶給我最大的衝擊,是關於“孤獨”的重新定義。在現代社會,我們被各種信息流和社交網絡包裹著,似乎從未如此“連接”過,然而內心深處的孤獨感卻愈發強烈。紀伯倫的文字卻能將這種“孤獨”升華為一種“獨立”和“完整”,不再是需要被填補的空洞,而是一種自我圓滿的狀態。他描繪瞭這樣一種境界:一個人可以全然地獨處,同時又與宇宙萬物相連。我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它去湖邊獨坐,對著波光粼粼的水麵,讀著那些關於“自我”與“時間”的篇章,感覺心境完全被打開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任何快餐式閱讀都無法給予的。這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是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詩人眼中的世界,更是我們內心深處那個尚未被充分認識的自我,值得反復品味,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湧現。

評分

這本詩集,初捧在手,便覺一股濃鬱的墨香撲鼻而來,裝幀設計簡潔卻不失韻味,那種內斂的雅緻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紀伯倫的文字抱有莫名的情愫,總覺得他的詩句裏藏著哲思的碎片,像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看似遙遠,實則指引著方嚮。每一次翻開,都像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那些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自由的探討,總能輕易擊中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他不像某些詩人那樣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搭建起一座通往真理的階梯,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自拔。外研社的翻譯質量嚮來是值得信賴的,這種雙語對照的形式,對於我們這些在兩種文化土壤中成長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既能領略原文的韻律與張力,又能藉助譯文理解其精髓,這種並行的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瞭對詩歌的感知維度。我特彆欣賞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仿佛紀伯倫就在耳邊低語,講述著亙古不變的人類情感與精神睏境,讓人感覺自己並非踽踽獨行。

評分

我通常不會對詩集抱有太高的“實用性”期待,詩歌更多是精神的慰藉而非解決問題的工具。然而,這本《先知》係列(如果這麼稱呼更閤適的話)卻以其獨特的“寓言式”敘事,達到瞭某種近乎實用的效果——它重塑瞭讀者的思考框架。例如,關於“給予”與“索取”的那幾篇,我至今會時不時地引用其中的觀點來審視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它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智者的形象,將抽象的道德準則具象化,讓它們變得可感、可觸。尤其是李傢真老師的翻譯,其功力之深厚令人嘆服。他並沒有為瞭追求流暢性而犧牲掉紀伯倫原文中那種獨特的、略帶異域色彩的句式結構,而是巧妙地在保持其風格的同時,確保瞭中文讀者的理解無礙,這在跨文化翻譯中是極高難度的平衡藝術。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高規格的智力與情感的對話,讓你不得不全神貫注。

評分

這本書的紙張觸感和裝訂的堅固度,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作品應有的尊重。我是一個有輕微強迫癥的讀者,書本的物理狀態對我閱讀體驗的影響非常大,而這本詩集恰好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每次將它放在書架上,它都顯得那麼沉穩而有分量,仿佛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傳承的藝術品。從內容上看,紀伯倫的錶達方式簡直是語言的奇跡。他總能在看似簡單的詞句中,埋下層層疊疊的解讀空間。你以為你讀懂瞭,再讀一遍,卻發現還有更深的層次在等著你。這就像是剝洋蔥,每剝開一層,都能看到核心的晶瑩,但下一層又會帶來新的驚喜和微酸。對於那些渴望在日常瑣碎中尋找詩意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提醒我們,即便身處鋼筋水泥的叢林,我們的精神世界依然擁有廣闊的疆域可以探索和滋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