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适用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 第6版 高级英汉大词典 新英汉互译双解词典 中学生英汉辞典 正版中小

2018适用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 第6版 高级英汉大词典 新英汉互译双解词典 中学生英汉辞典 正版中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锐诚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词典
  • 双解词典
  • 中小学
  • 工具书
  • 学习
  • 教育
  • 参考书
  • 语言学习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寒深处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35758
商品编码:29209288805
丛书名: 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 第6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宝贝信息以下面为准:

书      名:全新正版 新版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第6版】

总 主 编:刘锐诚

ISBN编号:9787500635758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      价:60.00元

开      本:32开

 

《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和我国英语教学(主要是中学英语教学,同时兼顾大学本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的,是一部可与中学英语教材配合使用的工具书。本词典共收18,000余词目,加上派生词、词、词组和习语,所收词条达26,800余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都已收入,因此,该词典在上大学后读本科时仍然适用。
   《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除对英语常用词汇予以重点阐述讲解之外,还从高考、中考的实际需要出发,将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英语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归纳和总结,突出了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运用英语的水平。本词典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正文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词汇用星号“*”标明,并在“附录19”中,以英汉对照一览表的形式,将这些中学生的词汇集中列出,以利集中学记。
   二、在常用词目后,附有学好该词必须掌握的各种重要的相关知识,如:列出了该词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等,标明了各种词形变化及随之引起的读音变化、名词是否可数、动词是否及物、形容词有无比较等级等等。
   三、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会遇到的难点、要点和易错点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等,以醒目的形式(如:用黑三角“▲”,大方框“□”等)标出,并予以举例、讲解、归纳、辨析;对动词及词组的各种用法,以“句型公式”简洁说明。
    四、为了增加本词典的实用性,汉语中的疑难字全部加注汉语拼音。
   五、26个字母的起始页,均有该字母及其组合的拼读规则;并在附录8中收有3种常用音标(国际音标、KK音标和韦氏音标)对照表、英语国际音标变化表,提供了必要的拼读基础知识。
   六、将基础英语语法和语音知识以30个插页的篇幅予以系统讲解,统一放在每个整百页码之处,便于学习和查阅。
   七、文中配有26幅英语故事题头插图、467幅释义解难随文插图、20面整页分类情景彩色插图(将常见事物的名称,以“英、汉、图”三对照的形式展现且页码尾数都是“97”、“98”),有利于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身边常见事物的英语名称,有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英语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
   八、词典中还收入世界主要地名和历史重要人物。国家词条中除注明所在洲及其首都名称外,本族语为英语的国家还附有地图、的插图,人物词条中还有生平简介。
   九、附录中除收有20种实用知识外,“附录21:分类索引”把分散在词典中的近义词辨析、同义词及反义词归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等重点讲解内容的主题进行分类编排,方便学生迅速检索。
   十、本词典原为单色印刷,现改为双色印刷,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并且能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觉。
    本词典还有缩印本,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使用。

 

目录

 

 


 

 

 

 

前言
怎样使用这本词典
  一、词条
  二、注音
  三、词形变化
  四、释义
  五、符号
  六、语音和语法
  七、加注汉语拼音
  八、其他
略语表
代号表
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正文(A~Z)
读音规则(见各字母起始页)
语法插页
  语音语调
  形容词和副词
  英语与美语的差异
  加后缀时的拼写规则
  冠词名词
  代词
  主语和谓语的一致
  动词的种类和基本形式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旬
  陈述句的否定形式
  数词
  动词的时态
  动词的语态
  动词的语气
  非谓语动词
  倒装句
  英语单词记忆法
  英语快速阅读法
  词类、句子成分及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形容词性从句
  名词性从旬(含强调句型)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简易图析法
  副词性从句
图解插页
  1.文具
  2.食品、食具
  3.衣物、鞋帽
  4.体育器材
  5.乐器
  6.家用电器
  7.工具
  8.杂物
  9.水果
  10.蔬菜
  11.昆.虫
  12.水生生物(一)
  13.水生生物(二)
  14.自然
  15.车辆
  16.专用车辆
  17.车船
  18.人物
附录
  附录1英语应用文 
  附录2 英语标点符号
  附录3 大写和斜体
  附录4 常见英语词缀词根表
    (1)前缀
    (2)后缀
    (3)词根
    (4)常见后缀发音表
  附录5 常见英美不同用词对照表
  附录6 不规则动词表
    (1)正表
    (2)副表
  附录7 英语三种书写体对照表
  附录8 音标表
    (1)国际音标与KK音标、韦氏音标对照表
    (2)英语国际音标变化表
  附录9 度量衡表
    (1)公制
    (2)英美制
  附录10 常见符号表
  附录11 化学元素表
  附录12 希腊字母表
  附录13 普通英美人名表
  附录14 英国国王一览表
  附录15 美国总统一览表
  附录16 英国行政区划一览表(附:英国地图)
  附录17 美国州及首府一览表(附:美国地图)
  附录18 世界各国家、地区、首都(或首府)及货币名称表
  附录19 《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
  附录20 日常交际用语表
  附录21 分类索引(词条内小插图、大方框、黑三角中的内容)
    (一)同反义词辨析
     (1)动词部分
     (2)名词部分
     (3)其他部分
    (二)词汇的正确使用
    (三)单词的读音与拼写
  附录22 主要参考书目录


《全球视野下的当代科学前沿:跨学科研究方法与未来趋势》 本书聚焦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研究领域涌现出的关键性突破、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以及未来可能引发社会深刻变革的技术方向。它旨在为对宏观科学图景、尖端技术发展脉络以及复杂系统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基础科学的范式转移与量化革命 本部分探讨了基础物理学、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革。我们不仅仅关注单个实验的成果,更着眼于推动这些变革的底层方法论的演进。 1.1 粒子物理学的后标准模型时代: 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在解释宇宙基本构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面对暗物质、暗能量以及中微子质量等核心谜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详细梳理了当前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及其升级计划(如高亮度LHC, HL-LHC)的实验设计理念,并深入分析了超对称理论(Supersymmetry)、额外维度理论(Extra Dimensions)以及弦理论在可观测性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地,我们对引力量子化(Quantum Gravity)的几种主要候选理论——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与M理论——进行了平行的、非技术性的比较,探讨它们对时空本质理解的哲学意义。 1.2 复杂性科学的数学重构: 传统的还原论方法在处理生物系统、气候模式或社会经济网络时遇到瓶颈。本书深入讲解了“复杂系统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数学工具箱。内容涵盖了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Dynamics)中的混沌理论、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在自然界结构描述中的应用,以及图论(Graph Theory)如何被用来模型化和分析大规模网络(如互联网、蛋白质交互网络)。我们着重分析了“涌现现象”(Emergence)的数学描述尝试,即如何从简单的局部规则中推导出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全局行为。 1.3 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挑战: 生命科学已从观察转向设计与制造。合成生物学不再局限于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的最新迭代),而是转向构建全新的生物系统。本书详细考察了“自下而上”的生命起源研究(Bottom-up approach),包括人工细胞的设计与组装,以及“自上而下”的基因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如何应用于可持续能源生产(如生物燃料)和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挑战部分侧重于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我们如何确保设计的“生物机器”在活体环境中按预期工作,避免脱靶效应和系统失稳。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的融合与智能边界的拓展 本部分探讨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生物计算这三大信息技术支柱的交汇点,它们正共同重塑我们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认知。 2.1 深度学习的瓶颈与新范式: 当前的主流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模型在数据依赖性、可解释性和鲁棒性方面存在固有限制。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Transformer架构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了“因果推理”(Causal Inference)在AI中的回归,探讨如何构建真正能够理解“为什么”而非仅仅“是什么”的智能体。我们还分析了神经符号AI(Neuro-Symbolic AI)——试图融合符号逻辑推理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努力——以期实现更具通用性的人工智能(AGI)。 2.2 量子信息科学的工程化跨越: 量子计算从理论走向实际部署,面临着巨大的工程挑战。本书区分了通用量子计算机(Universal QC)与专用量子退火机(Quantum Annealer)的应用场景。对超导比特、离子阱等主流物理实现路径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对比。尤其关注了“容错量子计算”(Fault-Tolerant QC)的理论框架,如表面码(Surface Codes),以及其实现对现有加密体系(如RSA/ECC)的颠覆性影响(即Shor算法的实际威胁时间表)。 2.3 脑科学与类脑计算的互鉴: 神经科学的进步直接启发了下一代计算架构。本书探讨了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 SNNs)如何模仿生物神经元的时间动态特性,实现更高的能效比。同时,脑机接口(BCI)的最新进展——从侵入式电极阵列到无创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如何为理解意识的计算基础提供实验数据,并为神经康复提供新的工具。 第三部分:全球性挑战与跨学科解决方案 科学研究越来越服务于人类共同面临的宏大议题。本部分关注地球系统科学、材料科学和伦理治理的交叉领域。 3.1 地球系统的数字化孪生与预测: 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需要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系统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of Earth)的概念,即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物联网(IoT)传感器网络和大规模高性能计算(HPC)来实时模拟地球状态。分析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改进对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路径、森林火灾蔓延)的短期预测精度,并评估了地理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Science)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监测中的作用。 3.2 新型可持续材料的发现与设计: 能源转型和资源稀缺驱动了材料科学的革命。本书重点关注于能源存储(如固态电池、氢能载体)和环境修复(如高效催化剂、CO2捕获材料)所需的结构创新。探讨了利用高通量计算模拟(DFT, Molecular Dynamics)结合AI进行“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的加速流程,以期在原子尺度上快速筛选和优化具有特定电学、力学或热学性质的新型化合物。 3.3 科学伦理、治理与社会责任: 随着技术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其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讨论也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描述,严肃探讨了诸如AI偏见(Bias in AI)、基因编辑的社会公平性(Equity in Gene Editing)以及大规模数据采集对个人隐私的侵蚀等核心议题。分析了国际社会在规范新兴技术(如自主武器系统、合成生物制剂)方面的治理尝试,强调了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建立有效对话机制的必要性,以确保科技进步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 总结: 《全球视野下的当代科学前沿》力求描绘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科学图景,展示学科壁垒如何在现实需求的驱动下被打破。它不仅仅是对已知知识的罗列,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预判与方法论的深刻反思,是理解我们所处时代技术脉搏和未来走向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词典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权威感。刚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它有一定的分量,这说明用纸和装订都非常扎实,绝对是那种可以经受住多年翻阅的“耐用品”。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翻页的时候那种顺滑感,以及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疏密得当,即便长时间对着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要知道,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查阅工具书的人来说,阅读体验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本身。而且,它的开本设计也很合理,既保证了足够的版面来容纳丰富的释义和例句,又不会大到让人难以携带。我试着把它放进我的日常背包里,发现它还是能找到一席之地的,这对于需要经常带去图书馆或者咖啡馆学习的人来说,是个很棒的加分项。总而言之,从“第一印象”到实际触摸,这本工具书展现出了一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度考量,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应付之作,而是真正用心打磨出来的产品。

评分

说实话,我挑选词典最看重的是它的“实战能力”,也就是那些例句和搭配是否地道、贴合现代语言的实际运用场景。很多老版本的词典,里面的例句读起来总有一种“时代脱节”的感觉,要么过于书面化,要么就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死板翻译。但这本词典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收录的不仅仅是孤立的词汇,更重要的是那些“语块”和“搭配动词”。比如,我查一个常用动词时,它会清晰地列出各种可以跟它搭配的名词和介词,甚至会区分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用法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对于我们这些想让自己的英语表达听起来更“自然”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感觉作者团队肯定花了不少心思去追踪最新的语言潮流和语料库,保证了词条的鲜活性和实用性。如果只是想知道“是什么意思”,任何一个APP都能解决,但要理解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最佳用法”,这本厚实的工具书绝对能提供更可靠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翻译工作打交道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互译”部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英汉词典在“汉译英”的部分往往成为鸡肋,提供的翻译选项要么过于单调,要么就是那种陈旧的“老克拉版”英语。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非常多样的翻译选项,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抽象概念或文化内涵比较重的词汇时。它不像机器翻译那样机械地对应,而是会根据语境给出好几个“备选方案”,并且对这些方案的细微差别进行解释。例如,当遇到一个在中文里有很多种表达的词时,它不会只给出一个最常见的,而是会根据“褒义”、“贬义”、“正式”、“口语”等维度进行细分,这对我构建多层次的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这体现了编纂者对两种语言文化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词汇的表面对应上。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它在“学习支持”方面的附加价值,这让我觉得买它非常值,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个学习伙伴。它在一些关键的、容易混淆的词汇旁边,会有一个专门的“辨析”栏目,把几个长得很像或者意思相近的词放在一起比较,比如“affect”和“effect”的区别,或者是几个表示“变化”的动词的微妙差异。这种主动的、预判式的知识点梳理,避免了学习者在查阅过程中自己去搜索“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的额外步骤。此外,在一些科技或人文领域的前沿词汇收录上,它也表现出了跟进的态势,没有完全固步自封于旧的词库。这种持续的更新和对学习痛点的精准打击,让这本工具书在面对快速发展的语言环境时,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

评分

让我来谈谈它的检索效率问题,这在紧急关头太重要了。我过去用过一些词典,为了查询一个不确定的单词,光是翻找音标和页码就能把我搞得心浮气躁。这本词典在索引系统的设计上明显下了苦功。首先,它的音标标注清晰,而且不同于某些只用国际音标的版本,它似乎也兼顾了英美音标的差异,这一点对于不同学习背景的人都很友好。更重要的是,它的部首索引或者笔画索引(如果是针对汉字查找英文)做得非常直观,即便是临时要查一个我不确定的英文单词的中文含义,也能很快定位到大致区域。再说说释义部分,虽然内容很丰富,但并没有采用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挤在一起的小字。它通过不同的符号和缩写来区分词性、语境和熟练程度,这种逻辑上的层次感,使得快速锁定所需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它在“广度”和“速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不牺牲深度,也不拖慢查询的节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