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术/体育专项课系列教材
定价:25.00元
作者:刘立清,杨雨龙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8505888
字数:
页码:1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体育专项课系列教材》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武术套路和散打。武术套路部分包括“武术的基本理论”“武术的运动技术”“武术套路动作”“武术教学、组织机构及竞赛规则”;散打部分包括“散打概述与基本方法及竞赛规则”。在内容上,力求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做到遵循运动学习的客观规律,掌握武术套路和散打项目发展的新动态,将武术文化、武术技击有机结合。
在形式上,采用真人图片,简单易懂地讲解文字,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发展大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其自愿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实现“终身体育”的终目的。
编者希望通过武术套路和散打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在以武会友、德行兼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目录
章 武术的基本理论
节 武术运动发展简史
一、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二、当代武术的现状与走向
第二节 武术运动分类
一、按内容分类
二、按类型分类
第三节 武术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运动的特点
二、武术运动的作用
第四节 剑术及太极拳介绍
一、剑术介绍
二、太极拳介绍
第二章 武术的运动技术
节 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法
一、手型
二、手法
三、步型
四、步法
五、腿法
六、跳跃
第二节 武术运动的基本功
一、上肢动作练习
二、步型练习
三、步法
第三节 武术运动的组合练习
第三章 武术套路动作
节 第三路初级长拳
一、动作名称
二、动作说明
第二节 剑术(初级剑术)
一、动作名称
二、套路说明
第三节 24式简化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及学习计划
一、基本动作
二、学习计划
三、教案基本内容
第四节 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
一、动作名称
二、24式太极拳演示图解
第四章 武术教学、组织机构及竞赛规则
节 武术角色教学法界定
一、武术角色教学法的根源
二、武术角色教学的角色划分
第二节 武术的组织机构建设与发展
一、武术机构的建立
二、各省、市区武术机构的发展
三、国际性武术组织
第三节 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
第五章 散打概述与基本方法及竞赛规则
节 散打的起源与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隋唐五代时期
四、两宋时期
五、元、宋、明、清时期
六、中华民国时期
七、新中国时期
第二节 散打运动的特点
一、实战性强、技法丰富
二、远踢近打贴身摔
三、快、重、准、狠
第三节 散打基本动作
一、实战预备姿势
二、基本步法
第四节 散打的基本拳法
一、直拳
二、摆拳
三、勾拳
四、鞭拳
五、组合拳
第五节 散打的基本腿法
一、正蹬腿
二、鞭腿(弹腿)
三、踹腿
四、扫腿
第六节 散打的基本摔法
一、抱腿过顶摔
二、抱腿前摔
三、切摔
四、夹颈过背摔
五、搂腰过背摔
六、截腿上托摔
七、截腿勾踢摔
八、截腿转压摔
九、压颈推膝
第七节 散打的防守技术动作
一、接触式防守
二、不接触式防守(闪躲防守)
第八节 散打的基本竞赛规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主要关注的是书籍对基础功训练的深度挖掘。很多教材对马步、桩功的描述往往流于表面,无非是“挺腰沉胯”、“膝盖不超过脚尖”。然而,这本书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通过呼吸控制和意念引导来深化桩功的内劲。我按照书中描述的方法尝试了“抱球桩”的进阶练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持久力,这在我日常的体能训练中是非常宝贵的收获。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柔韧性和爆发力的平衡训练提出了独特的复合模式,它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拉伸与瞬间爆发动作结合,模拟实战中“蓄力—释放”的连贯性。对于长期受困于“柔韧有余而爆发不足”的习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可操作的进阶路径,让人感觉自己的训练瓶故正在被一点点瓦解。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教学组织结构上的独到匠心。它似乎是为不同层次的习武者量身定制的。初级部分对基本功的分解细致入微,讲解了每一个关节发力的“初始状态”;而高级部分则直接进入到对实战情景下“应变节奏”的模拟和分析。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意念”和“心理素质”的训练部分,并没有被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录,而是被提升到了与技术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书中提到,顶尖高手之间的对决,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并提供了一套通过冥想和压力情景模拟来训练“临场镇定力”的方法。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体育专项训练,从来都不是单纯肢体力量的堆砌,而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全面修炼,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从内到外的全套升级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严谨而又不失温度。虽然内容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解剖学知识,但作者总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其串联起来。我记得有一章在讲解步法中的“重心转移”时,作者竟然引用了古代的棋局理论来类比,将抽象的重心控制具象化为“舍子争先”的策略,瞬间让人茅塞顿开,原来武术的精妙之处,真的可以和东方哲学融会贯通。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武术哲学的导读。对于那些刚刚接触武术理论,容易被复杂名词劝退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无疑是一座友好的桥梁。
评分这本关于武术和体育专项训练的书籍,让我这个长期在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的老手都眼前一亮。首先,它在理论构建上非常扎实,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只罗列动作要领,而是深入剖析了人体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原理在武术实践中的应用。书中对气沉丹田、劲力传导这些传统概念的现代化解读,既尊重了武术的精髓,又符合现代科学的认知框架,这对于我这种既想保持传统又追求科学训练的习练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流派武术在发力模式上的对比分析,图文并茂,让人能清晰地理解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实战技法中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教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最有效”,这种深层次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技术理解层面,让我对未来训练的方向更加明确。
评分作为一名体能教练,我对书籍中关于专项体能储备和恢复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没有陷入传统体能训练的误区,即一味地追求大重量或高次数。它侧重于“功能性体能”,比如针对踢击动作的快速离心收缩能力培养,以及针对摔法训练的抗旋转核心力量建设。书中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性小器械训练和自重练习,看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对精准度和专注度的要求极高,正是这种高要求的训练,才能真正转化为比赛中的优势。此外,关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早期处理部分也写得非常细致,它不仅提到了休息和理疗,更强调了通过调整技术动作本身来规避过度负荷的“主动预防”,这比事后补救要高明得多,体现了作者对一线训练环境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