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武术文化阐释与训练实用指导
定价:60.00元
作者:马睿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7053576
字数:
页码:3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统武术文化阐释与训练实用指导》是在对传统武术进行长期研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并借鉴参考了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是关于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成果。
《传统武术文化阐释与训练实用指导》研究对象为传统武术,具体从文化与训练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全书在系统阐述传统武术文化基础内容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我国传统武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对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传统武术文化展开研究,指出了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及其策略。《传统武术文化阐释与训练实用指导》还系统地对传统武术体系中的技法训练进行了实用性分析,包括武术基本功与动作,武术拳术技法训练、武术器械技法训练、武术养生技法训练以及武术搏击技法训练,对习武者科学从事武术学练、提高武术技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传统武术文化阐释与训练实用指导》文化与技法并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下传统武术技法训练及其文化发展的科学著作。
目录
前言
章 传统武术文化概述
节 传统武术的概念
第二节 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传统武术流派与特点
第四节 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解读
第二章 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解析
节 传统武术与古代哲学
第二节 传统武术与传统美学
第三节 传统武术与中医养生
第四节 传统武术与伦理道德
第五节 传统武术与宗教民俗
第六节 传统武术与艺术表演
第三章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传统武术文化
节 文化视域下武术文化的认同与自觉
第二节 “文化进化”视域下的武术技击嬗变
第三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丰富的地域传统武术文化
第四章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节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体系构成
第二节 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
第三节 传统武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第四节 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第五章 传统武术基本技法训练指导
节 传统武术基本功
第二节 传统武术基本动作
第三节 传统武术组合动作
第六章 传统武术拳术技法训练指导
节 长拳
第二节 南拳
第三节 太极拳
第七章 传统武术器械技法训练指导
节 刀术
第二节 枪术
第三节 棍术
第四节 剑术
第八章 传统武术养生技法训练指导
节 易筋经
第二节 五禽戏
第三节 六字诀
第四节 八段锦
第九章 传统武术搏击技法训练指导
节 散打
第二节 擒拿
第三节 摔跤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些直到今天人们仍耳熟能详的兵器被制造出来。兵器拓展了人的技击术的杀伤力,同时也使得武术的军事威力迅速增强。
3.西周武术的发展
西周时期,为了维护贵族,统治者对贵族子弟进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训练,武术文化教育的气象由此萌生。在“六艺”中,“射”“御”分别指射箭和驾驶战车,“乐”则是周朝开国的一种舞蹈,主要是在东南西北四方各做四次击刺的动作,后逐渐演变成为武术基础套路和传统套路中的“打四门”套路。综合来看,“六艺”中的“乐”“射”“御”都与武术有直接关系。
4.春秋战国武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较为混乱的时期,各地的战争不断,这为练兵习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此时,铸造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在吴、越出现了制剑精良的名师大匠。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当时不仅盛行击剑,文人佩剑也蔚然成风,武术的格斗技能迅速发展起来。
《管子·小匡》记载:“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这段文字的内容意思主要是为了寻找军事人才,齐国会每年举办两场武术比赛,优胜者将被充实到军队中,特别出色者甚至可以封武官,这种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武术技能的发展。《吴越春秋》记载,古代越国有一位的女击剑家,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还有一套技击理论。越女剑术阐明了其中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逆与顺、呼与吸等矛盾双方的关系,其技击理论已经比较成熟。
5.秦汉武术的发展
秦汉时期,武术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分化。具体分化出的内容包括拳术、剑术、象形武术等。这种武术的分支细化一直对后世的武术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秦朝为了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皇权,民间禁武,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是秦王朝的时间较短,对武术的消极影响不是很大。
汉朝的统治者对武术和军事十分重视,甚至认为武术是固家之本。汉朝社会几乎实现了“兵民合一”和“劳武结合”,可谓是全民尚武。在军事武术中,剑的地位逐渐被刀取代,到三国时期,刀已经成为军队中主要的短兵器。
除了实际的武术技击术和兵器的主流转变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描述武术的著述,如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手搏》6篇、《剑道》38篇。《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并论剑,与道同符”,习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这些著述一方面展现了我国武术的理论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还标志着习武者看重的“武德”开始形成。
6.两晋南北朝武术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展现出了社会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武术也作为交流的主要内容在军队和民间均受到了重视和发展。此时的南方汉族政权更多追求武术的娱乐性,如当时流行角抵戏、刀盾表演、刀剑表演、武打戏等。另外,武术文化开始发展起来,在与文化的交融中开始与佛、道的思想和法术结合起来。
7.唐朝武术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中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较为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社会稳定。在此盛景之下,包括武术在内的各方面文化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总结这一时期武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1)剑术的发展:在唐朝,枪是战阵的主要兵器,剑制被刀制取代,剑完全退出了正式战争的舞台。唐朝还是剑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当时在军旅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剑术在民间仍很盛行。这一时期使用剑术的方法开始复杂化,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自卫、健身、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武术项目。除了剑术获得了民间的大发展外,唐朝的徒手格斗技艺也发展起来,影响力日益增加,并东传日本,对后来日本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序言
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装帧设计就很有古典韵味,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捧着一本珍贵的古籍。我本来就对武术的历史和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抓住了我的心。作者对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招式和套路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武术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比如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辩证思想,以及它与中国传统礼仪、道德观念的紧密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宏观的视角,他没有把武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格斗技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修炼。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这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何意义。特别是关于“武德”的探讨,让我对习武的初衷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这不是一本空洞地谈论历史的读物,而是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和责任感,让人读完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
评分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关于武术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教你几个花架子动作。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阐述理论背景时,语言是相当精炼和清晰的,像是请了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细细讲解,没有一句废话。然后,当涉及到具体的训练方法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实践经验。图文并茂的排版非常到位,无论是对姿势的细节描述,还是对呼吸配合的强调,都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性。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几个基础桩功的练习方法,立刻就感受到了区别,那种身体内部力量的运行感明显增强了。这不仅仅是理论指导,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手把手在纠正你的错误,让你真切地体会到“内功”的含义,而不是空口白话。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确实为严肃的习武者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可靠的参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明文,而是充满了文学色彩。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温情,仿佛是在讲述一个武林前辈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在描述那些经典的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时,他总能巧妙地融入一些历史的侧面描写,让你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意”与“形”关系的探讨,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品读一篇精妙的散文。他把抽象的武学概念——比如“气沉丹田”、“劲力贯穿”——用非常形象和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图景。这种将学术深度、文化底蕴与优美文笔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人不忍释卷,甚至愿意反复品味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技艺近乎苛刻的尊重和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强调的不是速成,而是持之以恒的“磨砺”,这在如今追求效率和速效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慢下来的智慧,认识到真正的技艺需要时间和心性去沉淀。书中关于心性修炼的部分,虽然篇幅占比可能不是最大,却是点睛之笔。作者将武术的终极目标指向了“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增长”,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习武”的理解边界。它让我明白,武术的高手,首先必须是懂得生活、懂得自我约束的人。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技能上的提升指导,更是一次对个人品格和精神境界的深刻反思和塑造,读完后感觉整个人都沉静了许多,对生活的态度也更加从容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遵循着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逻辑。开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调后,随后便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身体感知和方法论层面。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时,都清晰地指出了其背后的理论依据,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扎实可靠,避免了盲目模仿带来的风险。例如,在讲解步法转换的章节,他不仅详细描述了脚部着地的角度和重心转移的轨迹,还引用了古代兵法中的“虚实转换”原则来佐证其合理性。这种相互印证、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让学习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一开始就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这种严谨的系统性,对于希望系统性提升武术造诣的严肃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