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傳統武術文化闡釋與訓練實用指導
定價:60.00元
作者:馬睿
齣版社:中國水利水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7053576
字數:
頁碼:31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傳統武術文化闡釋與訓練實用指導》是在對傳統武術進行長期研究、搜集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的,並藉鑒參考瞭諸多學者的相關研究,是關於傳統武術的科學研究成果。
《傳統武術文化闡釋與訓練實用指導》研究對象為傳統武術,具體從文化與訓練兩個角度展開論述。全書在係統闡述傳統武術文化基礎內容的基礎上,深入解析瞭我國傳統武術的豐富文化內涵,並對多元文化視域下的傳統武術文化展開研究,指齣瞭新時期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及其策略。《傳統武術文化闡釋與訓練實用指導》還係統地對傳統武術體係中的技法訓練進行瞭實用性分析,包括武術基本功與動作,武術拳術技法訓練、武術器械技法訓練、武術養生技法訓練以及武術搏擊技法訓練,對習武者科學從事武術學練、提高武術技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傳統武術文化闡釋與訓練實用指導》文化與技法並熏、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是一本關於新時期社會文化背景下傳統武術技法訓練及其文化發展的科學著作。
目錄
前言
章 傳統武術文化概述
節 傳統武術的概念
第二節 傳統武術的發展曆程
第三節 傳統武術流派與特點
第四節 傳統武術的多元價值解讀
第二章 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解析
節 傳統武術與古代哲學
第二節 傳統武術與傳統美學
第三節 傳統武術與中醫養生
第四節 傳統武術與倫理道德
第五節 傳統武術與宗教民俗
第六節 傳統武術與藝術錶演
第三章 多元文化視域下的傳統武術文化
節 文化視域下武術文化的認同與自覺
第二節 “文化進化”視域下的武術技擊嬗變
第三節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豐富的地域傳統武術文化
第四章 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節 傳統武術文化傳承體係構成
第二節 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現狀與睏境
第三節 傳統武術教育中的文化傳承
第四節 傳統武術文化的創新發展策略
第五章 傳統武術基本技法訓練指導
節 傳統武術基本功
第二節 傳統武術基本動作
第三節 傳統武術組閤動作
第六章 傳統武術拳術技法訓練指導
節 長拳
第二節 南拳
第三節 太極拳
第七章 傳統武術器械技法訓練指導
節 刀術
第二節 槍術
第三節 棍術
第四節 劍術
第八章 傳統武術養生技法訓練指導
節 易筋經
第二節 五禽戲
第三節 六字訣
第四節 八段錦
第九章 傳統武術搏擊技法訓練指導
節 散打
第二節 擒拿
第三節 摔跤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這一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得到瞭大幅度的提升,一些直到今天人們仍耳熟能詳的兵器被製造齣來。兵器拓展瞭人的技擊術的殺傷力,同時也使得武術的軍事威力迅速增強。
3.西周武術的發展
西周時期,為瞭維護貴族,統治者對貴族子弟進行“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訓練,武術文化教育的氣象由此萌生。在“六藝”中,“射”“禦”分彆指射箭和駕駛戰車,“樂”則是周朝開國的一種舞蹈,主要是在東南西北四方各做四次擊刺的動作,後逐漸演變成為武術基礎套路和傳統套路中的“打四門”套路。綜閤來看,“六藝”中的“樂”“射”“禦”都與武術有直接關係。
4.春鞦戰國武術的發展
春鞦戰國時期是較為混亂的時期,各地的戰爭不斷,這為練兵習武提供瞭良好的機遇和平颱。此時,鑄造工藝也有瞭很大發展,尤其在吳、越齣現瞭製劍精良的名師大匠。諸侯各國“以兵戰為務”,對拳技、臂力、筋骨強壯齣眾者都很重視。當時不僅盛行擊劍,文人佩劍也蔚然成風,武術的格鬥技能迅速發展起來。
《管子·小匡》記載:“齊國宰相管仲,為使齊國強盛,實行兵製改革,責令官兵進行實戰性武技訓練,凡是民間有拳勇而不報告者按隱匿人纔問罪。”這段文字的內容意思主要是為瞭尋找軍事人纔,齊國會每年舉辦兩場武術比賽,優勝者將被充實到軍隊中,特彆齣色者甚至可以封武官,這種形式極大地促進瞭民間武術技能的發展。《吳越春鞦》記載,古代越國有一位的女擊劍傢,時稱“越女”。她不但劍技齣眾,而且還有一套技擊理論。越女劍術闡明瞭其中動與靜、快與慢、攻與防、虛與實、內與外、逆與順、呼與吸等矛盾雙方的關係,其技擊理論已經比較成熟。
5.秦漢武術的發展
秦漢時期,武術開始齣現瞭早期的分化。具體分化齣的內容包括拳術、劍術、象形武術等。這種武術的分支細化一直對後世的武術發展造成重要的影響。
秦朝為瞭維持國傢的統一和皇權,民間禁武,阻礙瞭武術的發展,但是秦王朝的時間較短,對武術的消極影響不是很大。
漢朝的統治者對武術和軍事十分重視,甚至認為武術是固傢之本。漢朝社會幾乎實現瞭“兵民閤一”和“勞武結閤”,可謂是全民尚武。在軍事武術中,劍的地位逐漸被刀取代,到三國時期,刀已經成為軍隊中主要的短兵器。
除瞭實際的武術技擊術和兵器的主流轉變外,秦漢時期還齣現瞭許多專門描述武術的著述,如在《漢書·藝文誌》中,收錄瞭《手搏》6篇、《劍道》38篇。《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非信廉仁勇,不能傳並論劍,與道同符”,習武練劍,“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矣。”這些著述一方麵展現瞭我國武術的理論發展狀況,另一方麵還標誌著習武者看重的“武德”開始形成。
6.兩晉南北朝武術的發展
兩晉南北朝時期展現齣瞭社會的民族大融閤的趨勢。武術也作為交流的主要內容在軍隊和民間均受到瞭重視和發展。此時的南方漢族政權更多追求武術的娛樂性,如當時流行角抵戲、刀盾錶演、刀劍錶演、武打戲等。另外,武術文化開始發展起來,在與文化的交融中開始與佛、道的思想和法術結閤起來。
7.唐朝武術的發展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較為輝煌燦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較為開明、經濟繁榮、文化開放、社會穩定。在此盛景之下,包括武術在內的各方麵文化都開展得如火如荼。總結這一時期武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兩方麵內容。
(1)劍術的發展:在唐朝,槍是戰陣的主要兵器,劍製被刀製取代,劍完全退齣瞭正式戰爭的舞颱。唐朝還是劍術發展的集大成時期。當時在軍旅中劍已逐漸被刀替代,但劍術在民間仍很盛行。這一時期使用劍術的方法開始復雜化,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自衛、健身、娛樂、錶演等多種功能的武術項目。除瞭劍術獲得瞭民間的大發展外,唐朝的徒手格鬥技藝也發展起來,影響力日益增加,並東傳日本,對後來日本武術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極高的邏輯性和層次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遵循著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的遞進邏輯。開篇奠定瞭深厚的文化基調後,隨後便逐步深入到具體的身體感知和方法論層麵。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紹不同階段的訓練重點時,都清晰地指齣瞭其背後的理論依據,這使得學習過程變得非常紮實可靠,避免瞭盲目模仿帶來的風險。例如,在講解步法轉換的章節,他不僅詳細描述瞭腳部著地的角度和重心轉移的軌跡,還引用瞭古代兵法中的“虛實轉換”原則來佐證其閤理性。這種相互印證、層層遞進的編排方式,讓學習者能夠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從一開始就知道“為什麼這麼做”,而不僅僅是“怎麼做”。這種嚴謹的係統性,對於希望係統性提升武術造詣的嚴肅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傳統技藝近乎苛刻的尊重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瞭我。他強調的不是速成,而是持之以恒的“磨礪”,這在如今追求效率和速效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從中體會到瞭一種慢下來的智慧,認識到真正的技藝需要時間和心性去沉澱。書中關於心性修煉的部分,雖然篇幅占比可能不是最大,卻是點睛之筆。作者將武術的終極目標指嚮瞭“內心的平和與智慧的增長”,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習武”的理解邊界。它讓我明白,武術的高手,首先必須是懂得生活、懂得自我約束的人。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技能上的提升指導,更是一次對個人品格和精神境界的深刻反思和塑造,讀完後感覺整個人都沉靜瞭許多,對生活的態度也更加從容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它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明文,而是充滿瞭文學色彩。作者的文筆老辣而又不失溫情,仿佛是在講述一個武林前輩的親身經曆和感悟。在描述那些經典的武術流派的形成背景時,他總能巧妙地融入一些曆史的側麵描寫,讓你仿佛能看到當時的場景,感受到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意”與“形”關係的探討,很多段落讀起來簡直就像是在品讀一篇精妙的散文。他把抽象的武學概念——比如“氣沉丹田”、“勁力貫穿”——用非常形象和詩意的語言錶達齣來,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在腦海中構建齣一個清晰的圖景。這種將學術深度、文化底蘊與優美文筆完美融閤的創作手法,在同類書籍中是極為罕見的,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讓人不忍釋捲,甚至願意反復品味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語句。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裝幀設計就很有古典韻味,紙張的質感也處理得恰到好處,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捧著一本珍貴的古籍。我本來就對武術的曆史和哲學思想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引言部分就抓住瞭我的心。作者對武術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有著獨到的見解,不僅僅停留在招式和套路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武術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比如陰陽相生、剛柔並濟的辯證思想,以及它與中國傳統禮儀、道德觀念的緊密聯係。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宏觀的視角,他沒有把武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格鬥技巧,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修煉。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引導去思考,這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究竟有何意義。特彆是關於“武德”的探討,讓我對習武的初衷有瞭更深層次的反思,這不是一本空洞地談論曆史的讀物,而是充滿瞭對文化傳承的敬意和責任感,讓人讀完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瞭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
評分我一直覺得,市麵上很多關於武術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難以理解的術語和晦澀的理論,要麼就是流於錶麵,隻教你幾個花架子動作。這本書卻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在闡述理論背景時,語言是相當精煉和清晰的,像是請瞭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耳邊細細講解,沒有一句廢話。然後,當涉及到具體的訓練方法時,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實踐經驗。圖文並茂的排版非常到位,無論是對姿勢的細節描述,還是對呼吸配閤的強調,都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嚴謹性。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幾個基礎樁功的練習方法,立刻就感受到瞭區彆,那種身體內部力量的運行感明顯增強瞭。這不僅僅是理論指導,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手把手在糾正你的錯誤,讓你真切地體會到“內功”的含義,而不是空口白話。這本書的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確實為嚴肅的習武者提供瞭一個係統而可靠的參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