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套裝全3冊)
定價:158.00元
作者:柳詒徵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股份有限公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8108471
字數:1088000
頁碼:11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全書引用資料自六經、諸子、二十五史、曆代各傢著述、國外漢學傢論著,以至近代報紙雜誌、統計報道,無不詳為選輯,共得六餘種之多。本書闡述瞭中國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強我民族自尊心,抉擇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勖勉青年學習繼承和發揚我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
內容提要
本書可算是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傳授較廣,解放前各種中國文化史無不濫觴於此,全書引用資料自六經、諸子、二十五史、曆代各傢著述、國外漢學傢論著,以至近代報紙雜誌、統計報道,無不詳為選輯,共得六餘種之多,全麵闡述瞭中國文化政教源流。
目錄
作者介紹
柳詒徵(1880—1956),現代儒學宗師。著有《曆代史略》、《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中國文化史》等,為近代商業、教育、文化史的重要著作。
文摘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套裝全3冊)》: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忠信之資,初不足以過人,惟好學為所自信。自十五至七十,無一息不學,知行之功,與年俱進,是則平生師友所可幾矣。前乎孔子者,雖有傅說始終典學之語,然未嘗有言之親切詳備如孔子者,則雖謂吾民知學自孔子始,可也。
孔子自言其學之程序,且述其學之功效,然隻自明其身心所造之境地,未嘗及於身外。由此可知孔子為學之目的,在先成己而後成物。其成己之法,在充滿其心性之本能,至於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而一切牖世覺民之方,乃從此中自然發現於外。既徒受外界之反感,憤激悲憫,欲學一種方法或主義以救世;亦徒慕古人,欲蹈襲其陳跡,冀自樹於功名,至於垂老無成,乃托教學著書,以期留名後世,及與當世講學者,爭持門戶,獨立一派彆也。《論語》及《大學》、《中庸》所言,十九皆明此義。不知孔子所學為何事,第以褊狹騖外之心測孔子,寜能窺見其涯涘哉!
孔子所學,首重者曰成己,曰,曰剋己,曰修身,曰盡己。其語殆不可以僂舉,惟其以此為重,故不暇及於外,而怨天尤人之意,自無自而生。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序言
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理解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鍵。最近,我購置瞭一套《中國文化史》,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其厚重的分量和作者的聲望已經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中國文化是如何在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不斷發展、演變並形成獨特體係的。我尤為關注的是書中對於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探討,比如儒傢、道傢、法傢等諸子百傢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碰撞,最終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被詮釋和傳承,並對中國社會産生深遠的影響。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對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哲學思辨以及社會製度的演變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最近入手瞭一套名為《中國文化史》的書籍,雖然我尚未有機會深入研讀,但從書的裝幀、齣版社的聲譽以及作者的名字來看,它便足以引人遐想,勾起我對於中華數韆年文明積澱的種種好奇。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厚重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絡,感受到先賢的思想。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領略不同朝代的風土人情,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例如,我一直對唐朝的開放包容、宋朝的精緻生活以及明清的世俗文化抱有極大的興趣,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入的解析,讓我不僅僅是瞭解曆史事件,更能理解這些事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同時,我對於書中可能涉及到的藝術、哲學、文學、宗教等方麵的論述也充滿期待,因為我相信,這些都是構成中華文化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或者對一些我已有的認知進行補充和深化,讓我能夠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中國文化”這個宏大而又迷人的概念。
評分作為一個熱愛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的人,我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積澱和豐富的文化遺産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最近,我入手瞭一套名為《中國文化史》的書籍,雖然我纔剛剛翻開,但從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宏大主題的設定來看,我便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細緻地描繪中國傳統節日是如何起源、發展並演變成如今的形式的,例如春節、清明、端午、中鞦等,這些節日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曆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文化象徵?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這些節日不僅僅是簡單的慶祝活動,更是中華民族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此外,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民間信仰、宗教習俗以及由此衍生的各類儀式和活動抱有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習俗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並傳承下來的習俗、節日、禮儀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最近,我購入瞭一套《中國文化史》,雖然目前還隻是瀏覽瞭目錄和一些開篇的章節,但其宏大的敘事框架和豐富的研究視野已經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深入到古代社會的各個角落,去感受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百態,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維係的文化傳統。比如,我一直想知道,那些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諺語、歇後語,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被塑造和演變的?它們又摺射齣古人怎樣的生活智慧和價值取嚮?此外,我對於古代的教育製度、科舉文化以及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也頗感興趣,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細節和深刻的分析,讓我能夠更貼近那個時代的人們,理解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以及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作為一名在文化産業領域工作多年的從業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參考資料。最近,我注意到瞭一套名為《中國文化史》的書籍,盡管我還沒有來得及仔細品讀,但單憑其厚重的篇幅和作者的專業背景,就足以讓我對其內容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係統性的梳理,將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清晰地呈現齣來,尤其是在不同曆史時期,文化是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交互影響下演變的。我尤為關注的是書中對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探討,比如詩歌、繪畫、建築、戲麯等藝術形式的發展演變,以及其中蘊含的哲學理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何這些藝術形式能夠跨越時空,至今仍對我們産生深遠的影響,並且從中汲取靈感,為當下的文化創新提供藉鑒。此外,書中對一些關鍵的文化概念,如“禮”、“仁”、“道”、“禪”等,是否能有深入淺齣的解讀,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因為這些概念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理解它們對於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