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
| 作者 | 郑培凯 |
| 定价 | 58.00元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 ISBN | 9787549620845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辑录出版。 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 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
| 作者简介 | |
| 郑培凯,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2016年荣获香港荣誉勋章。 生于山东青岛,长于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留学期间,主要钻研晚明以来的文化意识史,并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 著有《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间》《品味的记忆》《雅言与俗语》《茶余酒后》《流觞曲水的感怀》《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程步奎诗抄》等六十余种。编著及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徐霞客游记(导读及译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中国文化讲座丛书》《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史景迁作品系列》等百余种。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郑培凯的散文,不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论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识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样爱抄书,所有的史实、知识、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经纬度,恐怕是中国当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刘再复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的书,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是让人心潮澎湃了。它所描绘的文化画卷,从古老的东方哲学到现代的西方艺术思潮,仿佛都被囊括其中。我尤其对其中提及的“视觉叙事”这一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艺术语言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这些独特的审美视角?艺术作品中那些看似随意却饱含深意的笔触,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思想?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艺术史,更是在探索人类文明脉络中审美意识的演变。我隐约感觉到,它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艺术和文化的窗户,让我不再仅仅是“看”,而是真正地去“感悟”。尤其是当提到一些跨文化艺术融合的案例时,我更是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析这些不同文化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的,以及这些融合过程对我们当下审美观念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知识体系,让人在阅读前就已心生敬畏,期待着一场智慧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艺术鉴赏的经典著作,它们通常会深入剖析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以及作品的创作技法。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严谨的学术分析,比如关于印象派光影的运用,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体比例的精确描摹,甚至是中国画中的写意与工笔的微妙区别。《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这个书名,似乎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艺术之旅。我期待它能为我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鉴赏方法,比如如何去解读一幅画的构图、色彩,如何去体会一首音乐的情感,或者如何去欣赏一部电影的叙事手法。毕竟,艺术鉴赏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一种敏感的心灵和一定的技巧。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一些艺术理论家的观点,比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或者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等,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我们普通读者可以借鉴和应用的鉴赏指南。我特别想知道,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现当代艺术的解读,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最令人费解,却又充满了时代的印记。
评分我对《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好奇的领域。我一直对不同文化是如何塑造人们的审美观念感到着迷,比如在中国,我们强调“情景交融”,而在西方,则可能更注重“形式美”。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差异的根源,并探讨它们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并指出它们在审美追求上的异同。例如,我们可能会在书中看到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笔墨韵味与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的对比分析,或者对古典音乐的结构严谨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情感宣泄方式的探讨。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欣赏。我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去“读懂”一幅画、一首诗,如何去体会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艺术体验。这不仅仅是对艺术本身的兴趣,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探索。
评分这本《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性读物。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厚重的艺术史著作,里面充斥着对艺术流派、大师生平、创作背景的详细考证,以及对作品技法、风格演变的严谨分析。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宏观的文化视角切入,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让我们能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艺术理论,比如形式主义、符号学,或者接受美学等,并教会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去解读眼前的艺术作品。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辨别艺术品真伪、如何评估艺术品价值的章节,这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会是非常实用的知识。而且,作为一个对设计领域也颇感兴趣的人,我希望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艺术与设计的交叉点,比如如何将艺术的审美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系统的艺术知识充电,一次对文化审美深层逻辑的探索。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的书,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深度,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想着什么时候能静下心来好好钻研。说实话,我对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很多时候看到一幅画或者听到一首音乐,只能凭感觉去说“好看”或“好听”,却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或许有机会改变这种情况。我设想,它可能会从文化根源讲起,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偏好是如何形成的,比如东方文化中对意境和留白的追求,与西方文化中对写实和具象的强调,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我特别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解读”艺术的技巧。比如,一幅画的色彩搭配背后隐藏着什么情感信息?一个雕塑的姿态又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如何能触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和实际案例,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是一些涉及到跨文化艺术交流的章节,我充满期待,想知道不同文明之间的艺术是如何相互影响、借鉴,并最终演变成新的艺术形式的。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教授艺术知识,更像是在培养一种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新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