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杠箱
定价:68.0元
售价:44.9元
作者:张艺军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805018546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当前国际社会和理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件事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形态变得非常急迫。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捍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权,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容提要
《北京杠箱》为文联非遗丛书中的一本,共讲述六部分内容:部分梳理了杠箱会的历史渊源及分布,第二部分论述了北京杠箱的振兴和发挥,第三部分阐释了民间花会的会规,第四部分分析了北京杠箱的道具、人物及服饰,第五部分展现了北京杠箱的表演。,第六部分总结了北京杠箱的传承。本书的出版对北京杠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张艺军,男,1968年出生,美术专业毕业,现任职于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为北京市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职工书画协会理事、东城区文联常务理事、东城区美协会员、东城区作协会员、崇外街道文联主席。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市区美术展览中获奖。两次荣获北京市年度非遗保护贡献奖,2011年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职工艺术家”,2014被北京市评为“首都学习之星”,2014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志愿者”。出版画册《古今枪炮彩图集》。
文摘
序言
张艺军的《北京杠箱》书稿完成后,让我帮忙写个序,我没犹豫就答应了。在做非遗工作初期,杠箱算是我接触比较多的一个项目,这使我对张艺军的书有了更多期待,也因北京杠箱(史称“兵部杠箱会”)这个项目的确让我有许多话想说。说起这个项目,我立刻会想起一位老人――隋少甫先生。隋老先生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他在离世前把北京杠箱这一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传给了后人,使之在这个世界得以继续生存。
记得十年前,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遵循文化部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引导和部署,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作为当时北京群众艺术馆负责分管此项工作的副馆长,我每天想着的就是在北京市浩瀚的但又容易遗失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中,能够有新的发现。几乎每一个进入我脑海中的老北京传统文化项目,我都如获至宝。有一天,时任原崇文区文化馆副馆长的武良田老师给了我一个信息,说在原崇文区崇文门外街道普查到一个杠箱的项目很值得挖掘保护,并告诉我传承人还在。这位传承人就是隋少甫先生。
在交谈中我得知:杠箱原是皇宫“内八档”之一,称为“兵部杠箱会”,到如今其中七档都在,唯独兵部杠箱会已难觅踪影。而隋少甫先生的父亲曾是清末兵部杠箱会的后一任杠箱官(在杠箱表演中饰县官),隋少甫先生也只在小时候曾经见过并学过父亲表演的杠箱。后来,隋少甫先生一直想在有生之年能够恢复兵部杠箱会,尽管已经被北京花会界尊为北京花会的总会首,但一直未了这一心愿。听完武馆长的介绍,我对兵部杠箱会倍感珍稀,也产生了想拜访隋老先生的冲动。
2005年1月7日,我与武馆长等一行人前往家住崇文门外街道的隋少甫先生家中,走访因摔伤已卧病在床的隋少甫先生。当天随我们一起走访的就有在崇文门外街道文化科工作的本书作者张艺军老师。隋先生已经80多岁,他坐在床头接待了我们。虽然人已高龄,且还有病,但在交谈中,我感觉他精神矍铄,十分健谈。隋先生表示十分欣喜国家开始进行的民保工程,也和我们讲了兵部杠箱会的许多内容,这使我异常兴奋。走访结束与武馆长分手前,我只是表示希望能抓紧做好兵部杠箱会的挖掘整理。
此后的一段时间,我虽然非常忙碌,但还是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到了杠箱的一些信息。我打听到昌平区的一个单位曾经收藏了杠箱表演用的杠箱(道具实物);还听说天津津南区好像有杠箱活动。尽管后来证实昌平的杠箱已经遗失,不复存在了,但我还是想到天
津去见一见杠箱的真容。
然而此后不久的一天,我却得到了一个对于兵部杠箱会乃至北京花会都十分不幸的消息。记得那天是2005年9月4日。当天上午,我正在参加北京民俗博物馆召开的“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项目的专家论证会,从参会的民俗专家口里得知了隋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时我在为隋先生去世感到悲痛惋惜的同时,所产生的个念头就是:兵部杠箱会失传了!因为按照当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评定标准,如果传承人去世而又没有传人,意味着这项由传承人所承载的非遗项目就失传了。虽然隋老先生收了8个徒弟,但没有一个徒弟专门继承兵部杠箱会这门花会表演技艺。正在痛感传承人保护形势紧迫,感慨抢救挖掘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时,我得到了一个消息:崇文门外街道的张艺军老师已经将隋少甫先生亲口讲述的兵部杠箱会的历史传承、表演过程、会礼会规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完整地记录下来。原来,在2005年年初我们探访隋少甫先生之后,张艺军老师就利用每周日的时间,到隋先生家与隋先生聊天,记录了隋先生讲的兵部杠箱会的全部内容,整理完成了6万余字的记录,并用自己美术专业的特长,将整个表演程式绘成图谱,编成了《北京“兵部杠箱会”解析集》。得知这个消息,我在敬佩张艺军老师如此有心、如此敬业的同时,也为兵部杠箱会得到抢救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以至此后我在受邀进行非遗讲座或发言时,都会使用兵部杠箱会得到抢救这个事例,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传承人口述资料挖掘整理的迫在眉睫。
虽然隋先生不幸故去了,但是原崇文区对兵部杠箱会项目的挖掘抢救工作始终没有停止。2005年3月,我与原崇文区文化馆、崇文门外街道文化科等一干人到天津津南区探访杠箱,虽未见到杠箱的会档队伍,但看到了有关杠箱会的录像资料,特别是在葛沽镇看到了
天津极具民俗特色的宝辇,也算是得到了意外收获。此后,原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会同崇文门外街道及有关单位,通过普查、论证,并根据所占有的兵部杠箱会的有关文字、图谱、音像资料,由隋先生的二徒弟黄荣贵、五徒弟赵宝琪领头,并聘请有关专家参加、指导,开始了兵部杠箱会的恢复工作。2007年1月,兵部杠箱会被原崇文区确定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杠箱”。2007年4月6日,在北京民协等单位的帮助下,由原崇文区文化馆组织排演的兵部杠箱会在原崇文区隆安寺进行了恢复演出,多位民间艺人和有京剧武功的演员共40多人分别饰演会中角色,上演了一场生动诙谐的杠箱表演,呈现了史料上有过记载但自清末后再无人得见的兵部杠箱会的独特场景。演出之后,北京各家媒体以《杠箱会百年后重出江湖》《杠箱会重启百年封存》等标题予以报道。2012年春节,我惊喜地发现:在隋少甫先生二徒弟黄荣贵先生的带动和努力下,兵部杠箱会表演在北海公园再次上演。这是自2007年之后,我所得知的又一次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传承人而存在的,它承载在传承人的身上。只有传承人代代相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以活态形式存在于人民生活之中,反之就只会成为历史资料了。因此,有必要抓紧抢救那些在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身上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技能、信息和历史档案,否则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失传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兵部杠箱会抢救的历程,算是一个极有启示意义的案例。此外,我还想说,感谢张艺军为兵部杠箱会的抢救挖掘所做的贡献,恭喜他将自己辛苦获得的手资料编写成书,我期待着拜读这本书!
拿到《BF:北京杠箱》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张艺军的名字,以及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出品。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BF”不知道具体指代什么,而“北京杠箱”则让我立刻联想到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气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情有独钟,尤其是与北京这座城市相关的。我很想知道,“杠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品?它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北京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家具?是工具?还是某种更具象征意义的东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具象、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杠箱”的面貌,通过作者张艺军的镜头和文字,为我一一揭示。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底蕴,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曾经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名为《BF:北京杠箱》的书,作者是张艺军,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书名就带着一种特别的意味,"BF" 不知道是缩写还是别的什么含义,而“北京杠箱”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市井生活中的独特文化符号,总能让我着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杠箱”这个概念,以及它在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是某种老物件?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文化符号?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我展开无限的遐想。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美的摄影作品,用镜头捕捉“杠箱”的形态、细节,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同时,我也希望作者张艺军能以他独特的视角,为我解读“杠箱”背后的故事,挖掘出它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层联系。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北京的生活多一分更具象的理解,甚至触及到一些我从未留意过的城市肌理。
评分收到《BF:北京杠箱》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装帧设计颇具质感,书页的纸张手感也很好,这总是让我对内里的内容产生更多的好感。书名中的“BF”和“北京杠箱”,让我联想到一些与北京相关的传统工艺或者民间收藏。我很想知道,张艺军先生究竟是通过什么契机,将目光聚焦在“杠箱”这个主题上的?“杠箱”本身又是什么?是一种箱子的分类?还是某种特定的用途?这其中一定蕴含着很多关于北京生活方式、社会变迁的印记。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文字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和观察,讲述“杠箱”的历史渊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北京范围内)的演变,甚至是对使用者生活的影响。我想,一本好的摄影画册,除了视觉上的震撼,更要有思想的深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果作者能够将“杠箱”与北京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巧妙地结合起来,那就更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了。
评分《BF:北京杠箱》这本书,光看书名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地域指向性。“BF”这个缩写,加上“北京杠箱”这个词组,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北京,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常常隐藏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杠箱”这个词,对我来说相对陌生,这更勾起了我的兴趣,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它在北京的哪些角落存在,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张艺军先生作为作者,他一定对这个主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关于“杠箱”本身,更能通过“杠箱”来折射出北京这座城市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岁月痕迹。或许,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北京文化的新窗口,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这座城市。
评分《BF:北京杠箱》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带有一种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某种物件的聚焦。作者张艺军,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这些信息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期待。我一直对北京老城区的那些胡同、四合院里隐藏的旧物充满了好奇,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物件,往往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杠箱”这个词,我并不熟悉,它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家具,也可能是一种生活器具,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物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我走进北京的寻常巷陌,通过“杠箱”这一载体,去感受那个时代北京人的生活细节、审美情趣,甚至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非常写实的摄影,捕捉“杠箱”最真实的样子,以及它所处的环境,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